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裡斯的履歷來看,她屢次打破美國玻璃天花頂,創造了多個第一:
加州第一位當選為地方檢察官的黑人女性;
加州第一位成為司法部長的女性;
加州第一位印度裔參議員;
美國第一位南亞裔女參議員;
美國第一位女性、非裔、亞裔副總統。
這位被稱為「女版歐巴馬」的黑人混血,被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移民後代,從政壇小角色到閃閃發光的副總統,她是如何做到的?
在多次媒體採訪中,哈裡斯本人給出了答案——「母親是我最喜歡的超級英雄,她是我的導師和嚮導,是我做一切的原因。」
「女版歐巴馬」背後的單親虎媽
母親夏瑪拉是哈裡斯一生中最感恩的人。
她曾深情表白母親:「世上沒有什麼頭銜或榮譽,能比得上我是夏瑪拉·戈帕蘭·哈裡斯的女兒更讓我珍視。」
她還一直說,是母親塑造了自己。也是母親教會了她何為自我,何為勇氣,何為堅韌。
夏瑪拉在印度出生,她的父親戈帕蘭是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生來血統高貴,他參加過印度獨立運動,後來成為印度高級外交官。
大學畢業後,19歲的夏瑪拉放棄了印度養尊處優的生活,轉而申請去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攻讀在當時不被印度人理解、接受的營養和內分泌學博士學位。
念完博士後,夏瑪拉並沒有回印度接受包辦婚姻,反而跟在民權運動中認識的牙買加學生唐納德·哈裡斯相愛、結婚了。
夏瑪拉一直追隨內心,堅持自我,她對女兒說:「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你該成為哪一種人,而是你來告訴他們,你要成為怎樣的人。」「不要讓任何人擺布你。」
在哈裡斯七歲的時候,夏瑪拉跟丈夫唐納德提出了離婚,開始獨立養育兩個女兒。
一個離婚的亞裔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女兒,在種族歧視盛行的美國,日子並不好過。夏瑪拉外表看似柔弱,實則內心無比堅強,她告誡女兒:「這事太難」 絕不能成為藉口。
為了給兩個女兒做好榜樣,為了把她們培養成自信、驕傲的黑人女性,離婚後的夏瑪拉將重心投放在事業上,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美國傑出的乳癌研究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哈裡斯以有這樣的母親而驕傲,她說:「母親是科學界極少數有色人種的女性之一,她告訴我接受良好教育,及勤奮工作的重要性,並相信我有能力糾正錯誤。」
有這樣出色的母親做榜樣,哈裡斯註定也不是尋常人——拜登曾稱讚哈裡斯是「為小人物毫無畏懼鬥爭的勇士」,歐巴馬更是大力稱讚她「才華橫溢、全心投入、堅韌不拔」。
這樣來看,哈裡斯身上敢拼敢闖、勇敢堅毅的精神,離不開母親夏瑪拉潛移默化的薰陶。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哈裡斯還學會了為自己而「戰」。
哈裡斯曾在社交平臺上追憶母親:「母親很矮,但她的指揮力很高,她機智、勇敢,有敏銳的幽默感和無盡的知識。她的力量使她為某事而戰,從未被嚇倒。」
哈裡斯10歲的時候,她和妹妹一起抗議兒童不能在草坪上玩耍的規定,直至公寓管理員專門闢出一塊供孩子們玩耍的場地。
如今,哈裡斯如母親期望的那樣成長為「自信、驕傲的黑人女性」,她也衝破種族歧視的屏障,終於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副總統。她所有的一切,都源於這位永遠激勵女兒勇往無前、給予女兒一股內在力量的媽媽!
