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存在多處難點 反對大拆大建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北京中軸線平面圖(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喬 欣

  編者按: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約7.8公裡,從南往北依次坐落著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神武門、地安門九座門,串聯起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沿線坐落著天壇、故宮、北海、鼓樓以及新中國成立後擴建的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建築。它是北京城市構圖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條城市中軸線,被稱作「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蹟」。如今,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式啟動,本報將從中軸線保存現狀、相關保護規劃制定、申遺文本撰寫等方面持續關注其申遺工作進展。

  保護工作存在多處難點

  今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宣布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式啟動。北京中軸線保護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此前,北京市陸續制定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等保護規劃和文件,為北京城市中軸線實施整體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不過,近些年的實施表明,由於種種原因,這些保護規劃和文件中規定的措施並沒有得到徹底落實,違反保護規劃的建設問題時有發生。

  目前,為推動申遺而編制的保護規劃正在抓緊制定中。由於夾雜了眾多利益糾葛而導致了諸多難題,儘管有上述多個保護規劃和文件可引為基礎,但是為申遺而專門編制一個中軸線保護規劃並非一件易事。

  難點之一,是中軸線的南北、東西範圍如何界定,這也是人們現階段比較關心的問題。對此,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在提案中建議:進一步擴大傳統中軸線的保護範圍,將傳統中軸線兩側的歷史河湖水系,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街巷格局,傳統四合院民居建築群,以及傳統中軸線兩側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城市天際線和重要的街道對景,傳統建築色彩和形態特徵等,均納入北京傳統中軸線的保護內容。

  而根據中軸線的現狀,專家預測這項工作所要面對的又一個難點在於,對長期佔用文物建築、管理混亂的使用單位的騰退以及相關的文物修繕和環境整治。

  文物騰退一直是北京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一個難題。僅就中軸線沿線而言,位於故宮北側的大高玄殿和景山公園的觀德殿均是長期被佔用的文物建築。去年6月,有關部門已與故宮博物院籤訂協議,將大高玄殿文物建築移交給故宮管理。至此,這座被佔用了半個多世紀的古建築群,終於完成騰退。另外,隨著北京市少年宮新址落成,少年宮所使用的觀德殿等多個古建,也有望陸續騰退。這些古建由於長期被佔作他用,保護狀況較差,兩處古建都已經呈現出破敗跡象,在完成騰退後,未來將有條件實現大修。

  此外,天壇、先農壇這些中軸線沿線的主要文物建築周邊,也還存在不少與其歷史風貌不協調的建築設施,譬如天壇壇牆附近的簡易樓、先農壇內的大型體育設施等。儘管天壇已於日前啟動了今後5年騰退3家佔地單位以及搬遷8棟居民樓的整頓計劃,騰退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依然不少。

  堅決反對大拆大建

  關於北京中軸線申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專家顧問謝辰生表示,現在中軸線基本保留著原貌,其中有些建築隨著歷史變遷發生改變,但是沒有影響整體格局。開展申遺工作要嚴格遵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規定,保護古都風貌。按照「改善、修繕、疏散」的要求,採取「政府主導、財政投入、居民自願、專家指導、社會監督」的方式,對中軸線沿線區域內的平房、胡同進行修繕、整治。在居民原地留住基礎上對房屋進行全面修繕,對院落破舊院牆、門樓、地面等進行重新修復,並適當拆除院內違章自建房,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保護古都風貌。同時加大對胡同、院落內市政設施的改造。

  謝辰生堅決反對大拆大建。他強調,必須嚴格控制在中軸線區域內繼續建設超高超大建築,不能成片拆除原有平房居民區後將地塊改作其他用途,要保護它們的原有格局,從而保持中軸線原貌。他舉例,近兩年鼓樓地區因為地鐵建設,已經有大片胡同和民居被拆除,不僅破壞了中軸線地區的古城街巷肌理和空間尺度,而且驅散了原住民,「失去了原住民,就失去了城市的靈魂。」他建議可以適當逐步地疏散人口過於密集地區的居民,但是必須有所保留。既要嚴格按照申遺的真實性、完整性要求,加強文物建築的保護,同時將文物保護與改善民生問題結合起來。

  中軸線申遺是北京名城保護的重要部分,謝辰生對此十分支持,他希望藉助申遺促動人們對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投入更多保護熱情,並身體力行地投入到實際行動中去。

