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計算在地鐵等細分場景下如何應用?|公開課回顧

2020-12-24 雷鋒網

上周,雷鋒網AI掘金志邀請到了觸景無限副總裁趙寒偉做客雷鋒網公開課,以「「邊緣計算」在地鐵等城市級場景下的實戰復盤」為題進行了乾貨分享。

後續將有更多課程上線,添加微信號 suekee777 報名聽課。

近幾年,邊緣計算市場規模持續增長,並迅速在安防、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等領域被應用,邊緣端的處理、分析和存儲能力成為考驗AI公司的關鍵。

趙寒偉認為,物聯網和雲發展多年,平臺建設和打通完成度已經非常高,但智慧城市遲遲沒有真正到來,是因為基礎的感知沒有實現,智慧城市細分領域多,感知涉及每個層面,而晶片算力和邊緣計算決定了感知能力,也唯有在前端智能分析,與後端配合,才能將城市物聯網數據完整利用,打造感知城市。

觸景無限一直專注於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在邊緣端進行計算實現邊緣智能感知的領域,十年時間在各個細分領域積累了大量實際案例,趙寒偉結合觸景無限在地鐵場景的應用,解讀邊緣計算端在實際場景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及獨特的解決方案。

以下為趙寒偉分享內容節選,雷鋒網AI掘金志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觸景無限與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原理與章魚相似,章魚40%神經元在大腦,60%神經元在觸手,八隻觸手可以感知接觸的信息,甚至可以做簡單的思考。觸手做了一部分大腦的工作,降低了大腦處理的工作量。邊緣計算就是分布式計算,在靠近傳感器的前端做一部分計算,計算結果直接反饋到前端和大腦。

現在大部分的架構是雲邊結合的方式,所以在邊緣端要具備快速處理的能力。比如,聲音傳感器聽到聲音後把攝像頭轉向聲音來源的角度,實際上是在邊緣端處理後的快速響應,如果把聲音指令傳到中心的雲端,雲端經過計算再把指令傳到前端,此時可能聲音的景象已經變化,所以快速在前端的反應是邊緣計算的優勢。

另外,目前很多場景無法保障網絡的實時連通性和實時速度,最典型的自動駕駛,雖然有雲端大腦,但汽車在行進中很難完全保障信號,所以車裡都有相應的邊緣計算設備去處理感知前端遇到的問題。

雲端AI和嵌入式AI,並不是對立的技術,二者相結合才能滿足大部分的需求。

在雲端有豐富計算資源、加速快、可以支撐非常複雜的模型和算法,同時必須保障實時聯網環境;在邊緣端,基本都是嵌入式,算力有限,模型不能太複雜和龐大,要經過優化和壓縮,適用場景豐富。雲端和邊緣端是相結合運作的。

觸景無限在邊緣計算端有十年經驗積累。

首先,在感知算法、智能識別算法的積累,算法不僅僅包括視頻結構化,聲音處理,各種傳感器處理,還有模型壓縮和模型優化。

舉個例子讓大家理解一下算法壓縮與優化,最近與我們合作的一個AI國企最多能把算法壓縮到50M,繼續壓縮識別效率會下降,我們在邊緣端執行的算法可壓縮到幾百K,不到1M,並且高度壓縮下識別效率沒有降低。這是我們在邊緣算法長期積累的一個體現。

除了了解具體晶片的應用場景特點,我們還具有算法和晶片高度融合與底層優化,充分挖掘晶片算力的能力。比如,Intel Movidius 2450晶片有200G算力,我們通過在晶片算法底層注入彙編語言,改變它的數據準備、運算等,在實測中可以和市面上1T算力的晶片相當,這項能力的技術含量其實非常高。

我們把邊緣計算技術和經驗積累注入到公司五大系列產品。

邊緣計算單元,實際就是邊緣計算的設備,首先它可以接物聯網設備,其次它在邊緣端可以把接入的物聯網設備信號進行相應的處理,然後轉換成能感知的東西,也可以做一些前端控制,這些數據通過安全加密的一種方式,傳輸到雲端,這是邊緣計算單元的功能。