印度牛娃正在攻佔美國
在探究哈裡斯母親夏瑪拉教育秘訣之前,先不得不說說美國印度裔牛娃們。哈裡斯是美國二代移民,她的父母是分別來自印度和牙買加的精英群體。過往無數個案例說明,精英家庭更容易出現牛娃,哈裡斯的經歷再次驗證了這個論斷。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除了哈裡斯,更多印度牛娃早已攻佔了美國各行各業,從紐約到洛杉磯,越來越多的印度裔在美國發光發熱。
媒體報導:印度裔將攻佔矽谷
最先被攻佔的是頂尖科技公司,在矽谷,印度裔高管、CEO比比皆是。
根據《財富》雜誌的統計:世界500強公司中,有30%的CEO是印度裔。
矽谷三大IT公司,除了蘋果,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和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都是印度裔。
在Adobe、諾基亞和百事可樂等世界500強公司,也能頻繁看到印度裔CEO的身影。
印度裔還在學界、商界和政界全面開花: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紐約大學商學院院長都是印度裔;印度裔運營著美國超過一半的賓館、酒店、Subway以及知名快捷連鎖超市7-11;哈裡斯所取得的政治成就,讓所有人看到了印度裔在商業領域以外的可能性……
這些印度裔在美國職場步步高升,也讓他們的收入超越猶太人,成為美國收入最高的外來族裔:印度裔家庭中線收入超過了10萬美元,將近全美平均水平的兩倍。而美國全體移民的家庭中線收入僅有4萬多美元。
美國印度裔正在以一種群體性崛起的態勢,登上了美國各行業的尖子塔頂端。
美國移民局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美國印度裔成為最有活力、高收入、專業、融入主流社會的族群,是最矚目和先進的社群代表之一。
更不可思議的是,從1960年代開始,他們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到達這個高度。
這不得不讓我們開始思考:華人和印度人同為美國的兩個亞裔大戶,有著相似背景和學業職業軌跡,為什麼印度人更加成功?
表現上看原因很多,比如印度人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他們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整個群體高度團結,再加上西化的思維方式,使他們能夠快速適應美國環境。
再往深層挖掘,印度裔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快速融入美國,跟所有能夠突破社會階層、實現向上進階的孩子一樣,最大的根源在父母塑造的家庭環境和提供的家庭教育。
印度虎媽雞血起來,中國虎媽都顫抖
在美國,有三種知名的虎媽:猶太媽媽、中國媽媽,以及快速崛起的印度媽媽。
印度媽媽堪稱虎媽中的戰鬥機,她們雞血起來,比中國虎媽有過之而不及。哈裡斯的母親夏瑪拉就來自一個熱衷於「雞娃」的印度精英種族——泰米爾婆羅門。當年為了讓夏瑪拉去美國留學,她的父親幾乎花掉了自己全部退休儲蓄。
印度牛娃能夠在美國矽谷成為不容小覷的力量,而且是從做技術到做管理的全面鋪開,離不開印度虎媽下狠手抓教育的雞娃方式,也離不開印度虎媽對孩子數理和信息技術的重視,以及對孩子領導天賦和社交能力的挖掘。
下面來看看印度虎媽們的硬核雞娃方式吧!
