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一年看變化」天府旅遊名縣集中採訪活動正式啟動,首站來到成都市青羊區。獲評天府旅遊名縣一年以來,青羊區有何變化?青羊區委書記戴志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將切實提升青羊區文化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讓青羊區天府旅遊名縣、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等金字招牌更加響亮。
青羊區委書記戴志勇接受媒體採訪。(圖片由青羊區提供)
青羊區自2019年獲評首批天府旅遊名縣一年以來,您能談談最大的變化和感受嗎?
戴志勇:一是對文化旅遊產業作用發揮的認識更加清楚。一直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發展文化旅遊業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來抓。青羊區自2019年獲評首批天府旅遊名縣以來,在省市的領導下,我們更加清楚認識到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重要性,更加堅定了主動融入「一核五帶」全省文化旅遊發展大局的信心。
二是發展文化旅遊業的思路更加清晰。一年來,按照省委 「突出特色優勢強化文旅融合」的工作要求,聚焦「千年蜀都·文博青羊」定位,在資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場共融、合作共贏上發力,緊緊圍繞提升、創新、融合,加快天府旅遊名縣提升建設,推動規劃提升、硬體提升、服務提升,創新挖掘彰顯歷史文化價值、創新構建產業生態、創新營造新消費場景,推動場景融合、業態融合、品牌融合,我們的頂層設計更加清晰,政策措施的制定實施更加有針對性。
三是青羊區文化旅遊品牌更加響亮。在成都中心城區中唯一入選首批天府旅遊名縣,進一步提升了青羊文化旅遊的品牌效應,有力促進了青羊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綜合效益提升。2019年青羊區接待遊客人次同比增長39.23%,旅遊綜合收入同比增長30.71%,文創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8%,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2%。
四是有力促進了重大項目建設力度。在各級領導的支持關心下,一批城市地標、文化地標項目加力加速建設。成都天府錦城項目中規劃的「八街九坊十景」,青羊區佔據了「三街兩坊五景」,正在加快推動建設。少城、皇城壩、文殊坊等重點片區,祠堂街等歷史文化風貌片區,尋香道浣花溪示範段、寬窄匠造所等重點點位正加快呈現。
五是我們的工作緊迫感責任感進一步增強。入選天府旅遊名縣不僅是榮譽,也為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效應是一座城市的響亮名片,青羊區有很好的品牌基礎。我們也將進一步自加壓力,切實提升青羊文化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讓青羊天府旅遊名縣、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等金字招牌更加響亮。
請問青羊區在發揮縣域優勢,統籌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上有哪些特色和亮點?
戴志勇:一是堅持文化引領提升全域空間。我們以COD理念(運用文化引導城市發展)抓好城市規劃,堅持規劃引領、「多規合一」,優化「四片三點」文旅片區發展,高標準編制《青羊區文旅融合發展規劃暨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同時,高質量編制《少城國際文創谷產業功能區總體規劃》《峨影片區產業升級概念性策劃》《尋香道綜合提升項目概念規劃》等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力求形成空間布局合理、融入市民生活、處處彰顯特色的全域旅遊空間。
二是活化資源本底提升文化價值。青羊區有文化資源119餘萬處、旅遊資源超2000處,聚集了成都市區約三分之二的文化旅遊資源。全力摸清文化旅遊資源家底,建設完成「青羊天府文化資源庫」「青羊文化名家資源庫」;積極推動文化資源保護,開展了青羊宮古建築群、陝西會館、保路運動史事陳列展覽館等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作;努力挖掘彰顯歷史文化價值,打造寬窄、金沙等重點文旅IP,培育詩歌文化、古蜀文化、民俗文化等優質IP,借勢「網際網路」和「網紅經濟」,實現文化地標保護傳承和利用發展相互促進。
三是推動業態融合創新消費場景。擦亮老品牌,推出「文化尋根」「非遺傳承」「民俗休閒」「蜀都美食」等精品旅遊線路,串聯金沙遺址、杜甫草堂、青羊宮、文殊院、寬窄巷子等知名旅遊節點,為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和景點注入更多更新文商旅要素;構建新場景,我們正加快成都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中的「三街兩坊五景」建設,提升少城、皇城壩、文殊坊、非遺博覽園等重點片區和特色街區品質,努力展現青羊千年歷史畫卷的繁華勝景;挖掘新內涵,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周末經濟、假日經濟,推出夜市、夜食、夜展、夜娛、夜遊、夜秀、夜宿七大夜間品牌,奎星樓、優品天地等上榜成都夜間經濟示範點位,「夜遊草堂」等系列活動點靚24小時都市生活圈,「正Gai耍青羊」青羊區新消費體驗月活動讓「千年蜀都」蝶變「潮玩都市」。
為了提升縣(區)域競爭力,青羊區在天府旅遊名縣建設方面硬體設施和軟實力提升上有哪些新舉措?做了哪些努力?
戴志勇:一是構建產業生態,做強市場主體。強化金融支持,成立文創支行、設立文化金融專營機構等為產業功能區企業提供資本支持,兩年來已兌現文旅產業扶持資金3300萬元,向256家文化企業發放貸款91億元,獲評「中國最佳國際營商環境城區」。促進人力資源協同,建成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成都人才園)助推文化旅遊產業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強化載體支撐,充分保留和利用歷史特色建築、老建築轉型發展文創產業,比如少城視井就是利用原省廣播電視臺辦公樓改造而成,植入辦公、展示、發布、創作、體驗、一站式服務六大功能;明堂園區一期和二期分別是利用原民盟成都社會大學和區檢察院辦公樓改造而成。加強政策促進,以保障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為根本目的,制訂落實促進文旅發展系列政策措施,探索用地、融資、人才、營銷等領域激勵機制。
二是優化消費配套,提升遊客服務水平。建好公共服務設施,著力滿足遊客公共服務品質需求,完善集散中心、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建成5G基站667個,建成區圖書館、區文化館分館10個,新建、改建環衛公廁24座,新增泊車位10639個;推動生態環境改善,實施「全域增綠」行動,2019年建成綠道40公裡,新增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4%,以生態資源串聯園區、景區、街區,營造全時可遊、開放共享、美麗宜居生活空間;推動旅遊服務優化,持續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水平,完善優化旅遊大數據平臺,推動智慧旅遊建設,強化涉旅企業執法監督,營造良好市場秩序。
請您談一談青羊區下一步持續擦亮天府旅遊名縣金字招牌,推動文旅發展的新思路和新願景?
戴志勇:一是努力構建新的旅遊消費場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積極應對疫情對文旅行業的衝擊,以夜間經濟、周末經濟、在線消費為重點推出一批獨具青羊特色的文旅點位、線路、活動、場景,促進旅遊消費回暖。
二是努力做強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加速推動青羊區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供給要素,強化政策支持,做強市場主體,培育好文旅龍頭領軍企業,特別是要構建好產業生態。
三是聚焦「人」的需要做好遊客服務。關注「旅遊」向「旅居」轉型,推動「旅遊+」,努力形成全域旅遊服務新體系,實現「快旅慢遊」「智慧旅遊」「放心旅遊」,真正實現能吸引人來、能讓人留下來。
四是努力唱好「雙城記」推動區域協同聯動。圍繞全面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戰略,持續做好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充分發揮兩地特色優勢,探索雙城文旅協同發展新模式。(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