尋即將消失在歷史長河的手工藝——蘇州常熟非遺文化手工打鐵

2020-12-11 一顆舒菜

白茆打鐵作為一門古老的職業,長久盛行於中國的農村。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在凡事講求便捷快速的年代,鐵匠鋪已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現在身邊已經很難找到一家傳統的鐵匠鋪了。然而,在蘇州常熟市目前唯一還存在著的民間鍛造技藝,也被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生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

過去雖然苦累卻曾經盛極一時的打鐵營生,但是正在即將消失,鐵匠店鋪越來越少。

蘇州常熟古裡鎮這邊的李師傅已經80多歲了,打了60十多年的鐵,打坯、撥鋼、焊接、打壓成型、淬火、打磨,從弱冠少年到耄耋老者。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炎熱,溫度好高,特別是夏天,多年高溫汗如雨下,皮膚白皙透亮。手工打鐵的師傅也越來越少。常熟同裡鎮這邊,如今只剩李正坤師傅還在繼續著打鐵。

在蘇州同裡鎮這邊還有一座古橋,正在修復中,原先的橋要更加的高和長,現在為了更加穩固,已經降低了高度,黑瓦白牆和古橋,很有江南的韻味。

我們來到了李師傅的鐵鋪也稱「鐵匠爐」。李師傅給我們拿出來很多,他自己打造的鐵器。比如農業生產和家裡使用的金屬器具,如鋤頭、鐵搭、鐮刀、耙子之類的農具,或家用的鍋鏟、菜刀之類,都是由鐵匠鋪的打鐵師傅完成的。

「打鐵還得自身硬」

「打鐵還得自身硬」,一點不假,打鐵匠的身子骨都比較好。打鐵是男人的活兒,這是因為沒有力量不能打鐵,沒有膽量不敢打鐵,沒有吃苦精神不願打鐵。打鐵的人還很重視自己產品的信譽,有名的鐵匠師傅還會在產品上留下自己鐵匠鋪的「LOGO」

李師傅的鐵鋪屋子裡,正中放個大火爐,爐邊架一風箱,在人力的推拉中發出「呼—啦—呼—啦」的聲音,於是爐堂上的煤火便越燒越旺。

李師傅說:還曾經給蘇州造船廠打過,很多人特地趕很遠的路,來這邊定製。李師傅語重心長地說;「成為一名熟練鐵匠,不意味著你的技藝就是爐火純青,還要用心改進,用心發明,更好地造福一方。」

過去有歌謠曰:「丁當、丁當、打鐵的匠人拉風箱,通紅的鐵塊錘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小錘點,大錘夯,撲哧一個火星子,燒了大姐的花衣裳。」還有一首民間歌謠吟唱道:「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石橋腳下歇,螃蟹把我耳朵夾個缺缺」,這些歌謠充滿了人間溫情,回味無窮。

師傅還給我們拿了很多鐵鉗工具,在打鐵中鐵鉗必不可少,各種鐵器搭配不同的鉗子。

走進鐵鋪,炭爐膛裡火苗躥起,師傅掄起大錘,熟練地翻動燒得通紅的鐵料,一陣陣鏗鏘打鐵聲精準賣力地敲打。打鐵的工序繁雜,包括選料、燒料、鍛打、定型、淬火、回火、打磨、拋光,真正學藝圓滿出師到底需要多久?李師傅給的答案是:10年。

正所謂「打鐵趁熱」

每次開爐前都必須先構思好要打造的鐵器工序,不能等燒料後才來思考。

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由李師傅握錘進行鍛打,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千錘百鍊成日常所用的鐵具器材。

傳承非遺文化打鐵精神

60多年來支撐著李師傅在煉爐旁忍受炎熱工作的毅力,除了當初的好奇與興趣,更是對祖藝傳承的一份情。體力固然是打鐵業要素,但眼力、耐心和心思都不可或缺,一塊鐵打成雛型後,要在哪個部分敲打、出幾分力才能達到效果,打造出合格的鐵器,符合顧客的要求,這都靠經驗的累積與細心琢磨而成。

我們談到了農具鍛造工藝的傳承問題。李師傅不禁黯然神傷,從他的語氣中我們看出了無奈和辛酸。畢竟,打鐵是一門繁重的體力活,沒有多少經濟回報,況且工業化漸漸取代了手工藝。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鐵匠鋪已經越來越少了,他們的產品只在偏遠的鄉村有那麼一點點市場。值得慶幸的是,一個平凡的農民,仍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有一種偉大的民族責任感。

他說他會一直堅持下去,努力發揚這門工藝,找到合適的機會培養繼承人,完成這一項歷史的使命!我們懷以美好的祝願,希望李師傅的工藝世人皆知,必將永垂不朽!打鐵目前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是一顆舒菜,喜歡旅行,樂意分享旅途美景美食,喜歡支持小菜的,可以關注一下哦~

