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梅森和伊萬裡——東西方瓷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2020-12-24 澎湃新聞

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是昔日亞歐兩大洲的三個市鎮,本來是毫無關係的不同地區,景德鎮在中國江西的浮梁縣,伊萬裡在日本九州佐賀縣,而梅森更是在遙遠的德國薩克森州。各自的歷史、文化和風情都不同,但瓷器使這三個小城鎮連接到了一起,產生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擦出了藝術的火花。歷史上的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燒造了無數具有自己本民族文化特點的瓷器,也創造了具有異國風情的不同文化特色的瓷器,為人類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裡,擬就此三地歷史及其燒造的瓷器及相關情況作一簡述。

神話雕塑,梅森瓷器博物館藏

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

地處江西的景德鎮,是宋元時期的一個重要瓷器產地,當地生產的青白釉、元青花以及卵白釉瓷器都是名品。明清兩代,景德鎮成為皇家御用瓷燒造基地,大量精美產品進入宮廷。明代晚期以後,景德鎮民窯瓷器大量外銷亞洲乃至歐洲美洲。景德鎮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瓷都。

梅森是德國薩克森州的一個小鎮

梅森是德國薩克森州的一個小鎮,它最初的發展與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有密切關係。1694—1733年在位的德意志薩克森公國選帝侯、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有一項特殊嗜好,喜愛中國和日本的瓷器,他曾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等大量予以購買。也曾為了151件中國瓷器,用600名薩克森近衛騎兵向普魯士交換。他曾收藏有中國瓷器17000件左右,日本瓷器7000件左右。此外,他還命令轄區內的梅森建立瓷廠,研製和仿燒中國瓷器。梅森從此開始了它的燒瓷歷史,很長時間內,梅森瓷器以燒造質量的優異聞名歐洲,以後,成為全球十分著名的瓷器品牌。

五彩婦人紋剃鬚盤,1720—1750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伊萬裡是日本九州的一個港口, 十七世紀以後的日本瓷器主要在近旁的有田町燒造。實際上,有田燒才是代表日本瓷器起源與進步足跡的最重要產品。日本文祿元年(1592,明萬曆二十年),出兵侵略朝鮮的豐臣秀吉,帶回熟悉制瓷的朝鮮陶工,在日本九州肥前醞釀燒造瓷器。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左右,日本燒成了真正的瓷器。1616年,朝鮮人李參平在有田泉山發現瓷土礦。此後,有田燒瓷器不斷發展和創新,成為日本瓷器的代表。但由於地域和海外貿易的關係,佐賀縣港口小城伊萬裡名聲遠播,世人皆知伊萬裡,而有田及有田燒的知之者相對較少。不過,從地理位置看實際上也很合理,現在的伊萬裡是市,也是古代通商貿易出海口。而有田是町,後者歸前者管轄。所以,現在全世界把十七世紀以來有田燒造的瓷器統稱伊萬裡瓷器也是合理的。

景德鎮與梅森及伊萬裡的關係,是以瓷器為重要紐帶的,沒有瓷器,三地不可能有密切的關係。這三者關係的形成,自然離不開中國瓷器及其技法的東傳和中日貿易陶瓷的越洋西銷。十五世紀晚期,中國瓷器通過間接貿易銷往歐洲,十七世紀開始,漸漸地有了直接而頻繁的交往,大量產品源源不斷輸出歐洲大陸。同時,歐洲硬質瓷器在德國誕生。

青花八開光花鳥紋盤 明(1368—1644)江西省博物館藏

1993年,我在日本有田的九州陶瓷文化館工作訪問近2個月,初步了解了有田燒和伊萬裡燒瓷器及其海外貿易歷史。伊萬裡瓷器與中國瓷器一樣,在以後大量銷往歐洲,在中國國內政治局勢不穩定而實行海禁政策的時期,代替中國的貿易瓷輸出。當然,由於窯業規模與貿易總量等相對較小,無法與中國瓷器燒造與外銷規模相比。但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伊萬裡瓷器與中國瓷器不同程度的進入歐洲市場,在當時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德鎮和伊萬裡的陶瓷文化交往由來已久,明末景德鎮銷往日本的景德鎮「古染付」、「南京赤繪」等瓷器,給當地開創瓷器窯業提供了很好的樣板,而當地最早仿燒的瓷器就是景德鎮瓷器。當然,有田與德國的梅森也有著共同的傳統陶瓷文化基礎,有著深厚的交往,歷史上的瓷器燒造與貿易,兩地文化有明顯的交融和匯合。我們很早就了解到,有田與梅森之間有著良好的交往,1979年,兩者結成姐妹城鎮。有田有一個陶瓷公園,主體建築與德勒斯登茨溫格宮樣式幾乎一樣。1995年上海博物館應邀在有田陶瓷公園舉辦的「上海博物館藏中國陶瓷展」,就設在這座建築內,筆者負責了布展工作,目睹和品味了這一歐洲式的建築。2015年,前往德勒斯登的茨溫格宮參觀考察,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原來,前者是「複製品」,後者才是被仿製者。

