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館疫後首展伊萬裡瓷,再現300年中日瓷器興衰歷程

2020-12-13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獲悉,作為疫情後成都市首個重要文化特展,昨天(7月3日),由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展出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展期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據悉,本次展覽通過序章以及三個單元串聯起關於伊萬裡瓷往昔的故事。「青花礬紅彩山水紋稜口盤」「青花礬紅彩摺扇花卉紋將軍罐」等典型日本伊萬裡瓷,呈現日本伊萬裡瓷從誕生到興盛的外銷歷程與藝術風格演變脈絡。

「金襴手」風格的青花礬紅彩摺扇花卉紋將軍罐 18世紀中晚期 日本有田地區生產

青花礬紅彩山水紋稜口盤 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 日本有田地區生產東莞展覽館藏

「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紋扇形盤」「青花礬紅彩描金蘆雁紋盤」等展品集中體現了「中國伊萬裡」紋飾之精美豐富及其與日本伊萬裡瓷的差異。

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紋扇形盤 清康熙(1661~1722年)景德鎮窯 東莞展覽館藏

「青花礬紅彩描金徽章紋盤」「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紋咖啡壺」等多樣化的外商定製器形與紋飾則反映出瓷器承載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以及彼時中國伊萬裡外銷貿易的繁盛。

青花礬紅彩描金徽章紋盤 清康熙(1661~1722年)景德鎮窯 東莞展覽館藏

「伊萬裡瓷」指17-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

五彩描金戰將圖盤 18世紀晚期-19世紀前期 日本有田地區生產 東莞展覽館藏

16世紀,日本著名政治家豐臣秀吉痴迷茶道,「高麗茶碗」不僅引發了日本國民的推崇,也引起了豐臣秀吉對其出產地朝鮮的極大關注。在慶長之役中,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俘獲了一批精通各行各業的工匠,其中便有一位擅長燒瓷的工匠李參平。李參平遍訪佐賀藩各地,1616年在有田地區發現了製作上等瓷器所需的原料——瓷土礦。從而,改寫了日本陶瓷的歷史。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明末清初,中國瓷器生產大幅減少。海禁令的頒布更是令瓷器外銷停滯,荷蘭東印度公司轉而向日本尋求瓷器商品,抓住這一機遇的日本,正式拉開瓷器外銷的時代大幕。

從取材於中國青花瓷的布局圖案,到充滿和風色彩的「柿右衛門」瓷器,再到融入日本和式審美和歐洲洛可可藝術風格的「金襴手」瓷器,日本伊萬裡瓷在用色、構圖、題材等方面迎合著歐洲市場,同時並未放棄自身文化和民族特質,反而讓伊萬裡瓷更顯得個性鮮明,在清雅與熱烈之間巧妙尋得平衡,風靡歐洲各國。

柿右衛門瓷風格的五彩花鳥紋盤 18世紀 日本有田地區生產

康熙二十三年,國內局勢安定下來,海禁政策解除。各國的商船重新匯集於港口,原本凋敝的窯爐復又燃起窯火,但海外市場發生的新變化卻令景德鎮的陶工們倍感驚訝。在景德鎮瓷業中斷的短短幾十年中,隔海相望的日本憑藉華美的五彩瓷器,已成為了歐洲市場最大的瓷器出口地。為了奪回市場,景德鎮很快開始借鑑日本「古伊萬裡」風格,燒造「中國伊萬裡」瓷。

粉彩花卉紋盤 清雍正(1722~1735年) 景德鎮窯

「中國伊萬裡」瓷不僅「仿」得惟妙惟肖, 而且在裝飾水平和瓷質上甚至還優於日本瓷器,並能以更便宜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同時,景德鎮已更加嫻熟地掌握了西洋繪畫技巧,更具歐洲市場潛力的粉彩瓷閃亮登場。粉彩的燒造使得伊萬裡瓷隨之在 18 世紀中期逐步減產乃至停燒,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嬗變沉浮後,最終落下帷幕。

粉彩一藍花卉紋盤 清雍正(1722~1735年)景德鎮窯

展覽現場

17-18 世紀,歐洲人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神秘而富庶,是人間天堂般的所在,對中國的讚美和嚮往使一股「中國風尚」席捲歐洲。法國人甚至給這股風潮起了個專有名詞叫「Chinoiserie」。關於東方的一切傳奇色彩,讓歐洲貴族心馳神往。而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東方物品,瓷器更被視作「白色金子」。

葡萄牙桑託斯宮中有超過260件明清時期中國青花瓷作裝飾的天花板

奧地利美泉宮裡有擺滿了中國青花瓷的房間;葡萄牙桑託斯宮中有超過260件明清時期中國青花瓷作裝飾的天花板;波蘭國王奧古斯都則坦陳自己患有「瓷器病」……除了歐洲貴族之外,像蓬帕杜夫人這樣的社會名流也對中國瓷器情有獨鍾,會客廳如果沒有幾件中國瓷器,會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

