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亞洲恐龍足跡化石

2020-12-06 新疆網

新疆網訊(記者 梁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團隊近日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了兩類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其中一類恐龍足跡命名為牛氏亞洲足跡,其大小是之前發現最大化石足跡的1.5倍,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亞洲恐龍足跡化石。

記者4日從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近期《科學通報》在線發表了汪筱林團隊關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中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

亞洲足跡屬的主要特點是具有明顯清晰的蹠趾墊印跡,代表了獸腳類恐龍的足跡類型。

2006年以來,汪筱林帶領的中科院古脊椎所科考隊,對新疆吐哈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等的中生代古生物和地層進行了十多年的連續考察,在哈密盆地發現了早白堊世哈密翼龍動物群及共生的大量翼龍、恐龍、鳥類等足跡化石,在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烏爾禾及相鄰地區,除了發現豐富的翼龍、恐龍等骨骼化石外,還發現了多個層位保存的大量翼龍、恐龍、鳥類和龜鱉類足跡組成的足跡化石群,極大地豐富了動物群的化石類型和組成。

此次研究團隊在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吐谷魯群中發現多種獸腳類足跡。這些足跡保存在長約12米,寬約7米,面積約80平方米的灰綠色細粒砂巖層面上,地層近於水平。足跡化石層有上下兩層,上部層面保存了6個足跡,下部層面僅露出7個足跡(大部分被上層所覆蓋),共組成3條行跡和4個孤立足跡。上部層面同時還保存了對稱波痕和2條蟲跡。

科研人員通過足跡的大小和形態特徵分析,發現所有足跡與實雷龍足跡科特徵相似。在進一步對實雷龍足跡科已知6個屬的正型標本和1個屬種未定成員的對比後發現,準噶爾盆地的兩類足跡類型均歸於亞洲足跡屬,科研團隊以發現者姓氏為名,建立了亞洲足跡屬的一個新種。這一新種比已知最大的亞洲足跡尺寸還要大1.5倍左右,是已知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另一種發現於準噶爾盆地的中型足跡歸入已知的跟墊亞洲足跡。

據了解,新疆準噶爾盆地是世界上發現恐龍化石的重要區域,這裡還分布著大量伴生的矽化木,依託豐富的化石資源,建立起新疆奇臺矽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延伸閱讀

留下足跡時,恐龍正在悠閒漫步

牛氏亞洲足跡(新種)野外化石照片、模型及線條圖(中科院古脊椎所提供)

牛氏亞洲足跡與跟墊亞洲足跡及造跡者生態復原圖

僅憑一片恐龍足跡化石,就能還原出恐龍的體態和生活習性,這便是古生物考古的神奇所在。

汪筱林科研團隊的博士生李陽參與了此次準噶爾盆地的科考活動,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相關論文。李陽介紹,在對足跡化石進行系統形態學描述外,科研團隊還簡要分析了造跡恐龍的個體大小、行為習性和形成足跡的古環境背景等。

李陽說,根據前人的經驗公式,可以通過後足足長對造跡恐龍的臀高和體長進行估算。一般來說獸腳類恐龍的臀高約為後足足長的4倍,體長約為臀高的2.63倍。據此推算牛氏亞洲足跡造跡恐龍的臀高約為2.3米,體長近6米,屬於大型獸腳類恐龍,相當於一頭矮個兒的非洲象。另一種跟墊亞洲足跡造跡恐龍的臀高約為1米,體長約為2.5米,相當於一頭北極熊。

那麼,這兩種距今一億年前左右早白堊世出現在準噶爾盆地的恐龍,生活環境又是如何呢?對此李陽介紹,足跡層面保存了對稱波痕,這種波痕常見於雙向水流的濱湖或濱海環境,並在化石裡發現了蟲跡。此外,要想足跡化石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需要在溼度、黏度、顆粒度適中的 底質環境。因此通過這些特點,科研人員推斷足跡化石是這兩類恐龍漫步行走於濱湖環境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億萬年前的準噶爾盆地曾存在著巨大湖泊,並呈現溼潤的古氣候環境。

李陽介紹,科研人員還根據臀高和復步長等數值,進一步對恐龍的行走速度進行估算,其中牛氏亞洲足跡造跡恐龍的行走速度約為8千米/每小時,跟墊亞洲足跡造跡者的速度約為6.5千米/每小時。

一般認為,復步長和臀高比值得出的相對復步長如果大於2,屬於快速行走和奔跑狀態,反之則屬於緩慢行走狀態。由於兩類造跡恐龍的相對復步長都小於2,因此在留下足跡時,這兩類恐龍都處於無憂無慮的漫步狀態。然後經過億萬年的滄海桑田,這些珍貴的足跡被保留下來,留給後人寶貴的古生物化石財富。