奧古斯特二世

十七世紀銷往歐洲的中國瓷器,深刻影響了梅森的窯業發展和產品的開發,這中間,「強力王」奧古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梅森在十八世紀後,繼續研發和仿燒中國陶瓷器。奧古斯都二世身後,遺留了不下35798件瓷器,約有半數產自他的梅森瓷廠,其餘則來自中日兩國(全以「東印度瓷器」之名登入他的皇家帳冊)。

當然,實際上與梅森有關的中國古代瓷器產地不僅限於景德鎮,其它地區的窯業和貿易產品,也曾給梅森制瓷業產生過影響,梅森的瓷廠最初十分認真仿燒的中國陶瓷器,不全是景德鎮產品。

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瓷器的風格

從明萬曆三十年(1602)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80年時間裡,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銷往歐洲的中國瓷器約1010萬件左右,而日本銷往歐洲的瓷器也達190萬件左右。當然,這些外銷的瓷器幾乎覆蓋於全歐洲甚至轉銷美洲,但僅從奧古斯都收藏的遺存情況看,目前尚存德勒斯登皇宮的中國瓷器就有7400件,日本瓷器2000件左右。

德國茨溫格宮中的瓷器收藏 圖片來源自網絡

2015年,筆者隨上海博物館訪問團出訪德、法、日三國,在德國,走進昔日皇宮——德勒斯登國家陶瓷博物館,我們看到的是大量景德鎮、伊萬裡瓷器,更有大量不同歷史時期梅森本地燒造的瓷器,除了部分具有中國、日本等域外元素的產品外,大部分本地產品充滿了濃鬱的歐陸風情和西方格調。

梅森仿燒的中國瓷器有不少是中國貿易瓷,包括明清景德鎮青花瓷和彩瓷,產品質量優異。不過青花瓷的釉彩色澤是有著較明顯區別的,有的刻意追求中國瓷器的韻味,強調模仿,很多只是吸收燒造技法。不少梅森仿燒的青花瓷色澤較為淡雅,相比之下,梅森的產品釉色更為白皙光亮,而景德鎮產品白中閃青居多。上海博物館有兩件康熙晚期景德鎮的外銷青花油醋瓶,均按中國傳統工藝施彩繪畫,樣式則完全是歐洲式的。這種瓶子,儘管是模仿歐洲造型,但通過青花、紋飾和器物特徵,完全看得出是中國產品。而梅森的青花油醋瓶,則十分明顯的看出其歐風。此次由梅森陶瓷博物館提供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一件青花花卉紋盤,約燒造於1775年,圖案布局疏朗,製作精美,是一件早期梅森青花瓷的典型製品。從中可以窺見,梅森青花在完全西洋形制和圖案的組合裝飾下,呈現的是與中國青花韻味完全不同的風格。與景德鎮青花一樣,隨著時代的變化,風格也在變。一些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的青花器,與18世紀早期到中期的產品相比已有了變化,不過,傳統風格依然存在,青花色澤穩定,燒造質量也很穩定。

青花纏枝花紋梅瓶 明(1368-1644) 江西省博物館藏

在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內,經常有一些學術爭議,一件瓷器的紋飾來源就可以引發長時間的爭論,如纏枝蓮的源頭問題就曾在較長時間裡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十八世紀梅森青花等瓷器中,有一種優雅而精緻的「藍色洋蔥」(有日本學者稱為「玉蔥文樣」)圖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徵,一直被沿用至今。這種圖案,以雛菊、竹子、草葉組成,是梅森瓷器的一個代表性裝飾。筆者1993年在日本有田時,第一次看到展品中有這種德國梅森於18世紀中期開始流行的產品。本次展覽中,德國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收藏的一套19世紀梅森青花咖啡具,畫的就是「藍色洋蔥」圖案。

