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不僅是江城、山城、酒城,還是一座港城。1949-1983年期間,瀘州航道總裡程72公裡,有大小各類碼頭54座。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瀘州水運也快速發展中。1987年12月至1992年11月,我國第一座大水位落差綜合性直立式碼頭,也是四川地方港口第一座綜合性機械化碼頭--金雞渡港口建成。
它位於瀘州市長江大橋南下300米,港區公路與原321國道相連,與瀘州市城區隔江相望。該碼頭水域岸線長度為230米,具有良好的水域和陸域條件,枯水期航道寬約500米,深約2.5米,長年可停靠作業1000噸級以下船舶,深水期可停靠作業6000噸級船舶。
該碼頭設計年吞吐量為45萬噸(散貨25萬噸、雜貨20萬噸,2003年和2004年連續兩年超過45萬噸的設計能力),有四個作業泊位,其中一個泊位為跳檔船作業、一個泊位既可皮帶機作業又可固定塔式旋轉起重機作業、一個泊位為固定塔式旋轉起重機作業、一個泊位為皮帶機作業。
碼頭設有50噸級的電子磅秤,並有寬闊的露天貨場和良好的室內倉儲設施,整個碼頭佔地5.33公頃。
雖然這個港口現在還在使用,顯然1997年至2003年,瀘州國際貨櫃碼頭建成,瀘州迎來了黃金水道的「黃金時代」。如今,瀘州港成功納入全國首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而金雞渡這種散貨碼頭,相對較失色的多。
不過金雞渡卻有著它獨有的人文價值。在過去和古代沒有建立金雞渡碼頭港口的時代,就已經有這個渡口了,金雞渡(義渡)從三巖腦渡江以達藍田下壩。《永樂大典》記作盤石渡,一作藍田渡。來歷頗久,但是能夠找到的資料就是這些,為什麼叫金雞渡卻沒有更多的記載。
但是民間傳說卻添加了更多有趣的佐料,雖然不能當真,卻在民間日久流傳,久而久之成了瀘州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據說在瀘州宋朝年間,有個非常勤快的商人想賺錢,每天天不亮就在瀘州的藍田到沙灣的河邊渡口,等著趕第一班渡船進城。
有一天他來到渡口,忽然聽見一窩雞兒叫的聲音。他到聲音找去,見有九個小雞,就伸手去捉,九個小雞立刻變成九砣石頭。商人也感覺奇怪,心想明明是小雞花花吶?怎麼走攏變成了石頭,難道眼睛有問題,於是退回來走開了,可是走了十多步,又聽到雞兒在叫,轉頭一看,果然又是一群雞兒正好9個。
於是又回去抓,走攏又變成了石頭,這下他有點生氣了,他冒火抓起一坨石頭,狠狠朝地上一摔,把石頭砸爛了。
第二天商人又在渡口聽見小雞叫,又去看,見只有八個小雞了。這回他學了個乖,本來背了米,於是一手丟米,一手抓雞,抓到一個在手,小雞狠狠的在他虎口上啄了一嘴,但是他也沒有放死死抓緊。這時天蒙蒙亮了,手頭的小雞居然變成了一砣金子。再看昨天撻爛那砣小雞變的石頭,也變成了金子。
商人想:「沒提到雞兒,得到了金子,划得來。」就把金子拿起走了。
自商人回家,手就發痛流膿,痛得不可開交,又不能動,生意也做不成。他把金子換成錢來醫手,錢用完了,手才好了。
據說金雞兒們的爹娘到月亮巖洞守鰲魚去了,這窩金雞崽是天上的金雞仙的子女,它們的父母被派到瀘州少鶴巖山東月亮巖鎮守一隻不老實的鰲魚精。假如鰲魚精沒金雞鎮守,就會作亂,所以雞兒們每天天亮前都出來找爹娘。
商人不知道原因,卻錯把雞兒抓了,搞得自己也得不償失,過後,商人每回在天亮前等船都看見這窩金雞,但只有七個了。他也不敢再去捉金雞了。還到處告訴人自己的故事,並且出錢在這裡又增加了一個義渡口,方便來人,免得大家去抓金雞,後來這個渡口就取名金雞渡了。
傳說雖然是傳說,但是當年第一個在這裡開義渡口方便過路行人的人,確實功德一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