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日審美的伊萬裡瓷器見證海上絲路文化交流互鑑

2020-12-24 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7月4日電(記者童芳)3日晚,「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揭幕,融合了中日審美的伊萬裡瓷器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互鑑。

「伊萬裡瓷」指17世紀至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

明末清初,中國海禁令的頒布使得瓷器外銷停滯,荷蘭東印度公司轉而向日本尋求瓷器商品。日本伊萬裡瓷器吸收了中國制瓷技術與裝飾手法,在用色、構圖、題材等方面迎合著歐洲市場,同時兼備了自身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質,一時之間風靡歐洲各國。1684年,中國海禁政策解除,為了奪回市場,中國景德鎮很快開始借鑑日本「伊萬裡」風格燒造瓷器。

本次展覽的展品來自東莞展覽館,共168件(套),其中14件(套)是日本製造,154件(套)是中國製造。這些展品宛如一部歷史畫卷,再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

本次展覽持續至2020年10月11日,免費對公眾開放。(完)

相關焦點

  • 乘風破浪的瓷器來了!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亮相成博
    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博物館三層臨展廳開幕。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宛如一本歷史畫卷呈現在觀眾面前,再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東方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帶領觀眾回到17、18世紀中日兩國關於伊萬裡瓷間一段此消彼長、爭芳競妍的傳奇佳話。這個暑假,來成博逛新展。
  • 上新了展覽|除了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還有這些新展值得刷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董攀英劇《王冠》中的下午茶與東方瓷器有何淵源?300多年前的中日工匠如何在瓷器上「神仙打架」?融合中日審美的瓷器如何徵服歐洲?7月3日,成博即將講述這場300年前中日伊萬裡瓷爭相競妍的故事。
  • 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開幕 即日起至10月11日免費開放
    伊萬裡瓷指的就是江戶時期在日本有田地區生產後,從毗鄰的伊萬裡港販運出海的瓷器。雖產自日本,它們卻在生產之初積極吸收中國制瓷技術與裝飾手法,一度作為中國瓷器的替代品行銷歐洲。  本次展覽共有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通過序章以及三個單元串聯起關於伊萬裡瓷往昔的故事。
  • 2020成都博物館首開新展 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免費向公眾開放
    觀展(央廣網發 成都博物館供圖)央廣網成都7月4日消息(記者賈宜超)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三層臨展廳開幕。展覽展出了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並通過序章以及三個單元串聯起關於伊萬裡瓷往昔的故事。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展品(央廣網發 成都博物館供圖)伊萬裡是位於日本九州島的一個港口。而伊萬裡瓷,指的就是江戶時期在日本有田地區生產後,從毗鄰的伊萬裡港販運出海的瓷器。
  • 成都: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開展
    7月4日在成都博物館「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上拍攝的展品。「伊萬裡瓷」指17世紀至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  7月4日在成都博物館「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上拍攝的展品。 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 成都博物館疫後首展伊萬裡瓷,再現300年中日瓷器興衰歷程
    澎湃新聞獲悉,作為疫情後成都市首個重要文化特展,昨天(7月3日),由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展出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展期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
  • 廣州博物館年度大展之「白色金子」瓷器
    33組89件,讓東西瓷都景德鎮和梅森進行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印證「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這是一個攜手亞歐三國八館的國際交流和巡迴展覽,印證了東西文明的交融互鑑,在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化時代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周末去看看這些「神仙」瓷器
    不如去看看瓷器展成博又有特展上!新!啦!「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三層臨展廳正式開幕。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1日,免費向公眾開放,整整3個月,時間非常長!
  • 成都這個展告訴你,中日伊萬裡瓷如何徵服歐洲!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7月3日,「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開展,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宛如一幅歷史畫卷徐徐揭開,帶領觀眾回到17、18世紀中日兩國伊萬裡瓷爭芳競妍的佳話。