  面對北京「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保護目標,北京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坦言,名城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保護規劃實施方面,包括缺乏操作性強的法規政策保障、保護資金相對匱乏、舊城人口疏解難度大、人居環境有待改善等。

  對於舊城人口疏解難度大、人居環境有待改善等棘手問題,北京市規劃委擬研究特殊政策,確立舊城為「政策特區」,從人口疏解、土地和房屋產權交易、房屋管理、文物修繕和開放、市政基礎設施等方面,出臺新政策。其中擬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使用人將與產權人並列,成為保護的第一責任人。

  相關連結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北京堅持舊城整體保護,其中包括對「一軸」「一線」進行完整、系統的保護,促進「一帶」的融合。一軸是縱貫北京南北的中軸線;一線是橫穿古都東西的朝阜大街;一帶是舊城內前三門大街和長安街之間的帶狀區域。這些地方是北京的核心景觀帶,也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中最重要的部分。

相關焦點

  • 北京城中軸線申遺:不再復建地安門
    資料圖片  近日,北京市文物部門表示,經過審慎的討論和考察,北京中軸線申遺不再復建地安門。此前,北京市為了中軸線申遺,曾考慮復建地安門。因在原址上復建影響交通,決定南移復建,一度引起爭議。專家認為,舊城保護,不要再大拆大建了,保護現有城市風貌最重要,堅決反對為申遺而追求短期利益。
  • 北京中軸線申遺已確定14處遺產點 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
    昨天,由市政府辦公廳和市政協提案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市民對話一把手·提案辦理面對面」直播訪談節目中,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透露,中軸線申遺堅持「保護為主、科學管理」的理念,確定了永定門、先農壇、天壇等14處遺產點,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
  • 中軸線基金會資助基礎學術研究項目 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
    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匯聚了京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精華。近日,在北京市國資委和市文物局支持下,經過專家評審和理事會決策,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簡稱「中軸線基金會」)資助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受市文物局委託開展的「世界遺產城市中歷史街區的價值與保護研究項目」和「世界遺產祭壇研究項目」,以及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基於樣式雷圖檔的清代官式大木大式建築營造算例研究與應用項目(一期)」。
  • 東城落實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任務
    中新網北京新聞1月13日電 (陳杭)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特徵,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是老城整體保護重要的任務。
  • 北京中軸線裡的「歷史文化街區」
    北京中軸線的規模起始於元代,成型於明代,傳承發展至今,已有750餘年歷史。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裡,符合「天人感應」的理念整體為南北方向。是包括城門、廣場、宮殿、御苑、壇廟、歷史街區等遺產並由歷史道路聯繫起來的城市空間整體。
  • 助力申遺保護,中軸線基金會支持三大基礎研究項目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匯聚了京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精華。1月13日,記者從國管中心了解到,在市國資委和市文物局支持下,近日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簡稱「中軸線基金會」)資助三大基礎研究項目,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
  • 北京中軸線文化保護規劃將出爐 寬度待定義(圖)
    昨日,北京2011年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在鐘鼓樓廣場啟動。本報記者 韓萌 攝  本報訊 (記者王佳琳)昨天,北京市文物局文保處處長王玉偉稱,北京市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已全面展開,今年6月至7月之間,將率先確定中軸線文化保護規劃。  同日,「推動中軸保護申遺,共建和諧世界城市北京市2011年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在北京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中心廣場啟動。
  • 北京城中軸線申遺還只是個「小目標」 想要達成還有哪些路要走?
    保護有據可循 按照遺產五大標準保護中軸線孔繁峙將近年來對中軸線保護工作的開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9年以前,「這個階段中軸線的保護還沒有總體啟動,對中軸線的保護僅局限於單體建築的保護」;第二個階段是2009年至2016年,「這個階段中軸線申遺提上日程,中軸線作為一個整體啟動文保工程」;第三個階段是2017年至今,「這個階段,舊城的保護和回歸成了北京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
