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區武進路上有家著名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但很少有人知道20世紀中後期,同心路上還有家虹口區第一醫院,當年虹口區北部地區的「小毛頭」,大都出生在這家醫院,這其中就包括我。過去,居住在那一帶的居民有個頭痛腦熱,也都在這家醫院看病診療。這也是因為當年國家實行公費醫療制度,凡是在虹口北部地區工作的職工,公費醫療的定點醫院便是虹口區第一醫院。那時,虹口區居民口中常說,「南有中心醫院(現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北有虹口區第一醫院(現拆除,原址建虹口區精神衛生中心)」。
同心路上的虹口區第一醫院,原是個花園住宅。據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說,此處原為郊區,有一大戶人家看上這裡離淞滬鐵路天通庵路站比較近,故在此建造了住宅,20世紀50年代成了公立醫院院址。醫院當時分布在同心路(近西江灣路)兩側,北面緊貼著當時同心路小學的是醫院的總部(內含急診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及住院部和辦公區)。同心路南面有一排沿街平房,是醫院的兒科、檢驗科、藥房等,看完病,患者就到平房去取藥。雖要過條馬路,但同心路是條很窄的小馬路,加上當時也沒有公交車經過,車輛不多,走幾步就能到藥房。
記憶中,當時虹口區北部地區的居民去虹口區第一醫院看病,只有一部公交97路可達。到了晚上,公交車停駛了,掛急診看病就不得不去找三輪車夫。很長一段時間,晩上三輪車往往扮演了計程車的角色(當時沒有計程車),是市民出行的必選交通工具。當年我的住家附近有條小馬路叫東體育會路,此路靠近東江灣路口,有個模範村菜場,白天路兩旁是菜場,到了晩上則成了三輪車的集散點。許多三輪車夫借著昏暗的燈光,聚集在這裡等候著顧客。有一天深夜,我發熱,需上虹口區第一醫院急診。由於人虛弱到實在無法走,母親便去住家附近模範村的三輪車站點叫三輪車。不一會,三輪車就到家門口,坐進車裡,拉上擋風布,三輪車夫一陣狂騎,15分鐘不到,便到了醫院。各種檢查做下來,幸好沒什麼大事,只是感冒發炎,需要打青黴素針。
打青黴素針,需要事先做皮試。在醫院長廊(前後通風)等待結果的15分鐘裡,外面風呼呼地叫,走廊裡人冷得索索發抖。這走廊的一頭是醫院的產科,長凳上坐著一排男同胞,身上披著毯子,看樣子是在等妻子生孩子。
突然間,產科方向傳來了女人的尖叫,幾位男士像百米衝刺似的,將產科門團團圍住,耳朵貼得緊緊的,一位男士說好像不像是自己的妻子,另一位說吃不準……不一會,護士們開門出來了,「某某某」,喊著產婦的名字,一個男的立馬站起來,畢恭畢敬地聽著,「女兒,三千四百克」,說完往黑板上一寫便走了。這位男士便似乎完成了一件大事,也去忙開了。此時,長凳上只剩下一位男同胞還在等。只見產科門又開,剩下的男同胞披著毯子衝了過去,出來的護士見了這位男同胞,嚇了一大跳——原來護士是出來辦事的,並不是喊產婦名字的。
後來我看資料,才知道,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成功研製了矽橡膠胎頭吸引器並投入生產,這一新技術對難產孕婦轉位助娩具有良好的療效。矽橡膠胎頭吸引器,由半球形矽膠件和金屬牽引柄組成,應用於難產孕婦牽引助產。據1980年8月7日的《解放日報》報導,上海橡膠製品研究所在虹口區第一醫院等醫療單位臨床200餘例橫位難產孕婦轉位助娩,均未發生顱內外損傷事故,療效良好。選擇在虹口區第一醫院作為新產品臨床助娩,足見當時該醫院婦產科在上海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同樣在1980年,虹口區第一醫院還首次成功搶救了一位肝破裂病人,受到了社會廣泛好評。
一天,上海外國語學校學生小黃被送到虹口區第一醫院時,神志模糊,血壓已降到「0」。急診外科值班醫生診斷是內出血,必須立即進行手術。一場搶救病人的戰鬥在手術室展開了。外科主任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判斷,病人肝脾破裂的可能性很大。儘管醫院從未做過肝破裂手術,但是醫生認真仔細地選擇了最有利於手術的部位,打開腹腔,找到了二處肝破裂,分別長達六釐米和十釐米。經過外科醫生細心地縫合,止血,輸血,手術順利地完成,開創了該院搶救肝破裂病人的先例。
如今,對於一些20世紀50年代後出生的人來說,虹口區第一醫院曾經留給過他們許多的回憶。現在經常有人對中青年說,你是在同心路虹口第一醫院生的, 而那些曾經出生在虹口區第一醫院的人,每每經過同心路,都會在醫院的原址地看上一眼,回憶著大人們曾經跟他們講述過的故事。
20世紀90年代初,虹口區第一醫院搬遷至曲陽地區,和當時的曲陽地段醫院合併成曲陽醫院。同心路原址上建造了虹口區精神衛生中心。時光匆匆,當年在虹口區第一醫院出生的「小毛頭」,現在也都進入了中老年行列,虹口區第一醫院也已經不存在了,唯一留在他們心中的,就是他們曾經出生在這裡的記憶……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