《藍洋蔥雙人用咖啡用具》德國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彩瓷的種類是多樣化的,梅森仿燒的景德鎮彩瓷也可以說是十分精彩,相比中國瓷器而言,感覺色調更顯豔麗,即便是模仿一些經典產品,也不落下風,但由於與中國匠師的畫法不同,梅森彩瓷的畫面、圖案與中國風格迥異。在中國人眼裡,很多器物的「洋味」更加濃鬱。如人物圖的繪畫,景德鎮、伊萬裡和梅森(包括荷蘭、英國的陶器窯場產品),既相似又有不同。如在清代景德鎮彩瓷中出現的司馬光砸缸故事、撐傘仕女圖等標誌性圖案,在伊萬裡、梅森甚至歐洲其它國家窯場陶器產品都有出現,但人物卻各不相同,繪畫者習慣以各自人種為原型,呈現各地不同的審美風格。景德鎮、伊萬裡尚有相仿風格,但西人所畫就不同了,看起來顯得有些滑稽。此次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清代景德鎮彩繪貿易瓷盤就描繪了兩個撐傘仕女的形象。當然,梅森仿燒的有些伊萬裡瓷器也給人以同樣的感受。這一個階段,梅森大量仿燒伊萬裡和柿右衛門的彩瓷,如八角形盤、帶蓋茶杯等,據說幾乎達到亂真程度。這時期的仿燒顯然與奧古斯都的喜愛是分不開的。

青花仕女盤,清乾隆(1736-1795) 江西省博物館藏

中國人物陶塑,德國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19世紀10年代柏林生產

當然,景德鎮輸入歐洲的貿易瓷中,也有一些直接受到梅森瓷器風格影響的產品,如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一件1730—1735年間胎骨極薄的雍正粉彩人物圖盤,「複雜的花果纏枝邊飾運用了鍍金技法,這一靈感取自於德國梅森瓷器」。 另一件飾以「外寶石紅」的同時期粉彩花卉紋盤,「正面飾以花環花束,模仿梅森的裝飾手法和色彩。黑彩與灰彩纖細筆觸,形成仿雕刻的灰色效果。並結合褐色和金色的柔和色調,使整個瓷盤的裝飾效果與一般繁複的中國紋飾大相逕庭。這個瓷盤體現了中國外銷瓷器的一個制高點。」

廣彩折枝花卉紋鏤雕瓷水果盤,清乾隆(1736-1795) 廣州博物館藏

景德鎮與伊萬裡風格更加貼近的器物很多,不管是伊萬裡仿景德鎮產品,還是仿日本的中國伊萬裡器物,很多產品有著同樣的東方情調和韻味。最重要的是,伊萬裡瓷器的青花和部分釉上彩原料,是從中國進口的,如果刻意模仿,兩者風格的貼近是十分自然的。如十七世紀中期的伊萬裡,也仿燒明代景德鎮永樂宣德的伊斯蘭風格青花扁壺,儘管可明顯看出其仿製品特徵,但相比西方的仿燒,還是更加貼近真實。當然,大量伊萬裡產品,只是吸收中國瓷器的製作技法,局部運用中國器物的形制和花紋,圖案、畫面更多的是日本風格。

梅森與德化、宜興陶瓷器

歐洲瓷器的誕生,與中國瓷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公元一世紀到17世紀,成熟中國瓷器至少已生產了一千五百多年,而歐洲在17世紀初還沒有真正的瓷器,此後,是德國的梅森最早研製成功真正的硬質瓷器。

鍊金術師伯特格爾

明代晚期,景德鎮窯、漳州窯、德化窯瓷器和宜興紫砂器等相繼進入歐洲市場,許多製品成為人們歡迎的上等用具。歐洲人驚嘆中國陶瓷器的新穎奇巧和異國情調,在幾十年後,他們終於研製成功。清康熙四十年(1701),德國人伯特格爾與另一位科學家契恩豪斯伯爵聯手,以奧古斯都收藏的宜興紫砂器主體為樣本,研製出類似的紅色炻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他又以中國福建德化窯的白瓷為樣本,燒出了硬質白瓷器,這是最早的歐洲白瓷,從此歐洲有了自己的瓷器。值得指出的是,此時距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漢名殷宏緒)康熙五十年(1711)在江西得到不少瓷器燒造奧秘,寫給教會第一封信的時間早了兩年。不過,昂特雷科萊沒有能夠在景德鎮完全得到制瓷的秘訣,在教會的覆信中,「巴黎方面還通知他,這封信提供的數據仍不夠詳盡,法國陶匠依然無法照樣制瓷。殷弘緒只好重拾舊業,再探制瓷之秘,然而這一回熱情已經大減。在第一封信中,他充滿了對瓷器與景德鎮生活點滴細節的驚訝與好奇;可是1722年寫就的第二封信(1726年出版)就只有事實面的報告,筆法枯燥單調,純粹只談釉藥成分與發色效果。」

