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都能做到3不問,4不爭!早懂少吃虧

2020-12-17 佳佳樂多

人字有兩筆 : 一筆寫執著,一筆寫放下。終有一天,我們將會不問不爭。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像王陽明就是真正聰明的人,輝煌過失落過,本是普通人,卻成為了千古聖人,秘訣就是一輩子做到了3不問,4不爭。

三不問

不問過往

王陽明:"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已經過去的事,放不下又有什麼意義呢?像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人只能活在今時今日,也只需做好眼前此刻的事情。對過往念念不忘的人,多是現實境況不順心的人。

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智者莫念昔日功。不妨跟自己和解,別再去計較曾經的得失。將過去的榮耀,美好的回憶,全都寄放在昨天。

不問結果

王陽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凡事想太多,往往是因為做得不夠多。事情總要踏實做完,才能看到最後的結果。人這一生,生是頭、死是尾,中間全都是過程。盡力過好這一生,只看過程、不問結果。華麗地跌倒,總好過無謂地徘徊。泰戈爾曾說:"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而我已飛過。"江水奔騰,不因一去不返而抗拒東流。有這樣一種自信、一份坦然,就已經足夠。

不問人心

王陽明:"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俗話說得好:人心隔肚皮。猜人心就像是隔皮猜瓜,難知好壞。

有些話聽過就好,切莫當真;有些事知道就好,切莫說破;有些人看清就好,切莫拆穿;有些情隨緣就好,切莫執著。善待你的人,你就加倍對他好;冷落你的人,也不必再問原因。

四不爭

不爭面子

王陽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中國人最在乎"三碗面":人面、情面、場面。人越沒底氣,就越是要面子。活得太累,也是因為放不下面子。

面子是給別人看的,日子是留給自己過的。聰明人,懂得在人前留面子,更懂得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他們不在意別人的目光,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不爭口舌

王陽明:"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翁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勝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平定寧王叛亂之後,朝堂之上誹謗和議論王陽明的人越來越多。王陽明卻毫不在意。他說:"我相信自己的良知。是是非非自有定論,哪怕天下人都來謗我,也改變不了什麼。"難聽的話,過耳不過心。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逞一時口舌之快,只能贏得暫時的勝利。養一顆包容的心,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眼前利

王陽明在朝堂上被打壓、被排擠。但是對他而言,這些都不成問題。他在龍崗書院旁邊,為自己開闢了一處"西園"。"方園不盈畝,蔬卉頗成列。放鋤息重明,舊書漫披閱。盡醉即草鋪、忘與鄰翁別。"生活在此間,粗茶淡飯、講學求道,其樂無窮。

富貴名利,在他眼裡看得如浮雲般不值一提。不沉迷於物慾,保持一種超然的心境。在平凡的生活中修養自己的心靈,我們也能在芸芸眾生中活得更精彩。不爭之人,反而比能爭的、會爭的更有福。

不爭身後名

王陽明:"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的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飢而求食,渴而求飲,還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好名?"人多喜歡追逐虛名,這正是"表現欲"在作祟。

貪圖身後名,就難免會做出違背良知的事情。爭名之心越重,越難腳踏實地做事情。聰明人不求聲名、不求功利,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古人才說:"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王陽明的「心學」更流傳到東亞,成為日本民治維新的重要推手,引領日本迅速崛起,曾經有人長嘆:「中日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但現在在中國,很少人能記得王陽明。老顧我表示非常遺憾!

