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法寶寺的鼓聲,賜予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和感悟
曾經無數次地在全國各大叢林停留過,也許腳步匆匆,也許心未安寧,對寺院的鼓聲並沒有多少感覺。
唯有這次,在四川成都眉山木魚山蓮峰下,留連忘返隱於鬱郁林木的千年古剎法寶寺,才有了如此真切的感受和感悟。
或許是初到蜀地的水土不服,或許感懷一路走來風風雨雨的辛苦,來法寶寺沒幾天就開始腹瀉。
興建於隋朝末年,在唐代時即為眉山名剎的法寶寺
興建於隋朝末年,在唐代時即為眉山名剎的法寶寺還剛開始建設,一切日用設施非常儉樸,從寮房走到廁所,得穿過兩個長長的走廊。儘管午餐不吃,晚餐不吃,晚上還得起來三四次,很折磨人。
腹瀉到第四天的凌晨,起來做早課時,腳步和身體都很疲憊、沉重。
鼓聲就在那一刻在我內心真正響起。
千年古剎四川眉山法寶寺
穿著海青,站在大雄寶殿時,舉目望去,敲鼓的宗揚法師身形偉岸,兩根鼓槌在他手裡翻飛著,似風聲,似雷聲,似雨聲,似電聲,氣勢磅礴、雷霆萬鈞,而又排山倒海。它像一股暖流向我湧來,讓我為之一振;更像我在孤苦無望時,阿彌陀佛像慈父一般向我伸出援助的手……
在鼓聲中,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忙忙碌碌辛苦的一生,呱呱落地的無奈哭喊,青春少女時的憂鬱病苦,人到中年的尋尋覓覓,直到去年12月依止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念佛法門後的安樂、安心……
聆聽著鏗鏘有力的鼓聲,漸漸地,我的內心充滿了力量。跟隨在法師們、師兄們的身後,念誦「南無阿彌陀佛」時的步伐也堅定、平穩了許多。眼觀鼻,鼻觀心,收攝身心,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走,用心地念。
請教了打鼓的師父——宗揚法師,宗揚法師說:打鼓總共打三通鼓。第一通鼓三分鐘左右,一直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慢的。第二通鼓呢,比第一種鼓稍微快一點,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第三通鼓呢比第二通鼓更快,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宗揚法師說:打鼓要打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意義。打鼓的方法是運用兩根鼓槌敲打和摩擦鼓,敲出風、雨、雷、電四種聲音。由於鼓聲很震動,很宏偉,當鼓聲響徹起來的時刻,無論你憂傷也好,煩惱也好,你的心會很攝受……
清霄揚浮煙,空林響法鼓
法華經序品曰:「吹大法螺,擊大法鼓。」
無量壽經上曰:「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
據悉,佛教傳入中國後,鼓與鍾一樣成為中國寺院中常見的法器。古代寺院的鼓稱為法鼓,在古詩中時常提及,如謝靈運的《過瞿溪山僧》詩:「清霄揚浮煙,空林響法鼓。」李白的《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法鼓一般設在法堂內,左鍾右鼓,方丈上堂說法時鳴鐘擊鼓。法堂內的鼓有兩隻,放置在東北角的稱為「法鼓」,而放置在西北角的稱為「茶鼓」。
鼓雖然不像鍾那樣氣派、壯觀、美感和富有傳奇色彩,但鼓的應用比鍾更頻繁。方丈上堂、小參、普說、入室,茶、齋之時、普請、換更均需擊鼓。
「驚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
由此可見,佛門不僅把鼓聲作為實施佛教禮儀的重要法器,而且還在鼓聲中注入了「警醒世人的沉迷之心」佛教內涵。
普潤千般草,吟風一樣輕
虔誠祈願一切眾生都能遠離痛苦和疾病。
祈願華夏大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祈願自己能夠永恆地停留在法寶寺,在這個由智隨法師引領的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古風、飽含佛教精神內涵、滿足時代需要的佛教清淨聖地、淨土學修道場裡燻修、磨鍊、成長……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