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近日宣布,它向土耳其提供的6套反導系統及相關軍人已抵土進行實地部署,到1月底將全部部署到位,正式進入「戰鬥值班狀態」。其中美國、德國、荷蘭各提供2套和各派出400名軍人。這是北約以防範敘利亞可能對土發動飛彈攻擊為由而採取的重大戰略舉措。
北約強調此舉純粹是「防禦性」的,是為了對付敘可能對土進行飛彈進攻而對土提供保護。這是違背常理和邏輯的無稽之談。土的軍力對敘佔壓倒優勢。土是軍事強國,軍力在世界上排第6位,又有北約作靠山;敘是軍事弱國,軍力僅排世界第35位,雙方根本不在同一檔次。土敘確曾發生過邊境炮彈交火事件。這是由敘反對派武裝從土境出擊政府軍而引起的。敘軍在還擊中炮彈偶爾落入土境,土軍隨即猛烈回擊,土還在邊境部署重兵,擺出盤馬彎弓隨時準備對敘動武的態勢。除非敘遭到土的軍事進攻,敘這個弱方和強權政治的受害者,決不會主動出手攻擊身邊那個咄咄逼人的強人。如果它這樣做,無異於飛蛾撲火。敘利亞政權再不明智,也不會做這種自取敗亡的蠢事。北約煞有介事地將不可能發生的事當作可能,把不存在的東西當作對手,從這點看,它在上演一出唐吉訶德大戰「風車」的鬧劇,令人大開眼界。
當然,北約戰略家不是唐吉訶德。 他們明知敘不會主動攻擊土,卻不惜工本在土大規模部署反導系統,決不是在做「無用工」,而是有其深層的戰略考量:欲收一箭三雕的效用。
其一,強化對敘政權高壓,以儘快完成其在敘改朝換代的「大業」。北約關於此舉是針對敘的飛彈進攻的說法是無的放矢,但其矛頭確是主要指向敘政府。敘只有在北約從土發起進攻的情況下,才會對土進行飛彈反擊。因此,北約在土建立反導體系不是防禦敘飛彈攻擊,是對付敘飛彈反擊。所以,有的中東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土部署反導系統是北約對敘動武的前奏和序曲。北約以此給敘反對派撐腰、壯膽、打氣,讓其將武力倒巴沙爾的戰鬥進行到底;而對巴強化威懾,逼迫他打消保權保位幻想,儘快在自動下臺和充當卡扎菲或薩達姆第二之間作出選擇。
其二,劍指伊朗。 伊朗是中東激進陣線的軸心和領袖,是敘利亞的盟友,也是以色列的對頭,近年又被指在開發核武器,被西方特別是美以當成心腹之患和眼中之釘,必欲除之而後快。美以對伊動武的達摩克利斯劍一直懸在伊朗頭上。但伊朗不是敘利亞,更不是利比亞,而是中東軍事強國之一,尤其是其擁有的「流星一3」飛彈射程達2000公裡以上,不但能覆蓋整個中東地區,還可遠達歐洲。伊朗一旦受到攻擊,必將予以反擊,屆時以色列和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在中東與歐洲的駐軍都在其火力打擊範圍之內。這是美以對伊動武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土耳其與伊朗接壤,北約在土反導系統的一半專門對付伊飛彈陣地,將其在歐洲建立的反導系統朝伊朗方向推進了上千公裡,極大地提高了攔截伊飛彈的命中率,消減了美以對伊動武可能造成的風險。美國在拿下敘利亞之後,伊朗就是其下一個目標。所以, 北約在土建立反導系統表面上說是針對敘,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實際也直指伊朗。
其三,隱含制俄用心。美國和北約在歐洲部署反導體系主要針對俄羅斯。它們在與俄接壤的土耳其建立反導陣地雖不是直接對準俄飛彈,但能加強和完善其在歐洲的反導系統。因其在土3個城市建布的反導系統具有監視、跟蹤俄飛彈的功能,故能增強其攔截俄飛彈的效能。
北約的行動給敘兩派你死我活的拼殺火上澆油,並將造成更大的外溢效應。它發出了一個不祥的信號,即必要時將對敘直接進行武力幹預,從而堵塞了敘問題「軟著陸」的一切出路,必將給陷於血雨腥風中的敘人民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此舉還將使中東亂局亂上添亂,尤其會深化土伊矛盾,埋下了兩國可能發生衝突的種子。伊朗外長指出,北約此舉是「衝著伊朗來的」,「可能引發一場難以避免的大火」,還宣稱,如伊朗受到外國軍事行動的威脅,將首先攻擊在土的反導系統。同時,此舉將深化和激化俄羅斯同北約的戰略矛盾。俄在正告北約不要採取這一危險行動無效之後,即作出強烈反制,決定向敘提供其最先進的攻擊力強而極難防範的「伊斯坎德爾」地對地飛彈和「山毛櫸」防空飛彈系統,以在必要時一舉摧毀北約在土的反導系統。這實際上意味著俄要在敘建立新的飛彈基地,將其反北約反導系統的飛彈基地從靠近歐洲的加裡寧格勒擴展到靠近土耳其的敘利亞。北約此舉明顯潛伏著與俄新的戰略碰撞的危險。
北約在土耳其大規模部署反導系統進一步突顯了其軍事進攻職能,及其作為美國為首的西方西化世界工具的作用,也更清楚地表明它已成為對非西方國家獨立、主權和安全的挑戰和威脅之源。這必將升高軍事因素在國際關係及解決國際問題中的作用,從而對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作者是中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