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明中期外銷瓷的特點及相關問題討論」「海絲中國體系的新認知」……2020年11月25-27日,海絲聯合申遺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廣州聯合主辦「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鑑」學術會議。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議題,令人看到海絲文化的廣闊空間。
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廣東省社科院、廣州市社科院等科研機構專家學者,以及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城市聯盟代表100餘人參加會議。
本次學術會議是「2020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的平行活動,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等議題作學術發言,進行深入交流探討。會議的召開,有利於打造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整體品牌,提高社會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對海絲文化品牌的認知,並引導社會廣泛參與遺產保護事業。會議期間,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及各聯盟城市代表還參加了海絲聯盟城市圓桌會議,交流海絲保護和聯合申遺工作情況和經驗,共同商討下一步工作。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東西方重要的海上通道,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話之路,是不同文明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的紐帶。這條開放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經濟貿易之路,也是技術傳播、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人類和平往來之路。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對於喚醒沿線國家和地區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兼容並蓄、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深遠意義。
2017年4月,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成立,廣州被推舉為牽頭城市,目前已有26個城市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指導下,各聯盟城市按照三年行動計劃的部署,對本地區海絲遺產進行深入研究和有效保護。同時,發掘海絲文化遺產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底蘊,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重要節點城市,自秦代以來,兩千多年持續通過海路與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區進行經濟貿易、技術文化交流及友好和平往來,從未曾中斷。2019年5月,廣州市依託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藉助國內外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力量,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的價值研究、保護規劃、宣傳推廣和展示利用等工作,助力廣州更好地履行牽頭城市的使命擔當。
下一步,在國家文物局的統籌下,廣州將繼續加強與各聯盟城市的合作交流,做好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傳播和傳承,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強大的歷史文化支撐。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主辦方提供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