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兩大瓷器展正在進行——講述外銷瓷背後...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清康熙景德鎮窯五彩花卉紋橢圓形盆

  在依舊灼熱的夏秋之交,廣州有兩個和「外銷瓷」有關的大展同時進行——廣東省博物館的「驚豔:中國風與明清外銷瓷展」和廣州博物館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東西方之間瓷器技術、藝術的交流互鑑,是兩個展覽不約而同的主要落腳點。在這兩個展覽中,許多過去在中國傳統瓷器研究中從未進入視野的人、作坊、公司等,被梳理出相對清晰的脈絡,讓我們得以一睹當年中國外銷瓷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刮鬍盤

  外國設計師參與設計

  過去幾年裡,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等若干家廣東的文博機構,在持續地推進著外銷瓷的收藏。隨著數量的累積,研究得以逐漸深入。比如,我們知曉了一部分活躍在當年外銷瓷市場中的外國設計師以及工匠和企業。

  考納利斯·普龍克就是這樣一位中國外銷瓷領域的外國設計師。在省博「驚豔『中國風』:17-18世紀中國外銷瓷展」中,專門為他設立了一塊說明展板。他是荷蘭畫家和設計師,於1734-1740年間受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專門為定製瓷器設計紋樣,「他所設計的紋樣據說有4種,但只有『花傘』系列和『博士』系列留下了紙本樣稿或訂單。」此外他還有其他系列——「涼亭」和「仿中國花鳥和人物」。當年他所設計的紋樣被送到中國後,在景德鎮繪成青花和粉彩瓷器,然後運到廣州出口外銷。

  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在其研究文章中指出,「畫面主角為兩位女士,一位撐著陽傘,一位在傘下逗弄身旁的小動物。這一圖案最先在日本通商口岸出島試燒,因日本工匠沒有嚴格按照圖樣繪製,擅自將圖案中的仕女改畫成穿和服的日本女人,使得陽傘瓷在歐洲滯銷。」

  「博士」系列被認為可能源自中國的「三酸圖」。「三酸圖」又稱「嘗醋翁」,描繪儒釋道三家圍一大醋缸,各伸指點醋而嘗,三人表情各不相同。也有人認為「三酸圖」畫的是蘇東坡、佛印和黃庭堅。不過普龍克的「三博士」後來不知怎的多了一人,成了「四博士」。

  曾玲玲指出,由於這些特殊定製的瓷器成本高昂,銷量小,很快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停止了定購。但是這些特殊設計的圖案影響了中國和日本乃至歐洲一些國家的外銷瓷生產,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花傘」紋樣瓷器

  中國瓷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在兩個展覽中,我們都能看到許多「中國造」西式器物,比如「驚豔『中國風』」展覽中的「清康熙景德鎮窯五彩花卉紋橢圓形盆」。盆沿的一圈「豁口」讓人不明所以。實際上,這個大盆不是裝水、裝湯的,而是用來裝冰的,稱為冰盆或者冰碗,專門用來冷凍酒杯。高腳酒杯的底部卡在口沿的凹口上,杯口向下,伸入盛滿冰塊的盆內,使酒杯冷凍後使用。類似的器型,可以在當年英格蘭等地的玻璃器中找到。又比如省博展出的一件專用的「刮鬍盤」,整體是橢圓形,一側的新月形凹口,用來卡在脖子上承接刮鬍子流下來的液體。

  類似這樣的器物讓我們很清晰地看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瓷工和商人們在外銷瓷市場方面開拓的主動性。為了適應海外市場的需要,他們進行了許多方面的產品改進。有研究表明,明崇禎八年(1635),荷蘭商人第一次把歐洲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寬邊午餐碟、水罐、芥末罐、洗臉盆等做成木製的模型帶到廣州,請中國的瓷器匠師們摹仿生產。然後在1639年,試製出首批瓷器樣品運往荷蘭。當中有些器型,看起來還借鑑了英國陶器的樣子。早在17世紀早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員工在寫給董事們的信中已經提到:「這些瓷器都是在中國內地很遠的地方製造的,賣給我們的成套瓷器都是預先定製並付款。這些瓷器在中國是不用的,中國人只拿他們來出口」。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對於中國人來說千奇百怪的外銷瓷的形態變化,是貿易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博士」紋樣瓷器

  豐富的一手記錄

  才能講好豐盈的商業故事

  隨著近年外銷瓷回流日豐,與之相關的人、事、物也逐漸明晰。許多本來是在傳統文化敘事中無足輕重的一個名字,通過被補充進越來越多的信息,也變得豐盈起來。而在我們觀察這些曾經的歐洲貴族、公司高管、王室成員,以及設計師和工匠時會發現,原始資料的積累,對於有志於「走出去」的企業和行業來說,非常重要。