這次疫情我們快速推出了瞬視體溫篩檢系列,利用紅外成像與可見光成像進行疊加運算,實現快速篩檢體溫,最高級的產品我們用的是640*480的紅外感知的晶片,1分鐘通過測溫人數可以達到780人,在整個測溫市場,性能是非常高的。

盾悟系列主要是面向存量市場,比如高清攝像機不具備智能功能,加了這個盒子後普通的攝像機就具有人臉識別,人體、車輛的抓拍功能。

角蜂鳥是我們與英特爾合作,基於人工智慧的開發套件,主要是人工智慧研發公司和教育培訓機構,給學生上人工智慧實訓課,通過USB插上電腦,20行代碼搞定人臉識別,這個可以檢測出20種實物模型,可以做快速的人工智慧開發,當然也可以開發模型,把裡面的模型替換掉增加新的算法。我們與2000多家公司和教育機構在合作。

瞬視系列是與攝像機廠商合作,面向市場提供智能攝像機,在攝像機裡加一個邊緣計算的組件,有算法模型、晶片,讓相機變成智能相機,一個主要的場景是作為電子警察,在路口能檢測出14-18種違章行為,包括了行為分析、車輛檢測、人員檢測等。

感知城市的理解

物聯網和雲發展多年,各個平臺的建設和打通都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為什麼智慧城市依然沒有到來,因為基礎的感知還沒實現。

感知技術的發展其實與物聯網技術,邊緣感知技術,雲計算技術相關,物聯網和雲計算在十幾年前就出現了,但感知沒有得到快速推進,主要是晶片算力不夠,拖了智慧城市的後腿。

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離不開智能感知,包括水、能源、交通、綠地、金融等都離不開傳感技術,有了傳感器就要做智能識別,識別後需要智能控制,所以在整個體系裡,感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近年隨著晶片算力提高,邊緣計算成為非常重要的話題。2018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把感知城市列入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近兩年城市數位化成為我們國家戰略,數位化經濟中把一個城市數位化,需要傳感器把城市3D模型裡各個數據上傳,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數字城市,很多數據是難以理解,所以就需要在晶片邊緣端計算,實現傳到中心端的東西,已經是能夠讀懂的東西。

項目案例分享

今天分享的案例是地鐵人臉進站。

之前城市地鐵的通行方案基本上是兩個,刷卡和二維碼。卡易丟失,忘帶,損壞,並且退換卡麻煩;二維碼給大家提供了便捷,但高峰的時候網絡擁堵,二維碼打不開,造成人員擁堵,非常影響出行效率。

這是目前地鐵通行方案存在的問題,很多探討刷臉進地鐵的方案,其實需要考慮的就幾個問題。

通行速度能不能保障?會不會有誤識別?刷錯扣款帳戶?使用人數多會不會影響處理能力?資金投入是否很大?

通行速度要保證在200毫秒左右。現在暫時無法實現「從抓拍到人,人到閘機自動開」。因為目前是通過在閘機上裝一個小屏幕的讀頭方式。基本上是半配合式,乘客要稍微頓一下來提升通行速度。

誤識別是人臉技術範疇,目前的技術很難達到100%,這是難點。能達到99%的識別率,就已經不錯了。國家公安部的標準是95%以上,但95%對地鐵是無法忍受的。一個中等城市地鐵一天的人流量大概在300萬,300萬人有95%的誤識別率意味著多少人?所以要採用一些輔助性的手段來彌補人臉係數的先天短板。

人數多的問題,考慮用預篩選和分級名單的方式,地鐵行業叫縮庫。比如,整個城市有1000萬人註冊了人臉,但實際進站的人連1萬都不夠,一天總數可能20萬,這時候需要對進入地鐵站的人進行篩選。

像北京這樣的城市,人臉庫註冊會達到上千萬,到上千萬的人臉庫裡搜一個人的照片,至少10分鐘不一定能搜出來,地鐵公司也很有可能不願意投入。所以我們要通過貼合實際的手段解決技術存在的問題。