德國夏洛騰堡宮中專門的瓷器陳列室

紋章瓷,是一種特殊的定製瓷。歐美國家的皇室、貴族、家族或組織會將紋章燒制於瓷器之上,進一步彰顯他們的身份地位。為滿足歐洲市場的多樣化的需求,東方瓷商們還會根據外商指定的造型與紋飾,「量身定製」瓷器。「歐洲風尚,中國製造」,象徵身份與榮耀的紋章瓷,也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的見證。

青花礬紅彩描金博古紋盤

青花粉彩花卉紋扇形盤

五彩描金龍鳳紋盤

五彩描金摺扇鳳紋大盤

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瑞獸紋盤 清乾隆(1736~1796年)景德鎮窯

從中國的景德鎮到日本有田,從中國技術到日本風格,從朝鮮陶工到荷蘭商人,百年來的中日伊萬裡瓷相互借鑑、相互影響,也相互超越,世界各地的文化交織融匯在一段此消彼長的全球瓷器貿易故事中。

展覽海報

(本文相關資料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20成都博物館首開新展 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免費向公眾開放
    觀展(央廣網發 成都博物館供圖)央廣網成都7月4日消息(記者賈宜超)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三層臨展廳開幕。展覽展出了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並通過序章以及三個單元串聯起關於伊萬裡瓷往昔的故事。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展品(央廣網發 成都博物館供圖)伊萬裡是位於日本九州島的一個港口。而伊萬裡瓷,指的就是江戶時期在日本有田地區生產後,從毗鄰的伊萬裡港販運出海的瓷器。
  • 乘風破浪的瓷器來了!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亮相成博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董攀一提起「伊萬裡瓷」,陌生的觀眾或許會誤以為產地是俄羅斯。其實,「伊萬裡瓷」是指17-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博物館三層臨展廳開幕。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宛如一本歷史畫卷呈現在觀眾面前,再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東方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帶領觀眾回到17、18世紀中日兩國關於伊萬裡瓷間一段此消彼長、爭芳競妍的傳奇佳話。這個暑假,來成博逛新展。
  • 成都: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開展
    7月4日在成都博物館「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上拍攝的展品。「伊萬裡瓷」指17世紀至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  7月4日在成都博物館「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上拍攝的展品。
  • 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開幕 即日起至10月11日免費開放
    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博物館三層臨展廳正式開幕。7月4日下午2∶30,成博錦觀講堂將邀請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的熊寰副教授在成博五樓社教區開啟本次展覽的首場配套講座。本次展覽從即日起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
  • 融合中日審美的伊萬裡瓷器見證海上絲路文化交流互鑑
    新華社成都7月4日電(記者童芳)3日晚,「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揭幕,融合了中日審美的伊萬裡瓷器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互鑑。「伊萬裡瓷」指17世紀至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明末清初,中國海禁令的頒布使得瓷器外銷停滯,荷蘭東印度公司轉而向日本尋求瓷器商品。
  • 成都這個展告訴你,中日伊萬裡瓷如何徵服歐洲!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7月3日,「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開展,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宛如一幅歷史畫卷徐徐揭開,帶領觀眾回到17、18世紀中日兩國伊萬裡瓷爭芳競妍的佳話。
  • 上新了展覽|除了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還有這些新展值得刷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董攀英劇《王冠》中的下午茶與東方瓷器有何淵源?300多年前的中日工匠如何在瓷器上「神仙打架」?融合中日審美的瓷器如何徵服歐洲?7月3日,成博即將講述這場300年前中日伊萬裡瓷爭相競妍的故事。
  • 周末去看看這些「神仙」瓷器
    不如去看看瓷器展成博又有特展上!新!啦!「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三層臨展廳正式開幕。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1日,免費向公眾開放,整整3個月,時間非常長!
