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打鐵作為一門古老的職業,長久盛行於中國的農村。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在凡事講求便捷快速的年代,鐵匠鋪已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現在身邊已經很難找到一家傳統的鐵匠鋪了。然而,在蘇州常熟市目前唯一還存在著的民間鍛造技藝,也被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生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
過去雖然苦累卻曾經盛極一時的打鐵營生,但是正在即將消失,鐵匠店鋪越來越少。
蘇州常熟古裡鎮這邊的李師傅已經80多歲了,打了60十多年的鐵,打坯、撥鋼、焊接、打壓成型、淬火、打磨,從弱冠少年到耄耋老者。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炎熱,溫度好高,特別是夏天,多年高溫汗如雨下,皮膚白皙透亮。手工打鐵的師傅也越來越少。常熟同裡鎮這邊,如今只剩李正坤師傅還在繼續著打鐵。
在蘇州同裡鎮這邊還有一座古橋,正在修復中,原先的橋要更加的高和長,現在為了更加穩固,已經降低了高度,黑瓦白牆和古橋,很有江南的韻味。
我們來到了李師傅的鐵鋪也稱「鐵匠爐」。李師傅給我們拿出來很多,他自己打造的鐵器。比如農業生產和家裡使用的金屬器具,如鋤頭、鐵搭、鐮刀、耙子之類的農具,或家用的鍋鏟、菜刀之類,都是由鐵匠鋪的打鐵師傅完成的。
「打鐵還得自身硬」
「打鐵還得自身硬」,一點不假,打鐵匠的身子骨都比較好。打鐵是男人的活兒,這是因為沒有力量不能打鐵,沒有膽量不敢打鐵,沒有吃苦精神不願打鐵。打鐵的人還很重視自己產品的信譽,有名的鐵匠師傅還會在產品上留下自己鐵匠鋪的「LOGO」
李師傅的鐵鋪屋子裡,正中放個大火爐,爐邊架一風箱,在人力的推拉中發出「呼—啦—呼—啦」的聲音,於是爐堂上的煤火便越燒越旺。
李師傅說:還曾經給蘇州造船廠打過,很多人特地趕很遠的路,來這邊定製。李師傅語重心長地說;「成為一名熟練鐵匠,不意味著你的技藝就是爐火純青,還要用心改進,用心發明,更好地造福一方。」
過去有歌謠曰:「丁當、丁當、打鐵的匠人拉風箱,通紅的鐵塊錘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小錘點,大錘夯,撲哧一個火星子,燒了大姐的花衣裳。」還有一首民間歌謠吟唱道:「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石橋腳下歇,螃蟹把我耳朵夾個缺缺」,這些歌謠充滿了人間溫情,回味無窮。
師傅還給我們拿了很多鐵鉗工具,在打鐵中鐵鉗必不可少,各種鐵器搭配不同的鉗子。
走進鐵鋪,炭爐膛裡火苗躥起,師傅掄起大錘,熟練地翻動燒得通紅的鐵料,一陣陣鏗鏘打鐵聲精準賣力地敲打。打鐵的工序繁雜,包括選料、燒料、鍛打、定型、淬火、回火、打磨、拋光,真正學藝圓滿出師到底需要多久?李師傅給的答案是:10年。
正所謂「打鐵趁熱」
每次開爐前都必須先構思好要打造的鐵器工序,不能等燒料後才來思考。
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由李師傅握錘進行鍛打,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千錘百鍊成日常所用的鐵具器材。
傳承非遺文化打鐵精神
60多年來支撐著李師傅在煉爐旁忍受炎熱工作的毅力,除了當初的好奇與興趣,更是對祖藝傳承的一份情。體力固然是打鐵業要素,但眼力、耐心和心思都不可或缺,一塊鐵打成雛型後,要在哪個部分敲打、出幾分力才能達到效果,打造出合格的鐵器,符合顧客的要求,這都靠經驗的累積與細心琢磨而成。
我們談到了農具鍛造工藝的傳承問題。李師傅不禁黯然神傷,從他的語氣中我們看出了無奈和辛酸。畢竟,打鐵是一門繁重的體力活,沒有多少經濟回報,況且工業化漸漸取代了手工藝。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鐵匠鋪已經越來越少了,他們的產品只在偏遠的鄉村有那麼一點點市場。值得慶幸的是,一個平凡的農民,仍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有一種偉大的民族責任感。
他說他會一直堅持下去,努力發揚這門工藝,找到合適的機會培養繼承人,完成這一項歷史的使命!我們懷以美好的祝願,希望李師傅的工藝世人皆知,必將永垂不朽!打鐵目前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是一顆舒菜,喜歡旅行,樂意分享旅途美景美食,喜歡支持小菜的,可以關注一下哦~
有什麼文字表達不對的,歡迎大家視頻下方探討。
更多圖文視頻,關注@一顆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