  1727年12月20日,英國商船「奧古斯塔斯王子」號從廣州黃埔港起航,開始了返鄉之路。船長弗朗西斯·戈斯特林的私人貿易物品中,有5箱繪有紋章的瓷器。其中一部分為彼特·金男爵的小女兒定製。彼特·金是一位出生在鄉下的埃克塞特城雜貨商的兒子。他母親有個著名的表親——哲學家、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資助金完成了學業,讓他後來成為了一名倫敦律師、政客。1725年5月,他被封為奧卡姆的金男爵,隨後就定製了這套瓷器。整整40年後,繼承了男爵爵位的小兒子託馬斯·金也定製了一套紋章瓷。這是廣州外銷瓷歷史中一個有趣的故事。

  實際上,這些對中國人來說拗口的人名、地名,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資料豐富帶來的故事性,才能讓今天的我們產生興趣。遺憾的是,作為與這些客戶對等的另一方,同時期的中國外銷商、瓷工、畫師們的資料卻非常少。即使「Syngchong」「刀仔」這樣一些少見地出現在外銷瓷上的名號,也缺少詳盡的資料讓我們把它們延展成為細節完備、帶著生活氣息的故事。(記者 卜松竹)

相關焦點

  • 廣州博物館年度大展之「白色金子」瓷器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選取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和以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精品77組136件,其中廣州博物館16組18件,江西省博物館13組13件,上海市歷史博物館6組6件,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9組10件,德國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和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
  • 到廣東省博物館看館藏明清青花瓷器展(2018.4.7截止)
    幽蘭青韻——館藏明清青花瓷器展  時間:2017-12-8至2018-4-7  地點:省博三樓展廳二  票價:入館免費青花瓷不但滿足中國人的需要,而且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國外陶瓷市場,並促進了國外製瓷業的發展,同時中國文化也藉助瓷器的載體,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
  • 明清時期外銷瓷器竟影響了歐洲的園林 廣州這個展覽告訴你
    4月3日-6月3日,「瓷上園林——從外銷瓷看中國園林對歐洲的影響」文物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出,120件明清外銷瓷珍品令人嘆為觀止。中式園林18世紀開始流行歐洲中國陶瓷的燒制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航海業的發展,中國陶瓷大量遠銷海外,有力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明代萬曆時期,作為中國瓷器代表的克拉克瓷熱銷歐洲市場。
  • 劉朝暉談外銷瓷研究
    展覽中可以看到唐代南北方著名窯場的諸多精品,如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長沙窯彩繪瓷、白釉綠彩器等,填補並加深了人們對唐代瓷器生產的認識。鞏義窯青花花紋盤在沉船上發現,證實了中國青花瓷器早在唐代便已遠銷海外。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劉朝暉教授長期從事陶瓷史,尤其是外銷瓷的研究,在採訪中他表示:中國瓷器在歷史進程中,其實是不斷地與域外文化進行著交流,與各國陶瓷文化發生聯繫。
  • 上海歷博:看外銷瓷當年如何「風靡」歐洲,梅森瓷器何以誕生
    德國的梅森瓷器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7月25日,一場匯聚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和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精品的瓷器大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以三個故事為線索,著重展示中國景德鎮外銷瓷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在文明交流碰撞中的融合創新。展期持續至11月3日。
  • 廣東省博物館有什麼看?2018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展覽匯總
    18世紀是全球貿易的黃金時代,廣州生產製作出大量奢華名貴、巧具匠心、精緻華美、具有濃鬱東方風情的扇子,極大滿足了西方市場對扇子的熱切渴望和需求。  本次展覽甄選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200餘件中國外銷扇和歐洲「中國風「扇,輔以外銷絲繡的華服、披肩和首飾,立體還原,傾情演繹驚豔世界的中國扇和扇動世界的中國風。
  • 【說瓷】清代外銷歐洲的景德鎮瓷器
    英國、法國分於1685年、1698年在廣州設立商館。荷蘭、丹麥、瑞典等國也於雍正年間在廣州設商館,經營瓷器、絲織品、茶葉等中國商品。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規定外國商人只能在廣州一口通商——這一局面持續至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當時,外商船只能停靠黃埔港,不得進入廣州城,在黃埔港與十三行之間,有中國駁船往來接送人員與貨物。非貿易季節,外商全部撤退到澳門。
  • 2020廣東省博物館17-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展觀看指南
    廣東省博物館17-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展  時間:8月7日-11月8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展廳三  票價:免費不免票  預約入口:點擊進入  在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和發展,歐洲大地上颳起了一股濃烈的「中國風」。
  • 上海歷史博物館推出兩場瓷器展 百餘件瓷器見證東西方文化互鑑
    記者 蔣迪雯 實習生 楊煜珅 攝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和《玲瓏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兩場瓷器展覽昨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百餘件瓷器精品作為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的見證,講述東西方瓷器的發展歷程。