相關焦點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研究員汪筱林帶領團隊在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汪筱林說:「此次發現進一步證實在距今1億多年前的早白堊世,準噶爾盆地生存著多種包括獸腳類恐龍在內的大量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類群。」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
  • 1億多年前這裡有大量恐龍,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研究員汪筱林帶領團隊在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汪筱林說:「此次發現進一步證實在距今1億多年前的早白堊世,準噶爾盆地生存著多種包括獸腳類恐龍在內的大量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類群。」
  • 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2020-06-04 16:20:16 中國新聞網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亞洲的恐龍足跡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了獸腳類恐龍足跡。新發現的大型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並建立一個新種「牛式亞洲足跡」。其大小比已知最大的「亞洲足跡」大了1.5倍。統治了地球兩億年的恐龍為何沒有進化具有智慧的「龍人」呢。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 1億多年前這裡有大量...
    新疆日報訊(記者謝慧變報導)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研究員汪筱林帶領團隊在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汪筱林說:「此次發現進一步證實在距今1億多年前的早白堊世,準噶爾盆地生存著多種包括獸腳類恐龍在內的大量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類群。」
  • 史前地質博物館——準噶爾盆地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恐龍足跡
    準噶爾盆地,雅丹地貌特別出眾,面積大,分布廣,且形狀和色彩極其豐富。雅丹地貌是對極端乾旱區經過億萬年風蝕而形成的地貌的統稱。尤以「魔鬼城」具代表性。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佳木河下遊烏爾禾礦區。這是一處獨特的風蝕地貌,在荒涼的原野上聳起無數座城堡,形狀詭異;走進城堡群中,卻是一座座奇形怪狀的方形山的,高不過百米。多數山的都是四面壁立,只有極少數可以攀上去。這魔鬼城竟是重重疊疊浩瀚一片。
  • 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最大亞洲足跡—新聞—科學網
    團隊發現了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中最新的獸腳類恐龍足跡,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Asianopodus)。 汪筱林告訴《中國科學報》,從足跡的大小和形態特徵分析,兩種足跡類型均歸於亞洲足跡屬。由於大型足跡與已知亞洲足跡屬的兩個種相區別,因此建立亞洲足跡屬一個新種——牛氏亞洲足跡,種名贈予足跡的主要發現者牛春旺。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圖」
    6月4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還建立一個新種——牛氏亞洲足跡,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
  • 新疆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
    《科學通報》2020年第18期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的論文「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為一新種:牛氏亞洲足跡,是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1/4)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4) "← →"翻頁 6月4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
    @中國青年報6月5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近日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還建立一個新種——牛氏亞洲足跡,也是目前所知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 在四川宜賓發現巨大恐龍足跡 我國還有哪些著名的產龍聖地?
    10月23日,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宣布,在四川宜賓發現巨大恐龍足跡,在考察現場發現了雷龍、異樣龍和翹腳龍足跡,其中雷龍足跡長度約55釐米,邢立達說這是首次在四川盆地發現侏羅紀晚期大型食肉恐龍足跡。在這裡出土的化石有巨大祿豐龍、許氏祿豐龍、雲南龍、蘆溝龍、孫氏彝州龍等。祿豐縣恐龍化石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出名,但是卻稱得上中國最早恐龍發掘地的稱號。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號稱「中國恐龍之鄉」和「亞洲最大的恐龍之鄉」。
  • 恐龍來了!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三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隨後三人組成研究小組,廣泛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四川古藺再發現一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劉建 李華剛 攝影報導四川盆地的恐龍化石很多。近幾年來,在瀘州市古藺縣黃荊鎮,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8月25日,經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等專家現場鑑定、確認,古藺縣又發現了一組形狀非常清晰、完整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說,這填補了四川盆地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發現很少的空白。「因為以前四川盆地發現的主要是骨骼化石,而且是在侏羅紀時期的特別多,白堊紀的幾乎沒有什麼發現。
  • 美科學家在阿拉斯加河岸發現大批恐龍足跡化石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世界新聞網」9月26日報導 美國阿拉斯加大學探險小組今年夏季在阿拉斯加州育康河 (Yukon River) 的巖石沿岸,發現數以千計的恐龍足跡化石。專家指出,如此大規模的發現,目前在全世界已十分罕見。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其實,作為素有「恐龍之鄉」稱號的中國,恐龍化石群當然是值得單獨來介紹一下滴~於是,在上篇文章發出之後,小編就開始醞釀下一篇恐龍化石群的文章了。但是當提筆的時候卻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中國已有20多個省市發現了恐龍化石,截至目前,命名種類達174種,是目前世界上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四川、內蒙古、遼寧產出化石尤為之多,最大的恐龍化石群面積可達數十萬平方米。
  • 一串「雞腳印」竟是恐龍足跡 四川盆地內首次發現侏羅紀晚期大型...
    隨後,自貢恐龍博物館侏羅紀地層古生物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彭光照、葉勇,副研究館員江山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及其團隊組成的調查小組,奔赴宜賓市翠屏區白花鎮進行調查。據悉,這些「大腳印」最終被確認為晚侏羅世晚期的肉食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在四川盆地內,首次發現侏羅紀晚期的大型食肉恐龍足跡。
  • 新疆準噶爾盆地驚現西遊記中的西海龍王真身
    然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現今世界上有一種恐龍的骨骼化石被命名為「趙氏敖閏龍」,這個名字就源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西海龍王敖閏。科學家指出,它們生活在1.61億年前侏羅紀末期,而這具恐龍嬰兒骸骨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在中國西北部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