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之渡口,地處古城華光樓碼頭正南隔江相對的黃華山與錦屏山之間的南津關口,故稱之為南津關渡口。它是閬中歷史上最為悠久、最為重要、最為繁華,功能最為齊全的津渡關梁「水陸雙到」的渡口碼頭。嘉陵江水道、利閬道、米倉道交匯於此,各路行旅又由此改以東川道而直抵成都,南津關則成為了出川入蜀的咽喉要衝之地。因水陸要樞而在兩山之間沿海棠溪水順勢興起的南津集鎮,不僅是古代商賈雲集、物貿繁盛的重要場地,而且是一處天然形勝的關卡哨口。南津以「鎮」為名的歷史,最晚明載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成書的《元豐九城志》,迄今已逾千年;南津以「關」為名的歷史,至少始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新宏修閬中保寧府城,為加強驛道管理,在兩山之間因山導勢而修築起高大而雄渾的「南津關」,以拱衛閬中保寧府城,迄今也已逾六百年。
南津關古鎮,它之西緊鄰的錦屏山,自古就盛享著「嘉陵第一江山」的美譽;它之東緊鄰的黃華山,至今也留下了「魁星樓映照巴巴寺」的神奇傳說。它俯臨的嘉陵江,因它而增加了「南津河」的別名,閬中古城也因它而憑添了一處「歷史文化名鎮」,它那仿照唐代南樓風貌修建的「連峰樓」,與隔江相望的「華光樓」輝映益彰;它那鎮後宏建的三道木石牌坊,又成為了古蜀道路經的亮麗風景。它那倚山傍勢所形成悠長古街,聽憑著幾乎磨穿的石板和磨平的石梯傾吐著滄桑歲月;它那沿古街開設的商行鋪面、茶館酒肆、作坊客棧,更見證了它那自古以來商賈雲集、物貿繁盛的歷史。
《四川通志》、《保寧府志》和《閬中縣誌》均載:明成化七年(1471年),保寧府同知趙宗建為緩解蜀道官渡繁忙不暢的壓力,在南津關碼頭和華光樓碼頭之間,創設起了冬春兩季江水偏枯的季節性浮橋,從此極大地方便了南來北往官商行旅的通行。該浮橋由三十六隻木船以大纜串連固定於兩碼頭上的鐵柱間,船上再以木板布平,遇有上下客舟過,抽板開洞放行即可。明嘉靖年間保寧知府李伸又加以改進。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川北道臺黎學錦認為浮橋有礙行舟而一度止停搭建,在其離任後,浮橋又恢復如舊。每年浮橋搭成,鄉人紛紛前往武侯祠焚香祭禱。
清嘉慶年間的閬中人王承謨留有《浮橋》一詩,可能為黎學錦之後浮橋恢復之後所寫,讀以知慨:「競渡今無苦,舟橫東復西。河流奔忽斷,市賈常聚齊。霜跡寒鴻爪,江聲滑馬蹄。微名有如此,倚柱莫輕題。」
閬中的這一極具地方特色的季節性木船浮橋終止於上世紀的四十年代,在其歷史存在的近五百年間,為解決通橋和通航的矛盾。大致經歷了前期的「遇客舟過,抽板開洞放行」和後期的「每三天開關一次」。兩相比較,後期之法更為簡明方便。
或因後期的「每三天開關一次」之法,當更加促進了閬中古城水碼頭的歷史繁榮。在「開關」之前,上自廣元下自重慶沿江各地的貨船陸續停泊於此,有的是專程到閬中採辦裝卸貨物,有的是在此等候「開關」,碼頭上下,大小貨船,停泊得滿滿磴磴。於是,放鬆身心等待「開關」的各地老闆、採買、駕長、夥計、船工們促進了閬中沿江碼頭商品交易、貨物集散和商行、店鋪、餐飲、茶館的興旺,同時也帶動了船邦、轎行、車行、力行等行邦組織的應運產生。
「開關」的時間一到,停靠在碼頭上下的大小貨船,在各自駕長的指揮下,先宰殺一隻事先備好的大紅公雞,把雞血灑在船頭柱上,恭敬有加,念念有詞,祈禱龍王爺保祐平安,然後將敬龍王爺的燒酒、肉食分發給船工們吃喝。之後,各船便徐徐地撐船駛過「關口」,分道魚貫而行,過「關」後,各船在駕長或二駕長的一通擊鼓或一聲吆喝之下,便開始了或上或下的分道航程。下行船的船工們有的在船上拉起風帆,乘風揚帆而行,有的搖起大櫓,喲嗨喲嗨而行,有的推起橈板,悠著號子而行。而上行船的船工們紛紛挽起袖子,紮起長袍,搭起搭背,腳踩江水,拉著九丈三尺長的縴繩,拖著貨船上行,由於上行不遠就是龍王灘,駕長或二駕長便提前吼起了「吆二三」過灘號子,船工們也開始「躬腰蹬腿手扒沙」地應答著號子拼力拉縴。
嘉陵江有一首有名的船工號子:「坡上的姐姐下河來,哥哥的船上有花鞋,走一步來拐一拐,哪個見了哪個愛」。這類質樸率性的號子,還真能起到提精提神消除疲勞的作用。
自從1936年6月川陝公路修通後,四川的交通格局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南津關古蜀道的作用和地位由此消失;自2005年10月閬中金銀臺水電站下閘蓄水以來,隨著江水的提升江面的拓寬,南津關渡口以木船渡江的歷史由此消失;自從2010年12月南津關古鎮開始重新規劃打造,那沉澱上千年歷史原汁原味的古鎮風韻由此消失。
空樹溪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