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位於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東與廣東省廉江市和廣西博白縣接壤,西與欽州相鄰,南臨北部灣,介於東經108°51'-109°46',北緯21°27'-21°55'之間,縣政府駐地廉州鎮距南寧市176公裡,距北海市28公裡。
合浦縣北枕丘陵,南濱大海,東、南、西遍布紅壤臺地,中部斜貫衝積平原;氣候受季風環流控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冬幹夏溼,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之一。 截止2019年4月,合浦縣下轄14個鎮、1個鄉,縣政府駐廉州鎮公園路81號。 鎮:廉州鎮、黨江鎮、西場鎮、沙崗鎮、烏家鎮、閘口鎮、公館鎮、白沙鎮、山口鎮、沙田鎮、石灣鎮、石康鎮、常樂鎮、星島湖鎮。
合浦是中國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擁有眾多漢代歷史文化遺存,盛產珍珠、對蝦、青蟹、甘蔗、蠶桑等農特產品,是「中國南珠之鄉」。
合浦縣北枕丘陵,中部斜貫衝積平原,其中海拔50-554米的丘陵佔陸地總面積的32.3%,海拔15-50米的臺地佔43.9%,海拔15米以下的平原佔23.8%。92.5%的陸地坡度在25°以下。全縣沿海灘涂面積426.6平方公裡,0-10米淺海域795.5平方公裡。
合浦縣屬亞熱帶季風型海洋性氣候區。日照強烈,熱量充足,夏熱冬暖,光霜期長。氣候受季風環流控制,雨熱同季,冬幹夏溼,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盛行風向有明顯的季節性轉換,縣境各地年均雨量在1500-1800毫米之間。在沿海鄉鎮還有晝夜交替的海陸風出現。由於各季節雨熱不均以及瀕臨北部灣,常有颱風、暴雨、乾旱、低溫陰雨及霜凍、冰雹和龍捲風等氣象災害發生。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真正形成並開始發展。西漢時期,南方南粵國與印度半島之間海路已經開通。漢武帝滅南越國後憑藉海路拓寬了海貿規模,這時「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漢書·地理志》記載,其航線為:從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境內)、合浦(今廣西合浦縣境內)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裡蘭卡)。這是可見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文字記載。
英羅紅樹林距離市區較遠。林間的海水裡生活著潮蟹、鼓蝦等多種海洋動物。這裡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儒艮(俗稱美人魚)棲息的場所,也是白鷺等許多海鳥的棲居地。
每逢退潮時,可以看到高達8米的紅樹林,盤根連冠,蔚為壯觀;漲潮時,樹冠隱於海水之中,在海上泛舟可過樹梢,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在紅樹林內,還可以看到跳魚上大樹、海蛇舞紅林等奇觀。但從2012年1月1日起,山口英羅紅樹林暫停對外開放。
東坡亭位於合浦師範學校內,建於乾隆四十一年,歇山頂二進亭閣式磚木結構建築,亭東約30米有東坡井,均為紀念北宋文豪蘇東坡而建。
東坡亭佔地面積約230平方米,蘇東坡62歲時,因「烏臺詩案」而坐牢,從廣東惠州貶到海南島,三年後(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召回合浦,住在清樂軒,雖只兩個月,卻作了《廉州龍眼質味珠絕可敵荔枝》、《雨夜宿淨行院》和《記合浦老人語》等。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清樂軒故址修建東坡亭。
槐園,名取宋士王祜植槐典故,俗稱花樓,為廉州士紳王崇周故居,位於合浦縣廉州鎮康樂街1號,始建於1927年,現佔地面積5367㎡,是一處中西結合的近代庭園別墅式建築群,園內建築自東向西沿中軸線布局,依次由池塘拱橋、門樓、庭院魚池、主樓、後罩房以及西北廂房、四周園林等構成。
古漢墓位於合浦縣廉州鎮東南3公裡處的古漢墓群,約千座以上。分為土坑墓和磚坑墓。漢代,厚葬盛行,南來的官吏、將領及移民等,死後葬於合浦的都有較多陪葬品。近年出土的文物有銅鳳燈、銅屋、珍珠、瑪瑙、琥珀及陶屋、陶瓷等。這些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文化藝術、政治、經濟以及我國人民同東南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貿易關係,提供了實物史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