想要讀王陽明的,老顧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另外一本就是《知行合一》,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89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透露: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積德積福
    人都是有兩面性,甚至有些人具備多面性,尤其是那些聰明的人,表面上看過去簡單普通,其實內心十分強大,而且擁有超乎常人的智慧。王陽明就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他的一生非常艱難,先是被小人陷害,又被貶至貴州,在此飽受折磨,但是他在逆境中重生,靠著意志力生存下來。
  • 王陽明:真正的聰明人,他一輩子「3不問,4不爭」!積福積德
    有些人看起來很普通,行事非常的低調,不顯山露水,但他卻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柔弱,仿佛誰都能欺負他,可是他的內心卻非常強大。其實人都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尤其是那些真正聰明的人,表面上與常人無異,但他的內心卻有一股非常大的力量,而且還擁有超人的智慧。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積德積福
    在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2不問3不爭"。1、 不問不關自己的事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不多管別人的閒事,就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不問不關自己的事「就是不摻和別人的人生,你不過只是個人微言輕的普通人,管得越多,只會讓別人越發嘲笑你。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因此這個世界上所謂的金錢、名譽只是神馬浮雲罷了,只有修心是最難的事情,明代的一哥王陽明早就悟透了這個道理,於是他將修心當作了一生的追求和摯愛,把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了心學。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很多人50歲以後才頓悟。
  • 王陽明:真正大智慧的人,一生有2不問,可惜很多人知道得太晚了
    無論是誰,生活都是不容易的,也不會有誰能一直一帆風順,我們的生活總是伴隨著一個又一個挫折和苦難,人生就像是一道菜品,只有油鹽醬醋都齊全了,才能做到色香味俱全,我們也只有在經歷了這些以後,才能有成長,變得更有閱歷。
  • 稻盛和夫:真正有出息的人,一生不問3事,可惜很多人都做不到
    稻盛和夫認為:「一個人將來能不能有出息,關鍵還是看3件事,那些真正有出息的人,一生不問。」不問結果現在的人在做每一件事前,都會想像著結局,他們重視結果更勝過程。但大部分事件的結果都是不如人意的。想得多了,做的事情就少了,結果自然不如意。一件事只要踏踏實實地做完,才能看到最後的結果。人生就像一段旅程,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無論結果如果,只要在過程中我們傾盡全力,就能做到問心無愧。
  • 王陽明:人到40歲,要懂得「2不管,2不爭」,教你少走彎路
    而很多人哪怕到了40歲,依舊對自己今後的人生感到迷茫,其實王陽明在很早之前就給我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他是明代集百家思想大成者對於為人處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結合了千百年來古人總結的許多至理名言,而這些至理名言都是經歷了數代人的反覆驗證,可以說對我們的為人處世有極大的幫助。包括馬雲、劉強東都對王陽明語錄讚不絕口。
  • 超實用乾貨:真正聰明的人,吃虧都有技巧
    聰明的人不一定要吃很多虧,但每一次虧都吃得由表及裡,入木三分,那就是把虧吃透了。這樣的人,就算一輩子只吃三四次虧,也遠勝過那些吃虧不長記性,把吃虧當吃飯的人。那麼如何做到聰明地吃虧?我能不能做到?如果不能,我該如何拒絕對方?而啟發我這些思考的契機,就是當年我誤坐老闆奔馳車後座的這件小事。從一個細節,學到一個整體,然後用這個整體去規範其他所有的細節。這就是以小見大。
  • 稻盛和夫:真正聰明的人,這3樣從不問,庸人感嘆:知道得太晚
    稻盛和夫曾說,真正聰明的人,這3樣東西,從來不會問,很多平庸無為之輩聽完後都會長嘆一聲:「知道得太晚!」1、不問過去,空杯心態聰明的人不會在意過去的,因為無論如何已經於事無補,只有學會放下才能以最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
  • 稻盛和夫: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庸人長嘆:知道得太晚!
    成功雖然不易複製,但是成功之路一定是有跡可循的,稻盛和夫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他曾告誡後人,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庸人看了都長嘆知道的太晚。一、不問曾經,空杯心態稻盛和夫認為,聰明的人不會太沉溺於過去,善於以空杯心態來做當下的每一件事。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外賣員:「如果你中獎了1000萬之後,你會做什麼呢?」