這個方案有四個目標,一是構建地鐵刷臉支付體系,提高管控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升乘客出行體驗,比如直接刷臉進站解決東西多不方便拿手機等問題;另外也提高了公共安全能力。然後沉澱大數據,把脫敏的數據進行數據管理和客戶行為分析,獲取數據更多的價值。當然這些信息都是保密的。

這個項目有三個技術關鍵點。

第一,人臉選優技術。對鏡頭抓拍到的人臉進行跟蹤,攝像頭對暗光人臉區域補光,對比效果不好的側臉進行篩除,在整個過程中挑選最佳鏡頭。

第二,人臉預篩。地鐵在人流量高峰期,一個鏡頭可能有上百人,如果他們走到閘機面前再在千萬人的人臉庫檢索,依然需要等。從地鐵通道到閘機一般至少有幾十秒間隔,其實可以提前將雲端人臉檢索出來,將檢索結果放到閘機上,當乘客走到閘機前時,快速識別通過。

第三是本地庫智能篩選。根據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本地常客庫,比如某人每天從A站進B站出,就可以在相應站點緩存這些信息;還可以建VIP庫。

整個方案是怎樣實現的?

乘客端下載手機APP,註冊後雲端系統收集了人臉等信息;然後綁定支付信息,連接計費系統,同時雲端把數據同步到地鐵人臉庫,預篩系統從乘客進站開始持續抓拍,在人臉庫中選取最佳人臉進行兩級預篩,然後將篩選信息快速下載到閘機端,這個過程最多持續2分鐘。

閘機快速比對後開門,所有進站的人信息放到進站人臉庫,出站時同樣在站內做預篩,到所有進站人員庫裡做比對,比對後在閘機開始識別,此時乘客進出記錄已經發送到計費系統,連接的電子錢包自動扣費。這是整體的方案構成。

這個方案給地鐵方帶來了先進的AI人臉識別技術,從中美貿易戰看,國家已經把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技術作為國家戰略技術,所以不是用不用這些技術的問題,而是我們要通過這些技術的升級帶動整個行業和產業鏈的發展。

刷臉進站實現了乘客實名制,這裡面一個重要角色就是銀行,銀行拿到人臉信息後,在其人臉庫做實名比對,提供大數據的人員畫像。大量人臉抓拍後,依據人臉的圖像,大概分析出性別、年齡段等屬性,有了這些信息,對於銀行和地鐵運營公司來講,基於這些脫敏後的數據做統計分析、決策分析;另外也提高了整個的安保能力,一些危急情況,比如抓犯罪分子,都可以到信息庫調相應的數據,看到這個人的行動軌跡,進出站點和時間。可以說,我們基本實現了方案的目標。

例如針對某中型城市有128個地鐵站,地鐵每天平均人流量大概幾萬人,尖峰時段大概300萬人,我們的解決方案,每個站有4個站口,每個站口兩路抓拍攝像機,8個視頻結構化的終端,還有一臺視頻識別伺服器,直接在站端識別。我們最終測試出每分鐘53個人的通行速度,這個速度比刷卡和二維碼快很多。

這就是觸景無限在這10年時間沉澱出來的技術能力,算法與晶片的緊密結合,深挖晶片計算潛力,同晶片同模型性能表現遠遠超出業內標準水平,產品更具競爭力。

公司其他方案簡介

我們公司基於產品在其他的領域也打造了一些解決方案。

第一個是園區,智能樓宇主要是用人臉識別技術做出入控制,做無感門禁。裝一個攝像頭,攝像頭後有一個邊緣計算設備,這個設備直接連到門上,人進門不需要配合。如果是被授權的人,門直接開,完全無感。如果沒有授權,或者這個人後邊跟著一個沒有被授權的人,會有防尾隨警報。

還可以做區域管控。比如一些區域只允許A、B、C進,其他人就無法進入;以前裝玻璃圍牆和門,沒鑰匙或指紋就進不去,現在直接在電腦端攝像頭上畫一個虛的曲線,在實景裡頭畫一個虛的方框就可以了,只要沒有權限的人出現在指定區域就警報。