伯特格爾炻器咖啡壺,1710-1713 德國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相比傳教士在中國的作為和法國國內的關注,德國梅森的研製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以前,在較長時間裡,歐洲人是景德鎮、德化窯等許多中國瓷器的使用者,現在他們終於成功燒成了自己的瓷器。以德化窯為樣本,對歐洲白瓷的試燒成功,給梅森瓷器此後奠定燒造的基本風格十分重要,他們試燒成功並不間斷製作的白釉瓷器,被稱之為「白色金子」,反映出奧古斯都及研製者對這種器物價值的認可。

與景德鎮白瓷比較,德化窯白瓷有著大理石般的晶瑩潔白色澤,特別是瓷塑產品,更加符合歐洲人的審美情趣。梅森的陶藝家曾燒成了許多塑像類白瓷產品,質地優良,形體健碩美觀。各種釉下彩、釉上彩的器物類產品也是精益求精、華麗典雅。

硬質白瓷成功燒造以後,梅森瓷器逐漸佔領了歐洲市場,並引導一些國家的皇家瓷廠進行生產。梅森作為歐洲最有底蘊的老牌窯業基地,幾個世紀來窯火不斷,產品質量穩定,創造了屬於它自己的輝煌歷史。

參考文獻

1、羅伯特·芬雷著、鄭明萱譯《青花瓷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年。

2、柯玫瑰、孟露夏著《中國外銷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14年。

(作者系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陸明華,原刊於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編撰的展覽配套圖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選》,圖片來源自圖錄。)

