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研究員汪筱林帶領團隊在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汪筱林說:「此次發現進一步證實在距今1億多年前的早白堊世,準噶爾盆地生存著多種包括獸腳類恐龍在內的大量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類群。」
此次新發現的大、中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亞洲足跡屬代表獸腳類恐龍的足跡類型。其中,大型足跡還建立一個新種——牛氏亞洲足跡,中型足跡則歸入已知的跟墊亞洲足跡。汪筱林說:「這一亞洲足跡新種比已知最大的亞洲足跡大約1.5倍,是目前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
準噶爾盆地烏爾禾翼龍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2006年以來,汪筱林帶領中科院古脊椎所科考隊,對吐哈盆地與準噶爾盆地等中生代古生物和地層連續進行10多年考察。
「此次發現既有骨骼等實體化石,也有足跡等遺蹟化石;既豐富了烏爾禾翼龍動物群的組成和多樣性,也豐富了這一地區的化石類型。」汪筱林說,此次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保存在長約12米、寬約7米、面積約80平方米的灰綠色細粒砂巖層面上。足跡化石層有上下兩層,上層保存6個足跡,下層僅露出7個足跡(大部分被上層所覆蓋),共組成3條行跡和4個孤立足跡。
科研團隊推算,牛氏亞洲足跡臀高約2.3米,體長近6米,屬於大型獸腳類恐龍;跟墊亞洲足跡臀高約1米,體長約2.5米。通過進一步對恐龍的行走速度估算,牛氏亞洲足跡、跟墊亞洲足跡的造跡恐龍行走速度分別約為8公裡/小時和6.5公裡/小時。同時,根據推斷,新發現的足跡化石是兩類造跡恐龍漫步行走於濱湖環境形成。
汪筱林說,下一步我們要和地方政府合作,在做好研究的基礎上,還要保護好、合理利用好這些發現成果,助力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旅遊發展。
編校:韓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