  • 景山公園觀德殿計劃明年整修 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中軸線建築首次實現整體亮相。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記者從景山公園獲悉,繼今年11月下旬壽皇殿建築群實現主體開放後,目前景山公園開放面積已達到85%,明年將對尚未開放的興慶閣文物區啟動考古勘察工作,對觀德殿建築群的三、四進院落開展整修,推動景山公園全面開放,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 北京3840處文物獲「身份證」 中軸線多處古建築大修
    北京3840處文物獲「身份證」 中軸線多處古建築大修 昨天,2014年北京市文物工作會議召開,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表示,本市成為全國首個為普查登記文物設立保護標誌的城市。有了這些認證,這些文物將獲得「免拆」權。
  • 改革開放40年 鼓樓腳下居民親歷講述 北京中軸線古蹟新韻
    進入90年代末,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文物保護也有了資本與「拆和建」一起被擺到了桌面上。平安大街修到楊佔嶺家門口——地安門西大街。這兒,南邊有北海公園,北邊是清雍正時期興建的賢良祠,歷史與現代,古建築與大馬路,北京人鄭重選擇:此段道路維持原狀,路寬僅有28米。
  • 核心區亮相首個歷史街區保護更新項目 將助力中軸線申遺保護
    這條全長1.7公裡的斜街始於元代,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批覆後,核心區首個重點推進完成的歷史街區保護更新項目,將助力中軸線申遺保護。提升後的鼓樓西大街,形成了「探訪一處元代碼頭、漫步兩段古蹟高牆、體驗四個口袋公園、了解多個歷史典故」的景觀結構,呈現元明清三朝文化元素。
  • 他是中國「申遺第一人 」 侯仁之情系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前已成為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展現首都都市和文化風貌的一項重要工作,文物的修繕、騰退搬遷和環境整治,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著。這對中國「申遺第一人」、已故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1911-2013年)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北京中軸線的保護一直是他的心之所系。
  • 北京中軸線申遺指出了超高層建築的問題:奧林匹克公園的觀光塔?
    北京中軸線計劃在2035年申遺,根據近日的新聞,北京地鐵8號線奧森公園南門觀光塔可能需要進行調整,因為這就是一個超高層的建築。在北京奧森公園中南部有一個高達246.8米的觀光塔,這個觀光塔統稱為「北京觀光塔」。
  • 北京擦亮中軸線「金名片」 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中軸線文物騰退:讓文化空間多起來 2011年起,北京啟動中軸線申遺文物保護工程,近期發布的《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中也明確指出,北京將大力推動中軸線申遺,打造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標杆。
  • 宋慰祖委員:中軸線保護應堅持"活態化保護" 讓"死"文物活起來
    人民網 尹星雲攝 人民網北京1月15日電 今天上午,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宋慰祖委員在代表民盟北京市委發言時表示,中軸線申遺和保護應堅持文物的「活態化保護」,讓「死」文物活起來,讓人們走進文物、體驗文物、消費文物。
  • 中正和合——西城區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全國書法展9月28日開展
    為助力北京中軸線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聯合西城區文聯將於9月28日上午在民族文化宮展覽館舉辦「中正和合——西城區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全國書法展」。此次展覽共收集到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書法作品300餘件,從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160餘件作品參加展覽。
  • 專家: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考古成果將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專家認為,這條大道實證了中國古代城市布局中的中軸線規劃擁有4000餘年的歷史,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提供重要考古依據,為追溯中國古代城市形制布局的內涵與特徵找到新的坐標。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匯集了北京城建築的精髓,2012年9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 北京鐘鼓樓廣場將整治 專家擔憂整體風貌被破壞
    據東城區建委負責人介紹,私搭亂建的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幾乎趕上了正規房屋的總面積4700平方米,道路最窄處不足3米。東城區官方微博稱「保護不等於不動,具有保護價值的我們已經保護,此次重點整治鼓樓周邊被侵佔嚴重的部分,同時對自然形成的廣場進行撥正」。  「鐘鼓樓地區屬於舊城保護的核心區,就算徵收範圍內的房屋不是古建築本身,也不能成為拆除的理由。」
  • 深圳文博會"北京禮物"亮相 "3D中軸線"帶您逛京城
    「最美中軸線」、手繪中軸八景圖、頤和園百鳥朝鳳系列彩妝、天壇公園花絲鑲嵌系列首飾、北海日曆,超融合AI一體機……來自北京的城市形象、文創產品、現代科技集體「現身」深圳文博會。其中,「最美中軸線」從申遺角度出發,對北京城市中軸線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數字建模,覆蓋中軸線沿線所有建築,並通過7.8公裡歷史軸線、奧林匹克公園、大興國際機場等展示了北京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