監獄的區域管控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有案例。包括無感門禁,某個區域出現了非授權的人,他就會變成紅色,可以根據攝像頭來畫人員在區域內精確的行動軌跡。

迎賓案例是銀行為VIP客戶設置的,只要VIP客戶出現,就會展示一個迎賓界面。普通客戶是統計他的年齡、性別做數據統計。

智慧園區裡的智慧燈杆,我們和其他公司做的不同,比如其他公司在燈杆上加一個攝像頭,後端會有一個視頻雲,在這個視頻雲裡做分析;如果加了一個聲音控制,後端會有一個音頻雲,基本上是前端掛了幾個設備,後邊就有幾朵雲,最後用一個大的系統,一個大的展示界面。

我們是在燈杆端把所有傳感器信息直接接入到設備,傳到後臺就一個雲,在前端就已經做過一些處理了,後邊是基於智慧燈杆的可視化平臺,因為都是基於視頻的,在視頻上可以做增強內容,給出車輛報警、環境報警、人員報警等。

交通違章抓拍的系統主要用瞬視系列,每個相機覆蓋3-4個車道,裡面裝AI加速晶片和我們的算法,可以檢測至少14種違章行為。機動車不禮讓行人是通過行為識別判斷路人是否有過人行道的意識,以此判斷機動車是否禮讓,其中涉及很多邊緣算法。

司法高戒備場所,包括監獄、看守所、戒毒所等,主要用人臉技術點名,監獄等場景點名非常頻繁,每天點名的工作量非常大,基本上隔一個小時要點一次名。人工操作的話非常耗時,人臉技術點名十幾秒鐘就能做完;還有24小時值班造成的幹警疲勞狀態,我們提供疲勞狀態監測、軌跡分析、區域檢測,區域不能有人、不能沒人或者不能出現太多人等都可以檢測到。

還有今年剛剛推出來的防疫體溫篩查系統,是針對大人流量和超大人流量情況下的自動篩檢系統。前端是體溫檢測相機和黑體,黑體用來標定,因為紅外本身感溫,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浮動大,所以測溫場景下,要有一個恆溫的設備標定一個標準值,就是黑體。比如標正這個地方37度,人經過後測溫就非常準了。基本上要想測得準,就一定要有黑體。

