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熱興起後,眾多藏友把收古玩的渠道從國內轉向國外。那麼筆者談一談回流瓷到底是怎麼個情況。
回流瓷顧名思義是早年外銷或歷史原因出口國外而現在回購國內的瓷器。中國歷史上瓷器是主要的出口商品,明朝成為重要出口商品,直至清末依舊大量出口,所以說中國瓷器在國外自然有一定的存世量。
▲乾隆時期回流瓷
▲傳世環境,老化特徵光澤明顯
凡事都要辯證的看問題,國外確實存有一定量的中國古瓷,那麼量大嗎?筆者認為絕對數量應該並不小,但是相對數量則不可能多。接下來筆者從國內、國外兩個角度來解釋原因。
中國作為瓷器產地以及出口國,留存於國內的古瓷理論上是最多的。第一、國內是瓷器的產地並且瓷器也是中國人離不開的主要日用品,所以就在當時國內的瓷器是全世界最多的。第二、瓷器是易碎品,但中國的厚葬制度使得古瓷得以保留至今。國外是瓷器貿易的進口國,當然瓷器的數量原本遠遠小於國內,由於國外並沒有厚葬制度,那麼易碎的古瓷更難保留至今。綜上所國內古瓷保有量遠遠的大於國外瓷器。
接下來談談國內古瓷的現狀。自從2000年收藏熱興起,短短的幾年時間古瓷便被龐大的收藏人群消費的乾乾淨淨,如今所謂古玩地攤基本無老貨古瓷可見。回流瓷興起於收藏熱之後,精明的中國古董商開始從國外大量的回購瓷器,賺取地區差價。數量相對少的國外古瓷更經不起龐大的中國收藏群體的消費,僅僅兩年時間便難覓其中。
為什麼這麼說呢?筆者從2005年至2007年這兩年時間,確實陸陸續續買到過幾批回流瓷(當然期間也有不少仿品參雜)。這些瓷器的特點筆者總結幾點:
1、瓷器的畫片器型以仿清三代的瓷器為主(所謂的克拉克瓷極其稀少)。
2、瓷器的質量普遍優於同時代國內的民窯產品。
3、瓷器皆是傳世環境並且環境非常好。
4、瓷器的燒造年代基本介於清中晚期。
至2010年以後,筆者基本沒有看到過真正到代的回流瓷,同樣也沒有收到過路份較高的國內瓷。原因很容易解釋,國內相對量大的古瓷資源已經消耗枯竭,那麼數量較少的國外回流瓷便更是容易枯竭。
▲清晚期回流瓷,仿康熙寄託款
▲傳世環境,胎骨和釉面都十分開門
▲清晚期回流瓷,仿康熙款
▲傳世環境,胎骨和釉面十分開門
▲康熙年間若深珍藏款民窯精品
▲傳世環境,康熙老化特徵光澤
▲清晚期民窯瓶
▲清晚期民窯老化特徵光澤
▲上回流下康熙,回流瓷老光緊低、潤度明顯不如康熙瓷
▲回流瓷的釉水、畫工、胎骨、修足明顯優於同時代民窯器
但是不論回流瓷還是國內瓷,其老化規律是一樣的。皮殼和包漿是古瓷的特徵,由此產生的老光則是特徵的外在表現。筆者拿日本瓷、回流瓷予以說明。
▲晚期的日本瓷
▲大正晚期日本瓷的老化特徵光澤
▲江戶時代日本瓷
▲江戶時代日本瓷的老化特徵光澤
▲日本瓷與康熙瓷老光對比,年代相近老光緊度、潤度一致
最後筆者談談回流官窯器,這個話題觸及眾多藏友利益。首先,官窯器當時絕對不可能作為出口商品。其次,由於歷史原因掠奪或走私到國外的官窯器也是定位為東方藝術品,這些瓷器基本被國外財團,富商收藏。對於這些來源明確的官窯器價格絕對不低,更何況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古瓷價格體系十分透明,便宜一點也許可能,撿漏那就是天方夜譚了。藏友切不能拿類似「鈞窯水仙盆」的小概率事件作為仍能撿漏的理由來自我麻醉。總之,確實有回流官窯器,但是這類官窯器價格可對標國際拍行,價格稍低的回流官窯器藏友就一定要小心。
回流瓷的事情今天講到這裡,如果讀者只能記住一點,我希望是國內瓷與回流瓷的老化規律是一樣的,其本質是老化產生皮殼和包漿,老光是它們的外在表現,所以凡事古瓷不論「本土」還是「留洋」都必須有老化特徵光澤,不要被回流瓷的商業噱頭所蒙蔽。下期筆者談下所謂的「回流瓷」最大的破綻。
(以上內容由老妖學生小沈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