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糯糯的「艾瑪土豆」
吃在嘴裡,美在心裡
開墾一片荒灘,種植一片草地
不僅讓這方土地重獲生命力
更讓參與者獲得了更好的收入,也獲得了更富足更美好的生活
南木林,在藏語裡是「勝利」的意思。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藝術團的姑娘小夥兒們跳起的藏族民間傳統舞蹈熱巴舞,它所要表達的正是歡慶勝利、慶祝豐收、祈願吉祥。豪邁熱情的音樂、奔放歡快的鼓聲,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高原的熱情,也讓我們體會到了收穫的喜悅。在「種草喜馬拉雅」公益行動的第四年,我在海拔近4000米的現場,親眼目睹了從荒漠中破沙而出的這片百方平方米的綠色草原。
置身於這一大片幾乎望不到盡頭的綠麥草中,忍不住要伸手去觸摸它。綠麥草很像江南地區所種植的水稻,只是比水稻纖細、高直,在草尖部,也長著草穗兒。每年5月初種下,在充沛雨水的滋養下,不出3個月,就能長到了半人高。草尖的一粒粒穗兒,也清晰可見。那麼,種下這一大片草,到底為了什麼呢?事實上,不僅是種了草的這100萬平方米的沙地得到了回報,參與種草的貧困牧民們也都得到了回報。
種植的綠麥草可以作為牛羊的飼料,賣給牧區的牧人,增加收入來源。在艾瑪鄉,跟當地藏民作了充分的溝通。經過南木林縣政府的推薦,找到了貧困的藏民一起做種植、養護與收割。以去年為例,在南木林縣種了100萬平方米的綠麥草,為當地增加了300多萬的收入,解決了一些藏民的貧困問題。
春天播灑種子,五個月後,它會長到1.5至2米。這期間它能防風固沙。到了十月底十一月初,它會被收割,成為當地牧民的收成,一方面是牛羊等牲畜的飼料,另一方面也可改善生計收入。所以「種草」不止於改善環境,還做到了「精準扶貧」。
輪作倒茬,是勤勞智慧的農民在與大自然長年「合作」積累出來的經驗,意思是在同一塊地上,在一定年限內,有順序地輪換種植不同作物的種植方式,這樣做可以調節土壤養分,減輕病蟲危害,也可以抑制田間雜草。南木林縣艾瑪鄉的藏民們,在沙地上種一年草,土壤得到了改良,就可以轉種兩年土豆。「艾瑪土豆」在當地不僅是糧食,更是重要的經濟作物。艾瑪鄉素來有「土豆之鄉」的美譽,這裡產出的土豆可以銷往整個西藏地區。我們這次隨隊來到藏區公益草場,也有幸吃到了自然堂去年種植綠麥草的沙地上經過換茬長出來的「艾瑪土豆」。
甜甜糯糯的「艾瑪土豆」,吃在嘴裡,美在心裡。開墾一片荒灘,種植一片草地,不僅讓這方土地重獲生命力,更讓參與者獲得了更好的收入,也獲得了更富足更美好的生活。2019年底,西藏6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日喀則市林草局楊喜林局長在採訪中說道:「通過活動的開展,讓我們的家鄉更美了,讓我們的家鄉更綠了,同時也讓我們的家鄉更富了。」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的相關人士表示:「 『種草喜馬拉雅』項目帶給西藏的,不僅是牧草,還有『促進』。促進了民營企業與社會組織、政府間的合作交流,促進了政府與老百姓間的融合,同時,還把社會組織想到做的事從源頭到末端聯繫了起來,他們的初心在,希望更多企業像伽藍一樣加入到高原保護的行為中來,共同去呵護這片聖潔的高原、雪山、湖泊和那裡熱情好客的藏族同胞。我們希望它發展得更好,杯水車薪、意義重大。我們願意與這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共同努力,攜手把生態環境保護好。」
上海市優秀志願者陳涓玲博士在採訪中說道:「取之於自然,回饋於自然。這是一個負責任的品牌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我們就希望至少能夠堅持10年,來做這個可持續項目。未來會有更多的公益投入。」
「守護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便是自然堂的使命。第四季「種草喜馬拉雅」公益行動圓滿結束了,每一位踏上這座高原,親手播灑下草種的人,終將帶著對這片草原,這方聖地的愛與牽掛繼續前行。種草養地、種草養畜、林草間作、沙固水聚,將取自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天然原料,以另一種方式持續地回饋,這是一家達濟天下的民營企業最溫柔的善意與最持久的魅力。
在採寫這部紀錄片的最後,我們特別高興地得知:據相關監測數據表明,2019年西藏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總體保持穩定,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佳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