有什麼文字表達不對的,歡迎大家視頻下方探討。

更多圖文視頻,關注@一顆舒菜

相關焦點

  • 安徽潛山,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6000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安徽省安慶市的潛山市,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川劇變臉、西安古樂一樣,潛山依舊保留著這個古老的技藝,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化、現代化,像這樣用傳統手工藝去製作的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瀕臨失傳的手藝,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保護傳統的手工技藝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但隨著機器化生產的步伐,昔日的繁華和大浪淘沙過後,保留下來的卻是真正的傳統古法手工匠人。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但隨著機器化生產的步伐,昔日的繁華和大浪淘沙過後,保留下來的卻是真正的傳統古法手工匠人。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
  • 不能消失!蔚縣非遺-手工青砂器,從輝煌到沒落
    它不漂亮,但是便宜而實用,曾是我們普通家庭最佳的廚房選擇,它歷史悠久,據說早年間,很多蔚縣的作坊都有著眾多的學徒,一部分跟隨者師傅燒制,一部分或是人背或是車拉,到張家口周邊的很多城市去售賣,銷量很是不錯。
  • 2018京津冀手工藝類非遺項目巡展15日開幕 助推三地文化傳承交流
    央廣網天津6月15日消息(記者賈立梁)2018京津冀手工藝類非遺項目巡展暨河東區第九屆社區文化藝術節今天正式開幕。活動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理念,充分體現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
  • 古裡古鎮丨天下常熟,福地古裡,恬淡幽靜的書鄉古鎮
    古鎮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茆山歌」傳唱千年不斷,清代全國四大藏書樓之翹首的「鐵琴銅劍樓」書香飄遠,還有見證錢謙益和柳如是愛情傳奇的「紅豆山莊」等歷史遺蹟享譽海內外。古裡鎮歷史文化街區臨河而築,依水而息,是著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華夏書香之鄉」和「江南民俗之鄉」。目前,古裡鎮鐵琴銅劍歷史文化街區有:省級文保單位鐵琴銅劍樓,市級文保單位劉氏敦厚堂、徽州會館、瞿啟甲墓、十八烈士墓,還有繼善堂、顧家古宅、陳家古宅、俞家老宅等多處明清建築。
  • 運河文化與蘇州手工藝交匯,激起了怎樣的「浪花」? | 荔枝智庫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沒有運河就沒有蘇州,更不會有傳統手工藝的繁榮。染織業作為蘇州傳統手工藝的代表,依託蘇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生,又憑藉運河得以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大運河作為南北流通的血脈,始鑿於春秋時期,隋朝建成,唐宋興盛,元朝取直,明清疏通,後代治理。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在歷史上發揮著南糧北運、通商惠工、軍備調配、防洪灌溉等作用。
  • 參觀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遊記: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行業
    9月份,我參觀了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裡面分六個區域,用生動的實物造型,再現了古上海的發展歷史。今天我要說的是舊上海發達的手工作坊,這些見證上海歷史的作坊大部分已經消失,成為人們懷舊的念想。1、鐵匠鋪。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熟
    北部瀕臨長江,隔江與南通相望;南與蘇州、崑山相接;東倚上海,與太倉相接;西北部毗無錫,並與張家港接壤。境域南北距37千米,東西寬49千米,國土總面積1276.32平方千米。 常熟為江南水鄉,境內地勢低平、水網交織,兼有太湖水網平原和長江衝積平原。境內山丘主要有虞山、顧山、福山等。其中以虞山為最,海拔263米,山脊長6400米,東端蜿蜒入古城,以「十裡青山半入城」稱著江南。
  • 「水岸上的藝術之城」用文化實力圈粉——蘇州旅遊(東京)推介會成功舉辦
    蘇州絲綢是中國傳統絲織業中的珍品,發源於美麗的太湖邊,是江南一帶絲綢織造的傑出典型。在展示區現場,嘉賓對蘇州絲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時間的長河中,絲綢文化早已深入每一位蘇州人民的內心,每家每戶都十分喜愛絲綢製品。蘇州絲綢的展示,也寓意著蘇州市旅遊局將絲綢文化帶出國門,將這份古老工藝展現給參會嘉賓。扇子同樣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 歷史文化名鎮常熟市古裡鎮
