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網訊(記者 梁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團隊近日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了兩類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其中一類恐龍足跡命名為牛氏亞洲足跡,其大小是之前發現最大化石足跡的1.5倍,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亞洲恐龍足跡化石。
記者4日從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近期《科學通報》在線發表了汪筱林團隊關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中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
亞洲足跡屬的主要特點是具有明顯清晰的蹠趾墊印跡,代表了獸腳類恐龍的足跡類型。
2006年以來,汪筱林帶領的中科院古脊椎所科考隊,對新疆吐哈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等的中生代古生物和地層進行了十多年的連續考察,在哈密盆地發現了早白堊世哈密翼龍動物群及共生的大量翼龍、恐龍、鳥類等足跡化石,在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烏爾禾及相鄰地區,除了發現豐富的翼龍、恐龍等骨骼化石外,還發現了多個層位保存的大量翼龍、恐龍、鳥類和龜鱉類足跡組成的足跡化石群,極大地豐富了動物群的化石類型和組成。
此次研究團隊在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吐谷魯群中發現多種獸腳類足跡。這些足跡保存在長約12米,寬約7米,面積約80平方米的灰綠色細粒砂巖層面上,地層近於水平。足跡化石層有上下兩層,上部層面保存了6個足跡,下部層面僅露出7個足跡(大部分被上層所覆蓋),共組成3條行跡和4個孤立足跡。上部層面同時還保存了對稱波痕和2條蟲跡。
科研人員通過足跡的大小和形態特徵分析,發現所有足跡與實雷龍足跡科特徵相似。在進一步對實雷龍足跡科已知6個屬的正型標本和1個屬種未定成員的對比後發現,準噶爾盆地的兩類足跡類型均歸於亞洲足跡屬,科研團隊以發現者姓氏為名,建立了亞洲足跡屬的一個新種。這一新種比已知最大的亞洲足跡尺寸還要大1.5倍左右,是已知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另一種發現於準噶爾盆地的中型足跡歸入已知的跟墊亞洲足跡。
據了解,新疆準噶爾盆地是世界上發現恐龍化石的重要區域,這裡還分布著大量伴生的矽化木,依託豐富的化石資源,建立起新疆奇臺矽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延伸閱讀
留下足跡時,恐龍正在悠閒漫步
牛氏亞洲足跡(新種)野外化石照片、模型及線條圖(中科院古脊椎所提供)
牛氏亞洲足跡與跟墊亞洲足跡及造跡者生態復原圖
僅憑一片恐龍足跡化石,就能還原出恐龍的體態和生活習性,這便是古生物考古的神奇所在。
汪筱林科研團隊的博士生李陽參與了此次準噶爾盆地的科考活動,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相關論文。李陽介紹,在對足跡化石進行系統形態學描述外,科研團隊還簡要分析了造跡恐龍的個體大小、行為習性和形成足跡的古環境背景等。
李陽說,根據前人的經驗公式,可以通過後足足長對造跡恐龍的臀高和體長進行估算。一般來說獸腳類恐龍的臀高約為後足足長的4倍,體長約為臀高的2.63倍。據此推算牛氏亞洲足跡造跡恐龍的臀高約為2.3米,體長近6米,屬於大型獸腳類恐龍,相當於一頭矮個兒的非洲象。另一種跟墊亞洲足跡造跡恐龍的臀高約為1米,體長約為2.5米,相當於一頭北極熊。
那麼,這兩種距今一億年前左右早白堊世出現在準噶爾盆地的恐龍,生活環境又是如何呢?對此李陽介紹,足跡層面保存了對稱波痕,這種波痕常見於雙向水流的濱湖或濱海環境,並在化石裡發現了蟲跡。此外,要想足跡化石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需要在溼度、黏度、顆粒度適中的 底質環境。因此通過這些特點,科研人員推斷足跡化石是這兩類恐龍漫步行走於濱湖環境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億萬年前的準噶爾盆地曾存在著巨大湖泊,並呈現溼潤的古氣候環境。
李陽介紹,科研人員還根據臀高和復步長等數值,進一步對恐龍的行走速度進行估算,其中牛氏亞洲足跡造跡恐龍的行走速度約為8千米/每小時,跟墊亞洲足跡造跡者的速度約為6.5千米/每小時。
一般認為,復步長和臀高比值得出的相對復步長如果大於2,屬於快速行走和奔跑狀態,反之則屬於緩慢行走狀態。由於兩類造跡恐龍的相對復步長都小於2,因此在留下足跡時,這兩類恐龍都處於無憂無慮的漫步狀態。然後經過億萬年的滄海桑田,這些珍貴的足跡被保留下來,留給後人寶貴的古生物化石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