  • 上海歷博:看外銷瓷當年如何「風靡」歐洲,梅森瓷器何以誕生
    《美惠三女神鵰塑》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藏據本次展覽內容設計負責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部王成蘭介紹,本次展覽分為「中國瓷器的傳播」、「歐洲的瓷器熱」、「歐洲瓷器的產生及影響」以及「兩個瓷都的碰撞」四個單元,從中國景德鎮、德國梅森兩個瓷器發源地講起,以「克拉克瓷」、「騎兵換瓷器」、「伯特格爾與白色金子」三個故事為串聯,再現瓷器發展歷程和中國瓷器對世界的影響。
  • 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兩大瓷器展正在進行——講述外銷瓷背後...
    」和廣州博物館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刮鬍盤  外國設計師參與設計  過去幾年裡,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等若干家廣東的文博機構他是荷蘭畫家和設計師,於1734-1740年間受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專門為定製瓷器設計紋樣,「他所設計的紋樣據說有4種,但只有『花傘』系列和『博士』系列留下了紙本樣稿或訂單。」此外他還有其他系列——「涼亭」和「仿中國花鳥和人物」。當年他所設計的紋樣被送到中國後,在景德鎮繪成青花和粉彩瓷器,然後運到廣州出口外銷。
  • 劇中瓷——唐頓莊園中「中西合璧」的瓷器
    清乾隆 豆青釉饕餮紋鑲金屬柄執壺(一對)觀復博物館藏還有將瓷器和金屬混搭的,改造成蠟燭架或燈架。即使是中產階級的大表哥家裡,喝茶及擺設的瓷器也都帶有粉彩或青花裝飾。清雍正 粉彩山水紋將軍罐(一對)觀復博物館藏而樓下的僕人們則是沒有裝飾的白瓷和褐色的陶罐。在唐頓莊園故事的大背景之下,即清末民國初,中國已不再是主要的瓷器輸出國了。
  • 【說瓷】清代外銷歐洲的景德鎮瓷器
    英國、法國分於1685年、1698年在廣州設立商館。荷蘭、丹麥、瑞典等國也於雍正年間在廣州設商館,經營瓷器、絲織品、茶葉等中國商品。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規定外國商人只能在廣州一口通商——這一局面持續至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當時,外商船只能停靠黃埔港,不得進入廣州城,在黃埔港與十三行之間,有中國駁船往來接送人員與貨物。非貿易季節,外商全部撤退到澳門。
  • 廣彩瓷器的前世今生
    3月16日,由天津博物館與廣東省博物館共同主辦的「海絲擷珍重彩華章——廣彩瓷器300年精華展」在天津博物館開展。
  • 成都和重慶人的後花園,竟是觀音故鄉,1600年了一直等你來
    四川宋瓷博物館真好,出乎意料的好。宋瓷的淡雅端莊,樸實無華有目共睹。遂寧能把宋瓷博物館做成什麼樣呢,遊覽前我在心裡有個問號。但是置身其中宋瓷博物館以它的專業,讓我一邊遊覽一邊在內心大呼真香!其中三層的「宋韻—瓷器背後的宋代生活」展廳最為精緻迷人。展廳燈光柔和,環境布局合理,將宋瓷展品與宋人文雅的生活結合,再現了宋代的人文風情。瓷與生活密不可分:花、茶、酒、香、琴、棋、書、畫……都是生活與瓷的締結與延伸,展廳裡都一一講到。遊覽時不時感嘆宋朝太平氣象為當時帶來的幸福感。它摒棄了唐朝的虛無繁華,比明清更加開放,追求自我內省,平和舒適,這一點從宋瓷的氣韻,文人的雅聚、市井生活都能窺見。
  • 上海歷史博物館推出兩場瓷器展 百餘件瓷器見證東西方文化互鑑
    「猴子樂團」由塑像大師約翰·約阿希姆·坎德勒於1753年創作。坎德勒用這些小猴子諷刺了當時的宮廷社會。記者 蔣迪雯 實習生 楊煜珅 攝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和《玲瓏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兩場瓷器展覽昨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百餘件瓷器精品作為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的見證,講述東西方瓷器的發展歷程。
  • 春節期間,四川宋瓷博物館將於這些時段對外開放
    新年快樂注意啦!注意啦!春節期間四川宋瓷博物館開館時間確定啦~快來關注正式通知!2020年春節假期,四川宋瓷博物館(現搬遷至遂寧市河東新區德水北路遂寧市文化中心內)開放時間安排如下:1月24日(除夕)全天閉館;1月25日至30日(初一至初六)正常開放。
  • 中國瓷器的頂峰是宋瓷,宋瓷的極品是影青
    「神瑛」影青以1:1還原宋元青白瓷的配方和工藝,再現了宋代青白瓷的觸感,光澤與質地。 王氏影清「神瑛」系列影青瓷,現在十六鋪生活館眾籌 眾籌價:499元~799元 眾籌時間:2019年10月19日~2019年11月17日 眾籌結束後5個工作日內發貨,全國順豐包郵
  • 400餘件淄博窯珍貴瓷器29日亮相山東博物館 看革新看變遷
    齊魯網9月27日訊中國陶瓷藝術歷史悠久,歷經幾千年而綿延不絕。9月29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淄博市人民政府主辦,山東博物館、淄博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窯火千年——「淄博窯」陶瓷文化展》將在山東博物館開展,展期三個月。
  • 用「紙上博物館」再現故宮古物之美
    《故宮的古物之美》亮相成都。這次,他用文字建造了一座「紙上博物館」,連綴起一部故宮裡的藝術史,再現中華文明的營造之美。  7月8日,祝勇攜新書《故宮的古物之美》亮相成都,為大家講述了書中所涉及的18類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並支招四川文創:「用接地氣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