  • 廣州發布市屬博物館最新排期近60大展等你來!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今日發布市屬博物館、紀念館最新展覽排期,包括各館長期陳列和臨時展覽,有近60個展覽正翹首以待觀眾。此外,多個籌劃多時的重磅大展將在4-6月陸續開展。根據市文廣旅局發布的最新排期,廣州市屬各大博物館、紀念館中原本正在展出中的多個主要展覽多依序舉行,包括展現「考古挖出的古國」古曾國和楚文化風貌的南越王博物館《曾國寶藏》展,集納容庚先生數十件青銅舊藏、系統梳理廣州銘文文物的廣州博物館《字字珠璣》展等。
  • 《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
    央廣網廣州12月4日消息(記者鄭澍)為進一步深化粵港澳之間緊密的合作關係,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展覽,本次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澳門博物館聯合承辦。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中國外銷瓷深受歐洲人喜愛。為將異域的中國瓷器更好地融入歐洲審美風尚和社會生活,部分外銷瓷會在當地被重新裝飾和改造,尤以法國為盛,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這種再加工仿若一場極富創意的視覺改造遊戲,將中西方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
  • 廣東省博物館「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展覽將於12月4日...
    首站於2020年12月4日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之後將在香港和澳門兩地巡展。 觀眾可以透過來自三家博物館的外銷畫、絲綢布匹、手繪絲綢、家居用品、服裝飾品等166組合共211件展品,了解明、清兩代外銷絲綢的重要性,追溯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深厚歷史淵源,剖析三地如何透過海上絲綢之路連繫世界各地以及探討中國文化和藝術對世界的影響 。
  • 2020成都博物館首開新展 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免費向公眾開放
    觀展(央廣網發 成都博物館供圖)央廣網成都7月4日消息(記者賈宜超)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三層臨展廳開幕。展覽展出了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並通過序章以及三個單元串聯起關於伊萬裡瓷往昔的故事。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展品(央廣網發 成都博物館供圖)伊萬裡是位於日本九州島的一個港口。而伊萬裡瓷,指的就是江戶時期在日本有田地區生產後,從毗鄰的伊萬裡港販運出海的瓷器。
  • 成都博物館疫後首展伊萬裡瓷,再現300年中日瓷器興衰歷程
    澎湃新聞獲悉,作為疫情後成都市首個重要文化特展,昨天(7月3日),由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展出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展期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
  • 園林線上課堂|觀展·瓷上園林——從外銷瓷看中國園林的歐洲影響
    在當前特殊時期,中國園林博物館「閉館不閉展,服務不斷線」,推出「園林線上課堂」,持續推廣科普教育。為了讓您宅在家裡也可以享受一個人的專場展覽,中國園林博物館推出線上觀展,精選出30餘個歷年優秀展覽,以VR虛擬展覽和視頻科普等多種形式,帶您再次「回到展廳」,探尋園林歷史文化脈絡。
  • 「三城記 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展覽,本次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澳門博物館聯合承辦。 第二部分「絲綢外銷」是展覽的主體和重點,從絲綢生產織造流程到不同製作工藝的外銷絲綢精品展現中國絲綢在西方上流社會的風靡和追捧。 第三部分「世界變局」講述絲綢外銷對世界和中國產生的影響。絲綢在中國對外交往的舞臺上曾經流光溢彩、熠熠生輝,也曾歷經坎坷,飽受磨難,中華民族艱難走過屈辱的百年世紀災難。
  • 暑期文藝地圖④|不必「隨心飛」,博物館裡也能看世界
    最頂級的「瓷中白金」《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77組136件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和以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精品登陸廣州博物館,展覽由廣州博物館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江西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共同策劃並主辦,德國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協辦,廣州是國內巡展的第三站。
  •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廣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5家單位主辦,德國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福建博物院、大連文物總店協辦,得到了大連海關與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大力支持
  • 【在線看展】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實景720度AR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上(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西堤二馬路37號廣州文化公園內),佔地30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現館藏文物2300多件(套)。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王恆、馮傑伉儷捐贈的十三行時期文物專室陳列展」。館藏文物全部由中外熱心人士無償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