關於邊緣計算的這些方案和場景,我們現在也在做更多的探索,我們的目標是,讓城市具備感知能力,讓城市擁有生命。雷鋒網

全場回顧視頻即將上線,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觸景無限副總裁趙寒偉:「邊緣計算」在地鐵等城市級場景...
    IDC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全球數據量每年增長25%,且50%的數據來源於邊緣端。在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增長,並迅速在安防、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等領域應用同時,邊緣端的處理、分析於存儲能力成為考驗AI公司的關鍵問題。
  • 邊緣計算那麼火!四大核心應用場景揭秘邊緣計算用在哪兒
    隨著AI、物聯網以及5G通信的發展,多種智能終端和物聯網設備爆發式增長,傳統雲計算架構下這些設備產生的數據都需要上傳雲端進行智能處理或者深度學習,將會對網絡帶寬帶來相當大的挑戰,無法很好的處理。而邊緣計算的誕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 邊緣計算產業峰會召開,華為計算獲「2020邊緣計算十大解決方案」獎
    近年來,智能設備發展迅速,從過去需要專業的計算設備進行計算到現在智能設備走進千行百業,異構計算開始興起,聯接和計算讓邊緣側數據爆發式增長,如何處理海量數據成為難題。許映童表示,隨著聯接+計算不斷發展,邊緣已經快速邁向智能邊緣,智能邊緣以AI能力及應用為核心,以邊緣智能化帶動千行百業智能升級。為此,昇騰打造面向智能邊緣的全棧AI軟硬體平臺,在邊緣提供完整的AI基礎軟硬體,以AI賦能邊緣。同時,藉助統一的達文西架構和異構計算架構CANN,昇騰原生支持邊雲協同,讓邊緣可以充分與中心協同,發揮AI更大價值。
  • 邊緣計算將如何影響人工智慧?
    根據邊緣計算聯盟(ECC)2017年11月發布的版邊緣計算參考架構2.0,對邊緣計算的定義如下:邊緣計算是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開放平臺,就近提供邊緣智能服務,滿足行業數位化在敏捷聯接、實時業務、數據優化、應用智能、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
  • 邊緣計算新時代,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在北京香格裡拉飯店開幕
    本次峰會上,還將舉行邊緣計算十大解決方案頒獎儀式、首批邊緣計算聯合創新實驗室授牌儀式,以推動邊緣計算相關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加速孵化,讓產品以及邊緣計算標準件在各應用領域得到更好的示範推廣,敬請期待。《邊雲協同2.0技術白皮書》是2018年,ECC與AII聯合發布的《邊緣計算與雲計算協同白皮書(2018年)》的延續,將進一步深化邊緣計算與雲計算之間的關係,以及在邊雲協同價值場景、價值內涵、關鍵技術等維度的研究,希望能有效推進產業界關於邊雲協同的技術發展與產業實踐。
  • 迎接邊緣計算2.0新時代,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在北京香格裡拉飯店...
    本次峰會上,還將舉行邊緣計算十大解決方案頒獎儀式、首批邊緣計算聯合創新實驗室授牌儀式,以推動邊緣計算相關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加速孵化,讓產品以及邊緣計算標準件在各應用領域得到更好的示範推廣,敬請期待。
  • 邊緣計算領域必將誕生獨角獸企業
    應用協同的目標是實現在邊緣應用的一點註冊接入,在其他分布式部署的邊緣應用接入點,能獲得一致的體驗。對於邊緣計算的落地實踐來說,應用協同是整個系統的核心,涉及雲、邊、管、端各個方面。"在應用協同裡面,我們看到很多挑戰。第一個挑戰是,相對集中的雲端,如何去管理大規模的邊緣節點,這其實是很大的挑戰,目前業界也提出很多技術去解決這類問題,例如P2P技術、緩衝技術等。"
  • 數字文娛邊緣計算專題論壇:邊緣計算,助力開啟數字娛樂新勢能
    為進一步推進技術、產業與應用可持續發展,共同培育數字娛樂行業的新生態,探索新模式和新機制,在12月10日召開的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期間,邊緣計算產業聯盟(ECC)和5G雲遊戲產業聯盟(5GCGA)聯合舉辦了「數字文娛邊緣計算專題論壇」。北京奇藝世紀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總監王屹東、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孫凝擔任專題論壇執行主席並主持會議。
  • 邊緣計算:下一個數百億藍海市場
    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是5G網絡架構中的核心環節,是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等核心能力的分布式開放平臺。邊緣計算可以作為聯接物理和數字世界的橋梁,使能智能資產、智能網關、智能系統和智能服務。典型應用場景包括5G應用、AR/VR、無人機、醫療保健和智能交通等。