相關焦點

  • 景德鎮、梅森和伊萬裡 ——東西方瓷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是昔日亞歐兩大洲的三個市鎮,本來是毫無關係的不同地區,景德鎮在中國江西的浮梁縣,伊萬裡在日本九州佐賀縣,而梅森更是在遙遠的德國薩克森州。各自的歷史、文化和風情都不同,但瓷器使這三個小城鎮連接到了一起,產生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擦出了藝術的火花。
  •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廣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5家單位主辦,德國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福建博物院、大連文物總店協辦,得到了大連海關與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大力支持
  • 上海歷博:看外銷瓷當年如何「風靡」歐洲,梅森瓷器何以誕生
    德國的梅森瓷器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7月25日,一場匯聚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和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精品的瓷器大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以三個故事為線索,著重展示中國景德鎮外銷瓷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在文明交流碰撞中的融合創新。展期持續至11月3日。
  •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在江西省博物...
    1月15日,江西省博物館新館首個境外大展「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開幕。本次展覽由江西省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大連博物館、廣州博物館、鄭州博物館5家單位主辦,德國杜塞道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協辦。東西瓷都,深度對話。
  • 上海歷史博物館推出兩場瓷器展 百餘件瓷器見證東西方文化互鑑
    記者 蔣迪雯 實習生 楊煜珅 攝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和《玲瓏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兩場瓷器展覽昨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揭幕,百餘件瓷器精品作為東西方文化互鑑和經貿交流的見證,講述東西方瓷器的發展歷程。
  • Staub琺瑯鑄鐵鍋,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實際上,Staub琺瑯鑄鐵鍋是一口糅合了東西方餐飲文化的鍋具,首先它的鍋蓋上擁有Pciots 自循環水珠設計,它能萃取食物精華並在鍋蓋上凝結,再均勻滴回食物中,形成「美味循環」,令食物鮮嫩多汁更入味,如此原汁原味呈現食物的天然美味,恰巧符合中式烹飪的特點與要求。
  • 美麗的日本,元町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地!
    隨著各國領事館、教堂相繼落戶,元町一帶成為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地。沿坂道步行至山坡上的「元町公園」,道路兩旁的歐式建築與日本民居風格迥異,卻完美融合。公園一側,元町的地標建築「舊英國領事館」修築於此。內部deco簡潔卻不失優雅,同時展出了不少函館開港時的歷史資料。值得一提的是,一層那間充滿英式氛圍的茶室十分上相喔!
  • 融合中日審美的伊萬裡瓷器見證海上絲路文化交流互鑑
    新華社成都7月4日電(記者童芳)3日晚,「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揭幕,融合了中日審美的伊萬裡瓷器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互鑑。「伊萬裡瓷」指17世紀至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明末清初,中國海禁令的頒布使得瓷器外銷停滯,荷蘭東印度公司轉而向日本尋求瓷器商品。
  • 300年前的角力「中國伊萬裡」VS日本「伊萬裡」
    17~18世紀是東西方瓷器貿易的繁榮時代。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制瓷國,是當時東西方瓷器貿易中當之無愧的主角。而這一時期,日本隨著瓷業的崛起,也加入到了外銷歐洲的行列中,與中國形成競爭,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伊萬裡」與「中國伊萬裡」之爭。   日本的瓷器製作始於1610年,雖然出現時間較晚,但在歸順於日本的朝鮮陶工的幫助下,以及地方政府的幹預下,日本的制瓷業吸收了許多中國技術,進步很快,至1650年後便已步入成熟階段,規模上達到了量產,質量上已接近中國。
  • 展覽|勵志史:「模仿」景德鎮 逆襲成「歐洲第一名瓷」
    從中國景德鎮外銷瓷的緊俏,到德國發現真正瓷器秘方模仿中國瓷器風格,再到梅森瓷廠影響了歐洲瓷器發展,最後又由歐洲人將梅森瓷器樣品拿到景德鎮或廣州來定製。如此循環,就如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胡江所說:「從展覽可以看到瓷器在各個時間段和空間都有發展和聯動,它們和而不同、共同發展。」
  • 景德鎮:五王廟與瓷業祭祀的傳說
    景德鎮:五王廟與瓷業祭祀的傳說  景德鎮在線訊(合安)五王廟,據史料記載,當時景德鎮御器廠內就立有華光廟,在明王宗沐的《江西省大志》中記載:「廠內神祠三,曰玄帝、曰五顯、曰仙陶,廠外神祠一,曰師主。裡仁都為當時浮梁五十六都其中一都,位於景德鎮城區,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龍船弄東端。  根據現存文獻,侯會的《華光變身火神考》中,景德鎮對華光的信仰最早始於宋代,說是與景德鎮的婺源移民信仰的宗族觀有關。據了解,婺源對華光大帝即五顯大帝信仰始於唐代,其發源地就在婺源,並立有五顯祖庭,這一考證無任何異議,並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和臺灣五顯大帝廟宇發展協會的一致認同。
  • 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亮相成博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董攀一提起「伊萬裡瓷」,陌生的觀眾或許會誤以為產地是俄羅斯。其實,「伊萬裡瓷」是指17-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博物館三層臨展廳開幕。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宛如一本歷史畫卷呈現在觀眾面前,再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東方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帶領觀眾回到17、18世紀中日兩國關於伊萬裡瓷間一段此消彼長、爭芳競妍的傳奇佳話。這個暑假,來成博逛新展。
  • 廈門騎樓——東西方建築文化交融的印記
    廈門騎樓——東西方建築文化交融的印記9) "← →"翻頁 在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叢中,閩南騎樓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
  • 它是最專業的陶瓷博物館,詮釋了1800年瓷業歷史發展,就在景德鎮
    今天我們來聊聊景德鎮陶瓷藝術館。陶瓷是一種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年輕又古老的藝術。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人們因為生活的需要而創設了形態備異,豐富多彩的陶藝。它因人們的生存和生活而形成和發展,更是在淳樸的藝人手中一步步升華,每一件陶藝都蘊含著一定的生活指令,都潛藏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和獨具特色的美感,使中國陶瓷博大精深,陶瓷的藝術源遠流長。
  • 日本伊萬裡瓷器為何能突破中國瓷器壟斷,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
    到了明清時期,東西方貿易繁榮,中國的瓷器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風靡全球。但有一種日本瓷器,卻在中國瓷器壟斷壟斷的情況下,殺出重圍,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器。日本伊萬裡瓷器裝飾在布局上完全繼承中國景德鎮的裝飾模式,即主紋飾與輔紋飾的結合,器身通體裝飾或開光主紋飾、輔紋飾與邊飾裝飾帶的結合。
  • 上博攜手「大都會」 東西方文化碰撞進行創意融合
    這次是一個新的嘗試,就是把上博的鎮館之寶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些鎮館之寶,我們這兩種文化能夠有一個交融,能夠有碰撞,我們通過第三方把兩種文化的IP能夠打造出一個新的IP元素,能夠提供給各界。我們希望這個IP元素能夠融合,東西方文化碰撞出一個不一樣的火花。」
  • (文化)「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國際大展在贛開展
    03:20 來源: 新華社 舉報   新華社南昌1月16日電(記者袁慧晶)陶瓷曾被歐洲王室和貴族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