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境遇之下,會做出不一樣的決策,最終結果也大相逕庭呢。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對於人性的認知不夠,不能看懂人性,特別是不能看清楚上層的人性,永遠是後知後覺。
秦朝的王翦善於帶兵打仗,在秦朝統一的過程中,除了最早的韓國沒有參與,剩下的五個國家都參與了,可以說是戰功卓越,位高權重,但是他並沒有和白起一樣,而是獲得了善終,王家子弟也依然獲得重用,究其根本原因就因為他懂人性。
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始皇召集開會,商議如何消滅出國,問王翦:你看你要多少人馬才能夠拿下楚國?王翦說:必須要六十萬人馬不可。但沒想到,有人站出來反對:我只要二十萬人馬就足夠了。
秦始皇定睛一看,原來是李信,年輕勇敢,在滅燕的過程中也立下了大功。李信非常肯定地說:滅掉區區楚國,根本不需要60萬人馬。
秦始皇非常高興,選了李信出徵,並說:王將軍老嘍,還是年輕人勇敢。於是就派出李信和蒙武率軍二十萬,南下攻打楚國。
王翦一看自己不被重視,也沒說什麼,立刻告病回家。給秦始皇上書,說自己身體有病了,需要回老家休養,然後就回老家了。
上者驕,安其心以順。——《羅織經》
王翦從秦始皇的意圖就能看出來,不願給60萬的人馬,看起來是徵求意見,但其實,心中早就有了決定。如果這時候,強行跟秦始皇說明,必須要六十萬人馬才能拿下楚國,那就是忤逆上意。
當時,秦國已經攻打下五個國家,就剩下最後一個楚國,秦始皇自然不會放在眼裡,而且有人也正好跳出來,說了只要二十萬人馬,這時候的秦始皇是聽不進去任何話的。最合適的做法,就是不要說話,而且一定要遠走高飛,因為一旦失敗,留在朝堂裡,那就是看秦始皇的笑話。
而且,王翦也能看出來,秦始皇已經有猜忌了,要不然為什麼不用他呢?二十萬人馬,還是有風險的,如果一旦沒有攻打下,會影響統一的計劃。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擔心王翦功勞太大,難以掌控。
李信帶兵出徵之後,一開始很順利,在平輿打敗楚軍,要和蒙恬在城父會師。楚國將領項燕追蹤李信軍隊,三天三夜不歇息,結果攻入李信的軍營,殺死了七名都尉。這是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少有的巨大失敗。
在得知失敗的消息之後,秦始皇非常後悔,趕往王翦的老家,想要請他出來收拾殘局。
君命難違,王翦也只能答應,但是並沒有鬆口,要求給他六十萬的人馬。秦始皇無可奈何,也只能給他這些兵馬。
在王翦出徵的那一天,秦始皇親自來送行。而王翦在這時候,是趁機跟秦始皇索要良田美宅,《史記》記載: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
秦始皇親口說:老將軍,你放心吧,你都要出發了,還擔心這些財物幹什麼?王翦說:趁著我還有點用,趕緊給子孫弄點田產。秦始皇聽了就哈哈大笑。王翦出發後,到了武關,先後派五批使者回去討封良田,意思就是催促秦始皇,答應我的事情究竟怎麼樣了?啥時候給我財物?
有人看不下去了,跟王翦說:將軍,你要東西也太過分了吧,楚國未滅,就這麼著急。
為上者疑,為下者懼。——《羅織經》
王翦說:現在秦國的全部軍隊都在我的手中,我只有多要田產,打消疑慮,我們才好完成使命。
而且,王翦要的是什麼呢?不是金銀財寶,而是田產,雖然都是財富,但還是有所不同,因為金錢算是軍需品,重點是他在要財物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為子孫要的,這就意味著,他的親人是牽掛。而且,他要的越多,秦王也就越高興,認為王翦只不過是一個貪圖富貴的人,對於權位不感興趣。要不然王翦在滅了楚國之後,非常有可能帶上六十萬大軍稱王稱帝。王翦在在消除秦始皇的疑心之後,自己才能安心統帥六十萬的軍隊。
榮寵非命,謀之而後善。——《羅織經》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軍滅楚,歸來之後,王翦立刻交出了兵權,還以年邁為由,立刻歸隱,不再進入朝堂。王翦早已經看穿了形勢,在消滅楚國之後,秦國一統天下,自己功高震主,還再無用處,自己如果貪戀權位,保不定會出什麼事情。王翦最終封為武成侯,不但自己得到了善終,而且子孫也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
顯達和寵幸不是命裡就有的,而是自己謀劃出來的。
通過這個歷史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來,能夠看穿人性,了解人性究竟有多重要?如果王翦看不懂、看不透,那麼後果可想而知。歷史上的胡惟庸、藍玉,就是赤裸裸的教訓。
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每天都要和我們的上級打交道,和同事來往。但是,一定要注意,別人給你看到的、給你聽到的,未必是真的,你需要從雲山霧罩的表象中,去找到真正的本質。
為什麼有的人混的好,而有的人卻混得差,更甚至有的人淪為替罪羊、老黃牛?根本原因就在對人性的了解不同。
而《羅織經》,可以說是寫明白了人性,要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唐朝酷吏來俊臣,這是第一本酷吏所寫的書,作為一個小人,對於人性肯定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在混跡職場的時候,如果你能看懂別人的話,從別人的行為中看出背後的東西,那就可以是利於不敗之地了。當你能夠掌握人類最根本的人性,所有人的行為都解釋得通了。看完這本書,你再去看看身邊的人,之前不懂得一些事情,你也會慢慢地品出味道來。
《羅織經》在中國權謀裡面僅僅是一小部分,還有其他的謀略大道,明朝張居正《權謀書》,馮道《仕經》等等。這一套書是原文解析,並通過歷史故事進行說明。
學會這一套東西,起碼混跡職場是毫無問題的,如果你感喜歡的話,建議入手一套,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