  • 職播回顧 | 聲智科技李智勇:語音交互引領下的新計算平臺以及超級...
    AI研習社AI職通車按:隨著AI逐步向各個行業滲透,一種新型的計算架構正在逐步成熟,並且在不同出產品和方案上落地生根。 公開課回放連結:http://www.mooc.ai/open/course/685 分享主題:語音交互引領下的新計算平臺以及超級應用的誕生 分享提綱:
  • 中興通訊齊曉虹:「四輪驅動」,邊緣計算駛入商用部署快車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業務需求不斷湧現,但在現有雲、管、端的結構下,端和雲兩邊的結合併不是特別緊密。在靠近用戶的邊緣側兼具時延、成本以及算力和能力的邊緣計算應運而生,邊緣計算在邊緣側匯聚了網和雲的能力,邊緣計算的出現加速整個雲、管、邊、端的協同。
  • Video++張奕:人工智慧在消費級視頻場景中的應用丨雷鋒網公開課(附...
    那麼人工智慧在視頻應用場景中究竟能發揮哪些作用?二者結合能帶來哪些新的商業應用?本期硬創公開課,雷鋒網邀請到了Video++人工智慧事業部研發Team Leader張奕為大家講解人工智慧在消費級視頻場景中的應用。嘉賓簡介
  • 綠色計算產業峰會"伺服器分場景評測"發布,涵蓋四大典型應用場景
    在此次圓桌會議上,綠色計算產業聯盟攜手聯盟企業共同發布了《綠色計算伺服器典型應用場景性能對比測試分析報告》,涵蓋大數據應用、分布式存儲、高性能計算、Web應用四大伺服器應用場景的性能測試方法,為伺服器在各典型應用場景下的性能評測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 IDC:預計2020年中國邊緣計算伺服器達到27.82億美元 同比增長20.6%
    報告顯示, 2020年上半年,中國邊緣計算伺服器的整體市場規模為11.13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達到27.82億美元,與2019年同比增長20.6%。IDC預計,2019-2024年,中國邊緣計算伺服器市場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8.8%,遠高於核心數據中心的平均增速。
  • 米爾邊緣AI計算盒子FZ5體驗評測:硬核配置 性價比極高
    (電路城已將問題反饋給米爾科技,米爾反應很快,告訴我們將糾正相關資料,重新印刷) FZ5邊緣AI計算盒子 言歸正傳,FZ5,看名字就知道是FZ3的傳承和升級,再進一步的話可以細分為FZ5C以及FZ5D。兩者在主要功能上沒什麼差異,C為4GB運存,而D為8GB運存,我拿到的是C版本,價格3499元,D版本在此基礎上加400元。
  • 超清視頻邊緣計算概念崛起 六股投資正當時
    (原標題:邊緣計算板塊炒作熾熱 多家公司推出相關產品)邊緣計算板塊炒作熾熱 多家公司推出相關產品所謂邊緣計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一側,採用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為一體的開放平臺
  • 順網科技發布「順網雲」邊緣計算在網吧行業正式落地
    來源:浙江在線2018年7月21日,杭州順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順網科技」)在杭州召開產品發布會,發布基於「邊緣計算」的雲產品——「順網雲」。作為國內領先的網際網路娛樂平臺服務商,「順網雲」的面世,標誌著邊緣計算技術首次在網吧行業落地應用!「順網雲」是什麼?
  • 智聯邊雲 共創產業新價值——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在京盛大召開
    《邊緣計算與雲計算協同白皮書2.0》是2018年ECC與AII聯合發布的《邊緣計算與雲計算協同白皮書(2018年)》的延續,進一步深化邊緣計算與雲計算之間的關係,以及在邊雲協同價值場景、價值內涵、關鍵技術等維度的研究,希望能有效推進產業界關於邊雲協同的技術發展與產業實踐。
  • 邊緣計算初體驗:ZStack Mini如何將極簡做到極致?
    儘管雲服務已經成為主流選擇,但對於很多應用場景而言,邊緣計算仍是最佳選擇。Gartner認為,雲計算與邊緣計算將緊密結合,並行發展  使用公有雲服務更要考慮網絡條件。一方面,某些特殊的行業或環境決定了不方便接入網際網路或網絡條件不能保證,極端一些的例子譬如遠洋輪船;另一方面,比較大量的數據在本地處理,比上傳到公有雲,可以顯著降低延遲和網絡傳輸成本,譬如5G的「好基友」邊緣計算,2019年火爆一時的高速ETC改造項目則是應用的典型。  所以,私有部署及混合雲仍然是很多客戶的現實要求。
  • 什麼是邊緣計算?什麼是霧計算?
    隨著物聯網的不斷進步,出現了霧計算和邊緣計算這樣的名詞。「霧計算」是一個比較新的詞。因為它比雲更緊靠設備,故此表示為霧。Cisco和其他公司提倡將其作為實現物聯網的框架,在全球範圍內採用。邊緣計算一詞,則是長期用於表示雲和設備之間的邊界。霧計算(FogCompuTIng),其中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式集中在網絡邊緣的設備中,而不是幾乎全部存儲在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