傾家蕩產搶佔優質教育資源
印度是出名的民風彪悍,在孩子教育上也是如此,比如搶學區房的時候。
相比中國虎媽排隊搶號、上百萬/千萬買個老破小、全家擠在一室一廳相比,印度虎媽的瘋狂行為更令人驚嘆。
印度電影《起跑線》中,女兒米婭到了上學的年齡,中產階級拉吉夫婦有兩個選擇:
公立學校,學費只要50元;
私立學校學費要6萬元,而且只接受附近的孩子。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拉吉夫婦決定傾家蕩產在富人聚集區買房。
然而排名第一的學校還要求父母接受各種考核,除了學歷、職業等硬性指標,父母的談吐、衣著品味等等也納入了考核標準。
這對中產階級的夫婦覺得父母也需要訓練,於是他們開始了一系列假裝上流人士的怪異行為,結果洋相百出。
被名校拒絕後,他們又為拿到貧困生20%的教育資格而裝扮成窮人住進貧民窟——沒有自來水,沒有抽水馬桶,每天排隊領劣等大米,街道屎尿橫流,傳染疾病肆虐,老鼠和伊蚊在房間裡竄來竄去……用生命在為孩子搶佔資源。
電影有一定誇張成分,但印度媽媽在給孩子挑好學區這件事上的用心是真實的。
跟中國一樣,美國的好學區非常搶手,爭奪的大多數都是華人和印度人。
曾有美國地產商感嘆,全美的好學區都讓印度人佔了。他就曾遇到過,好學區一個班級20人,有18個是印度孩子。
傾盡全力培養未來的工程師
《紐約時報》曾經報導: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媽媽瘋狂學習印度的數學教育,不僅爭相購買《印度數學極限訓練》《印度人不為人知的秘密》,還把孩子送到東京的印度學校。
可見印度數學教育的厲害。
而對於印度媽媽來說,工程師是孩子未來最理想的職業,於是她們會理所當然地以培育孩子成為工程師為目標。
印度家長還會教導孩子,再複雜的計算都有辦法使用心算完成。中國孩子背誦的是九九乘法表,而印度父母會要求孩子背雙位數乘法表。
當其他國家孩子玩樂高的時候,印度孩子玩的就是由許多心算方法和花招組合而成的快問快答遊戲,家長要求孩子儘可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計算,然後儘快給出答案。
印度孩子從小透過數字遊戲學習心算,他們變得非常擅長處理數字;印度孩子不斷接受思考訓練,他們養成了思考「要怎麼做」的習慣。
以上都是造就印度軟體大國優勢,以及印度牛娃在北美科技領域叱吒風雲的原因之一。
一擲千金就為孩子「交個朋友」
印度人特別愛參加社團活動,表現欲也很強。他們願意把時間貢獻出來組織活動,比如組織童子軍活動、鼓勵孩子自己創業等。
所以,印度媽媽極其擅長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利用環境優勢幫助孩子學到最好。
到了美國,印度媽媽也會帶著孩子參加各類社交活動,甚至一擲千金,只為了孩子能夠交到朋友,以便在必要之時互相提攜、抱團發展。
一位臺商太太說:她的孩子收過最奢華的生日趴回禮,就是印度裔家庭送給每個孩子的一部iPhone手機。
更不可思議的是,一位印度老闆會為了高中女兒的印度舞表演會,包下一個劇院,不惜重金的從印度請來多位音樂演奏者。
這樣「一擲千金」交朋友的效果怎麼樣呢?
一個在美國的華人朋友說過一件事:
我們幾個家長帶著孩子們去參加機器人大賽,在周邊所有孩子裡,這幾個孩子語言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是拔尖的。到了比賽場地才發現,從組織者到志願者,從主持人到裁判,無一例外都印度人,最後獲獎的孩子也都是印度人。
印度人愛「抱團」,愛社交,愛辯論,這些民族習慣也就培養出了孩子高效的領導能力和溝通能力,以及擅長交換想法和相互指導等。
這也是印度人在更多領域,包括職場上成功的重要原因。
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並不是印度富人的專利,窮人更需要通過教育來翻身的機會。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裡,印度收入微薄的家庭,寧可節衣縮食也會供孩子上資源好、學費貴、入學要求高的私立學校。
在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的印度,底層人民急需打破階級固化,實現「向上走」;精英群體需要強烈為自己證明,保持現在已有的身份;而掙脫原先等級束縛的新精英,則迫切需要鞏固他們得來不易的成功。
顯然,雞娃是最穩妥的方式。
從這一點看,我們也許能窺探出美國印度虎媽如此打雞血,印度牛娃拼命努力的原因——沒有退路,唯有背水一戰。
最後用希拉蕊在演講中的一句話結尾:
永遠都不要質疑你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你配得上每一個幫助你追逐和實現夢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