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王勃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在虢州任參軍時,因殺官奴獲罪,其父被牽連而遭貶到交趾(在今越南)。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親,途經洪洲,參加了都督閻伯嶼為名流們在滕王閣上舉行的盛會。王勃作了此詩,並即席作《滕王閣序》。篇成,令四座驚服。
初唐四傑第一人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傳誦不衰的名篇。《滕王閣詩》是《滕王閣序》的結尾,其性質猶如史傳或碑記文的贊或銘。《滕王閣序》是一篇著名的駢體文,《滕王閣詩》可以說是序的概括和縮寫。《滕王閣詩》的前四句,著力描寫了滕王閣的地理形勝。
首聯敘事,第一句寫空間,「滕王高閣臨江渚」,開門見山,用質樸的筆法寫滕王閣的高峻,氣勢恢宏,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第二句寫時間,將時間推移到幾十年前,「佩玉鳴鸞罷歌舞」,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坐著鸞鈴馬車,佩著玉飾,來到閣上,大擺酒宴,現在卻宴罷客散,歌舞停歇,那種豪華的場面,一去不復返了。如今閣中清冷空寂,有誰來遊賞閣景呢?首句寫空間興致勃勃,次句寫時間卻又意興闌珊。
前後兩句加以對照,全詩的主題就初顯端倪了。頷聯寫景,寫滕王閣富麗堂皇,風景幽美和滕王閣去後的冷落。「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緊承首聯第二句。意思是:早上南浦飛來的白雲,飄拂著這華麗的樓闊;傍晚西山的風,吹卷著樓閣上珠飾的簾幕。這兩句可以說是寫景的佳句。
滕王閣無人遊賞,閣內的畫棟珠簾就顯得很冷落很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朝朝暮暮,與之作伴。這樣,既寫出了滕王閣的冷落寂寞,而且也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臨遠。情景交融,寄慨深遠。這四句,詩人用了潑墨式的大寫意,狀繪了滕王閣的居高臨遠和飛雲卷雨的氣勢。後四句深沉地慨嘆景物依舊歲月不羈,滕王閣的今昔盛衰。頸聯是抒情。
「閒雲」二字照應上文「南浦雲」,「潭影」二字由「臨江渚」中的「江」字深化而來。雲在天上,潭在地下。詩人寫了視野中一仰、一俯的景物,還是在寫空間。「日悠悠」三個字,即把寫空間轉入寫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這樣,詩就很自然地轉入「物換星移幾度秋」的感慨,風物的更換和星座的轉移,既使時間的概念無限延長,又使人們再一次想起建閣人而今已不在這裡。
「幾度秋」扣緊滕王閣的題目,不僅寫出了和滕王閣建成不多幾年扣緊,而且直接引出了尾聯的「閣中帝子今何在」的詩句。尾聯慨嘆如不建立功業,即使金枝玉葉如滕王,榮華富貴亦如東流逝水。「閣中帝子今何在」緊承「物換星移幾度秋」,一「幾」一「何」連續發詞,表達緊湊的節奏。
「檻外長江空自流」,又從寫空間轉入寫時間,指出景物要隨季節而變換,星辰要隨天體的運行而移位,帝子要隨自然規律而離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恆而無窮盡地東流去。「檻」、「江」又回應了首句的「高閣臨江」。至此,全詩神氣足,圓滿收縮。王勃在這首詩中,並沒有因為自己位卑不遇發牢騷,而是以滕王為鑑,借而抒發了時不我待、應及時建立功業的慷慨之情。
此詩寫景、詠古、抒情皆卓然不凡,在意象悠闊、格調高雅中見出詩人才高自負的兀傲。全詩詞採華美,對仗工整,意境高遠,詩意過渡宛轉自然。此詩確實起到了開唐詩的先河,一掃齊唐採麗競繁、纖巧的文學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