    境內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茆山歌」傳唱千年不斷,清代全國四大藏書樓之翹首的「鐵琴銅劍樓」書香飄遠,還有見證錢謙益和柳如是愛情傳奇的「紅豆山莊」等歷史遺蹟享譽海內外。古裡鎮歷史文化街區佔地36.43公頃(其中鐵琴銅劍歷史史文化街區18.43公頃,李市歷史文化街區14公頃),臨河而築,依水而息。是著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華夏書香之鄉」和「江南民俗之鄉」。
  • 國潮夜市,點亮中國常熟新古裡知旅街區
    中國報導訊(張德兵 原媛報導)2020年4月23日,中國常熟新古裡鐵琴銅劍樓知旅文化街區(一期)即將迎來開街一周年。在受疫情影響暫停之後重啟的當下,城市經濟業態和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夜經濟成為城市發展不可錯過的議題,是城市生活質量、消費水平的體現,更是城市包容力和活力的彰顯。
  • 打鐵水、舞火龍……株洲非遺把「火」玩出了璀璨文化
    編者按:「薪火為珠,湘風為鏈」是對株洲非遺文化的精闢概括。截至2018年底,株洲共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92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13項、市級73項;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4人。株洲非遺文化中「火」是少不了的明星,星子燈、客家火龍、打鐵水等都是經典代表。讓我們一起欣賞一場「火」的視覺盛宴。攸縣打鐵水。
  • 鄉土特色文化、手工藝類非遺項目集中亮相上海楊浦
    鄉土特色文化、手工藝類非遺項目集中亮相上海楊浦 2017-09-24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9月24日電(記者 陳靜)上海工人大鑼鼓、綿拳、扯鈴子;棕櫚葉編織、房式蛋雕、上海花樣經……一系列楊浦鄉土特色文化節目和手工藝類非遺項目24日在楊浦濱江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亮相,吸引了眾多休閒民眾。
  • 10.30抖in美麗常熟城市美好生活節強勢登陸
    還是白茆山歌、虞山古琴等具有歷史代表性的非遺文化?當底蘊深厚的常熟遇上潮酷範兒的抖音,會發生什麼美麗的事情?10月30日,抖in美麗常熟·城市美麗生活節重磅登陸,國潮常熟正當道!夠常熟!10月30日晚18:30,由中共常熟市委宣傳部指導,巨量引擎渠道銷售管理中心主辦,常熟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常熟市虞山街道、常熟市城市經營投資有限公司協辦、蘇州今日視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抖 in 美麗常熟·城市美麗生活節啟動儀式將在常熟市方塔街隆重開幕!
  • 麗水「活著的清明上河圖」,密集的打鐵鋪和理髮店,傍晚最熱鬧
    有人說,一座城市最真實的人間煙火,只有在老街才能尋得到。千百年來,在老街發生過的動人故事都已成了回憶,這些回憶,停在了舊屋舍的窗欞處,停在了浩大的榕樹枝幹上,發出迷人的光芒。青石板路上,古樸長街,那裡可以行走最慢最美的時光,恬靜與親切,鄉愁與記憶,那些柔軟的古老時光,都走進心靈深處。
  • 201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技能比賽決賽舉辦
    6月6日,由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濟南市非遺保護中心和天橋區文化局承辦的「201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技能比賽決賽」,在天橋區體育館舉辦。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國琳、市文廣新局局長李守海和天橋區相關領導出席開幕式。
  • 外國友人走進傳統手工藝大展 體驗文化傳承
    活動期間,來自駐濟外國文教專家和留學生代表走進傳統手工藝大展,參觀領略魯繡、剪紙、微雕、刻瓷、磚雕、唐錦彩、布藝、麵塑、泥塑、皮影、兔子王、蛋殼雕、葫蘆烙畫等近千件具有「老濟南記憶」的頂尖民間藝術家創作的精品,走進百工坊手藝學堂,現場跟隨手工技藝傳承人學習製作匠心禮品,與非遺傳承人、傳統手工名家現場互動交流,親身參與剪紙、結藝、沙畫表演等喜聞樂見的環節,讓駐濟外國友人更多地了解濟南的傳統文化和風土民情
  • 進博會第5天 常熟「非遺大禮包」燃爆浦東
    11月9日,當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裡各路商家展演正酣時,上海浦東國際機場T2出發層「鄉愁小棧」文旅展廳外熱鬧非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常熟正在這裡舉辦「醇正江南水鄉記憶」專場活動。常熟虞山文化旅遊度假區攜手鄉愁小棧,將醇正水鄉文化、美景「搬」到上海,也把常熟「非遺大禮包」送到了中外賓客手中。
  • 歷史未解之謎「樓蘭古城」:它經歷了什麼導致其消失在歷史長河?
    歷史未解之謎「樓蘭古城」:它經歷了什麼導致其消失在歷史長河?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在歷史舞臺上活躍了四五百年,而後在公園4世紀卻神秘消失,其後世也沒有任何關於樓蘭消失的記載。 這個神秘的文明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靜立在沙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