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2月25日訊(記者 郭蓓 通訊員 程守勤 劉敏)「各位乘客,請問有醫生在嗎?有人暈倒,急需救治!」在飛機、高鐵、遊輪上,這樣呼叫醫生救人的事件頻繁發生。但是,有時醫生到了,現場卻缺乏必須的急救用品,也可能影響搶救效果。「我們醫生也有責任對社會負責,哪怕是院外的病人,也要讓他們得到良好的救治,用簡單的方法爭取送去醫院的事件,瞬間解決問題。」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秘書長、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教授表示。
升級版中國公共運輸工具急救用品建議配置清單。(陳紅明攝)
今天上午,由國家重症醫學質量控制中心、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牽頭的《升級版中國公共運輸工具急救用品建議清單》出爐。
記者注意到,脈氧儀、呼吸球囊、一次性吸痰管、腎上腺素……這些在緊急時刻都能派上用場的設備,都在此次清單內。「在院外突發疾病患者中,如果現場處置手段更豐富,對患者的預後就會更好一些。」楊毅認為,「我們有責任,發起倡議,建議更新目前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場所的急救用品的配置。將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關口前移,第一時間發現後的急救很關鍵。」
「根據急救所需要的用品,精心設計急救包內部構造,每個口袋、網兜放置相應的用品。」重症醫學科護士長李曉青介紹說,在需要時第一時間找到相應用品,縮短救治時間。
中大醫院創傷中心副主任、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松橋介紹,根據調查發現,在火車站、公交車站、機場等站點,大多會配置相應的外傷、心臟病、低血糖等常用藥物和儀器,但在行駛的交通工具上,配備最常見的只是一些外傷用藥。而且很多人不會心肺復甦、使用AED除顫儀等「救命技能」。
記者也注意到,在建議清單中,羅列的儀器多半是簡單易操作的。經過簡單培訓後,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也能會用。在展示現場,重症醫學科主任助理謝劍鋒博士向記者演示AED除顫儀的使用,「對於心臟呼吸驟停的患者來說,黃金搶救4分鐘至關重要,患者一旦發病,在呼叫120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心肺復甦,使用AED除顫儀。使用簡單易操作,把兩個貼片貼在病人身上,它就會告訴你要不要除顫,每一個步驟都會提示。」
專家同時呼籲,加強對民眾的急救知識及技能的培訓,特別是負責交通工具安全運行的服務人員,應率先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在第一時間就近處理,這是提升患者院外急救效果的關鍵。普及心肺復甦等急救技能要從娃娃抓起,讓更多人掌握急救常識,才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為後續更為專業的救治贏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