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之甜 通訊員 王振江
「來來來,嘗嘗咱這產的洋香瓜,皮薄、肉多、汁水甜、糖度高,最適合解暑降溫!」7月16日,記者來到滑縣八裡營鎮金御苑瓜菜交易市場,一進大門,負責人劉化兵就端來一盤切好的瓜,熱情地招呼大家品嘗。嘗一口,就一個字,甜!口感一點不亞於新疆產的哈密瓜。
▲八裡洋香瓜 尚明達攝
「它不僅味道甜,還讓俺鎮老百姓過上甜日子!」劉化兵是劉苑村的黨支部副書記,他說,整個八裡營鎮萬畝洋香瓜示範園區,洋香瓜種植面積有兩萬畝,以劉苑村為中心,輻射周邊14個行政村。從事洋香瓜種植的農戶有3000餘戶,產業用工1萬餘人。為拓寬群眾銷售渠道,方便統一管理,鎮政府在示範園區建設了瓜菜交易市場,在交易期裡安排攤位400餘個,交易高峰市場用工1600餘人。
八裡營鎮地處滑縣中東部,因土地適宜,有種植瓜果的基礎。近年來,該鎮在脫貧攻堅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大棚種植,打造出我省最大的萬畝洋香瓜基地,發展起聖女果、生薑等大規模種植集群,讓造血式扶貧覆蓋全鎮,帶領眾多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劉苑村村民劉繼前是2014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種植大棚已經有10餘年。以前,他賣瓜都是單打獨鬥,加上香瓜市場價格普遍較低,一年忙下來,僅僅不虧本。後來,縣、鎮兩級給予他管理、技術、資金、保險等政策支持,劉繼前的大棚收入連年增長,於2016年實現脫貧。
「我現在有2畝大棚,因為種的香瓜成熟時間早、糖度高,上市時每斤能比別人貴三四毛,每年淨收益在2.5萬元以上。」劉繼前感慨,這大棚裡真能生出金子來吶!
在八裡營鎮,像劉繼前這樣從大棚裡「掘金」的貧困戶還有很多。
▲貧困戶張彩虹正在採摘聖女果 尚明達攝
走進張路寨村的一個大棚內,一片翠綠間點綴著點點鮮紅,一個個聖女果綴滿枝頭,散發著誘人的光澤。貧困戶張彩虹正麻利地採收成熟的果實。
「俺準備申請國家的貼息貸款,再承包幾畝地,引進一些新品種,掙了錢把俺家老房子翻新一下,住上寬敞明亮的小『別墅』!」張彩虹一邊採摘果實一邊說,她愛人身體不好,家中有三個孩子,全家就靠3畝地過活,生活一度困難。村「兩委」了解到情況後,主動找到她,鼓勵她建大棚種植聖女果,並給予她一系列技術支持和資金扶持。經過兩年的辛勤勞作,張彩虹成功脫貧。
▲張彩虹家的聖女果大棚 尚明達攝
洋香瓜、聖女果等瓜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一大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據了解,八裡營鎮439戶貧困戶種植2086畝大棚,農業產業用工504人,三產服務用工579人。包裝、物流、餐飲、農資、代理服務悄然興起;外出務工人員大量返鄉,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大量減少,園區內農戶和諧相處,比產量、比技術,其樂融融。
「下一步,我們將優化資源、擴大規模,讓『造血式』扶貧激發群眾幹事創業活力,增強穩定脫貧的內生動力,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奔小康。」八裡營鎮黨委副書記靳曉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