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於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評判標準和監測指標體系(試行)的通知》,明確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對縣域醫共體實行總額付費,加強監督考核,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26項監測指標其中有7項是關於醫保基金使用效能提升。可見,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涉及醫共體成員的利益整合,對醫共體的建設發展至關重要。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將會如何影響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對醫共體共享中藥房發展又有何機遇?作為國內長期研究縣域醫共體及共享中藥房建設和發展的唐古信息,進行分析如下:
一、促進醫共體醫療機構轉變服務職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指出醫保基金大多數集中支付在人生最後那幾個階段的救治上,而沒有支付在慢性病危險因素的篩查與控制。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將推動醫共體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轉變,將推動基層醫療機構以向疾病預防和保健康復以及首診為主的服務轉型,減少患者生病、得病後及時治療、篩查與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醫保基金,這樣醫共體將獲得更多的醫保結餘資金。
對於縣域外轉診,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將促進醫共體加入地區城市醫聯體協作,邀請核心醫院專家到縣域內坐診,方便群眾家門口就診看病的同時降低醫療費用支出,有效使用醫保資金。以醫共體建設試點省山西省為例,絳縣中醫醫院醫共體加入山西省中醫院醫療集團後,針對本縣域轉診率高的疾病專科,每周末定期邀請山西省名中醫專家坐診,提前利用醫院的平臺宣傳介紹名醫,積累一定量的預約患者,既方便老百姓家門口看名醫,又幫助醫院培養團隊建設特色專科,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二、推進基層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藥治未病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會倒逼醫共體主動控制醫保收入爭取結餘,由於中醫藥在疾病預防和治未病中具有獨特優勢,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會推進基層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藥治未病。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於2019年10月發布的《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力爭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提升中醫藥特色康復能力。
緊跟國家政策導向,醫共體勢必會加大投入建設中醫藥治未病中心,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醫藥服務,促進中醫養生的藥食同源產品研發和推廣普及。前段時間,柳州中醫院推出一系列藥膳養生食品:藥膳奶茶、藥膳蛋糕、藥膳餃子,食品由中醫專家基於「藥食同源」的理論調配而成,得到消費者青睞和打卡好評,在網絡上廣泛傳播。
柳州中醫院藥膳奶茶和藥膳蛋糕(圖源:柳州通)
因此中醫藥專家可以針對本區域的地理氣候,結合人群體質和生活方式以及常見疾病特點進行研發藥食同源產品,由醫共體共享中藥房統一採購加工和配送,由於藥食同源產品不佔用醫保基金,既能提高群眾的疾病預防能力,又能有效降低醫保收入。
三、推動醫共體中藥飲片的統一管理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行的「結餘留用、超支分擔」的機制推動醫共體進行藥品的統一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因此藥品的統一管理也是是醫共體建設評判標準之一,縣域醫共體對藥品耗材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採購配送、統一支付貨款、統一用藥目錄等,但是中藥飲片由於受每個省份的炮製規範和中醫生用藥習慣不同而沒有統一,目前仍然沒有納入國家省市的藥品集中帶量採購,與此同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019年7月聯合印發《關於在醫療聯合體建設中切實加強中醫藥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縣級中醫醫院建立中藥飲片供應中心和共享中藥房,統一中藥飲片採購、調配、炮製、煎煮和配送服務」。中醫院醫共體統一中藥飲片用藥目錄和採購,與每家醫療機構獨立分散的採購相比較,增加與中藥飲片配送商談判的話語權,以量換價,醫共體通過構建中藥飲片管理平臺和共享中藥房管理系統對中藥飲片進行統一使用管理,與醫共體成員單位信息共享,實現互聯互通,提升運行效能和中藥服務能力。
作為國家兩個醫共體建設試點省份浙江和山西,在2020年11月27日同一天,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於促進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健康發展的決定》,山西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山西省保障和促進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辦法》,意味著法律層面保障醫共體的建設,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的責任,醫共體及共享中藥房的建設發展將迎來新的歷史性機遇,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構建縣域整合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
參考文獻:鬱建興,塗怡欣,吳超.探索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中國方案[J].治理研究,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