  • 大咖會廣州 暢談海上絲路交流互鑑
    「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明中期外銷瓷的特點及相關問題討論」「海絲中國體系的新認知」……2020年11月25-27日,海絲聯合申遺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廣州聯合主辦「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鑑」學術會議。
  • 日本伊萬裡市長盛讚:成博是市民的「心靈之家」
    成都博物館「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開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7月22日,日本佐賀縣伊萬裡市長深浦弘信特別發來賀函,祝賀「競妍」特展成功舉辦,高度讚揚了我館作為蓉城市民的「心靈之家」,在今年的嚴峻形勢下,為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修養作出的傑出貢獻。
  • 景德鎮、梅森和伊萬裡——東西方瓷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是昔日亞歐兩大洲的三個市鎮,本來是毫無關係的不同地區,景德鎮在中國江西的浮梁縣,伊萬裡在日本九州佐賀縣,而梅森更是在遙遠的德國薩克森州。各自的歷史、文化和風情都不同,但瓷器使這三個小城鎮連接到了一起,產生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擦出了藝術的火花。
  • 上海歷史博物館推出兩場瓷器展 百餘件瓷器見證東西方文化互鑑
    記者 蔣迪雯 實習生 楊煜珅 攝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和《玲瓏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兩場瓷器展覽昨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百餘件瓷器精品作為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的見證,講述東西方瓷器的發展歷程。
  • 「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鑑」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
    中國小康網11月27日訊 (記者張玉榮 實習記者柯深鎔 )為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保護和申遺工作,2020年11月25-27日,海絲聯合申遺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廣州聯合主辦「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鑑」學術會議。
  • 春華秋榮 | 從《絲路山水地圖》到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他強調,將繼續與故宮博物院深度合作,並通過世茂海絲館不斷發掘「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歷史意義,促進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新地標、國際展示交流的新窗口、弘揚海上絲綢之路文明的新高地。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在致辭中對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開館表示熱烈祝賀。
  • 日本伊萬裡瓷器為何能突破中國瓷器壟斷,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
    日本伊萬裡燒五彩盤伊萬裡瓷器如何風靡歐洲,難道比中國瓷器還好?日本伊萬裡瓷器快速發展的時候,正是中國清初動亂時期,清政府頒布的海禁政策導致景德鎮瓷器出口銳減,中國外銷瓷在歐洲颳起的「中國風」勁頭正熱、蓬蓬勃勃。中國不能貿易的情況下,當時海上霸主荷蘭商隊不得不另想其他途徑獲取中國瓷器。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臨近中國的日本,有田瓷器這時的青花瓷、白瓷品種的制瓷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
  • 牛首山文化旅遊區赴泰國、日本舉行文化交流活動
    7月30日和8月1日,由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以及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日本外務省等單位支持,南京牛首山文化旅遊區聯合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泰中商務委員會、泰國中華總商會、南京藝術學院、曼谷吞武裡大學,以及日中文化交流促進會,分別在泰國首都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和日本首都東京目黑區美術館舉行「絲路禪韻緣源融通」——南京牛首山文化旅遊區「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活動。
  • 「輕閱讀」百年前的中日瓷器「戰爭」
    柿右衛門瓷器既繼承了之前日本瓷器受中國瓷器風格影響的傳統,又體現了日本江戶時代審美文化的特色。它的紋樣來源於中國,但構圖形式卻具有日本風味。如往往將構圖重心置於一旁而非中心,形成「偏」的風格,這恰是受了日本當時歌舞伎文化的影響。
  • 推動中國與東協民族文化交流互鑑與創新發展
    記者何平江 攝12月3日,第五屆中國—東協民族文化論壇在桂林舉行。記者何平江 攝   【桂林日報訊】(記者周紹瑜 劉倩)12月3日,第五屆中國—東協民族文化論壇在桂林開幕。1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本屆論壇主題「中國—東協民族文化交流互鑑與創新發展」,共同交流探討新時代中國—東協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方向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