  • 稻盛和夫: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窮人長嘆:知道得太晚
    他曾說: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一、不問過去,空杯心態聰明的人不問過去。為什麼這樣說呢?過去的已經是過去,我們能做的就是沉澱自我,而不是沉浸其中。無論是後悔,是懊惱,這些都是無濟於事,與其浪費時間在過去的時光,不如用一種新姿態,飽滿的精神去迎接嶄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就是一種空杯心態。但在現實是中,更多的人很多人忘不了過去,甚至到了無法自拔的狀態,嚴重的,甚至都有抑鬱的傾向。過度的沉浸在過去,往往會影響到了現在的狀態。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管」,別等40歲之後才知道!
    人這輩子要吃「三碗面」,人面、情面和場面。要想在社會上混點名堂來,端不好這幾碗面,還真是不行。早在百年前,明代「一哥」王陽明就致力於探究為人處世的奧秘,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便是人心,別的都是浮雲。
  • 稻盛和夫: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學渣長嘆:知道的太晚
    其實稻盛和夫的故事就是一個普通人逆襲的故事,他資質平凡,家境普通,但是卻在在27歲時創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也就是京瓷,52歲時建立KDDI,這兩家公司都是世界500強,這樣的成就在一般人來說是不敢想的,畢竟創辦一家500強公司已經很了不起了。
  •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王陽明提醒大家,人和人之間一直有差異性的,我們在致良知的過程中會由於本人的差異性保證不一樣的高寬比。王陽明表示:打開人和人之間間距的,不是工作能力也不是勤奮,只是潛心,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乍一聽,這句話仿佛很晦澀難懂,其實不是。王陽明覺得,人和人之間有差異性是很一切正常的,僅有保證潛心,尤其是要專注時下,循序漸進,才可以真實打開彼此之間的間距。
  • 稻盛和夫: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後才後悔不已
    稻盛和夫曾說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一、不問苦難,堅持自我俗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很多人整天想東想西,每走一步都患得患失,結果一輩子一事無成。稻盛和夫認為,能混出名堂的人,不會瞻前顧後,不會被「不可預知的未來」難住,而是儘自己所能,過好當下的每一天。稻盛和夫是這麼思考的,也是這麼做的。在他創辦京瓷公司後,他只制定年度計劃,而不是5年計劃、10年計劃。
  • 員工離職後使壞,老闆知道卻不追究: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算大帳
    周劍華說了3個觀點:第一,除掉丁元英不難,但不留隱患不容易,不留心病更不容易。第二,除掉丁元英,公司社會形象和公眾評價全垮掉,也救不了樂聖。第三,丁元英的朋友都很有能量,人家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這兩人雖然相隔千年,但卻有著許多共同之處,都是識人、用人、處世的高手。王陽明的父親是明成化17年的狀元,官至吏部尚書,而王陽明從小就聰明,屬於老天爺賞飯吃的那一類,學什麼都特別快,王陽明除了是一流的政客外,還是可怕的軍事家,在江西時,僅用35天就解決了寧王準備了10年的叛亂。
  • 稻盛和夫: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原來稻盛和夫出身平凡,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資質平平的他卻在27歲創立了京瓷,這家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52歲時稻盛和夫再次創業,創立了KDDI,這家企業也進入了世界500強,稻盛和夫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坐擁兩家500強企業的人。
  • 老子:不爭,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一個最直接的人生主張,就是不爭,他說水之所以能夠最接近道的狀態,就在於不爭。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首要的特質也是因為不爭,因此,老子的無為實際上也是不爭的第一體現。今天我們就來打卡「爭」與「不爭」的例子。
  • 一個人「缺心眼」的3種表現,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去吃啞巴虧
    「拎得清」的人懂事理,不做「缺心眼」的事,不說「缺心眼」的話,而是識時務,懂分寸。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能既不讓自己吃啞巴虧,也不會得罪人。相反,有一些人就比較「缺心眼」,拎不清人情世故,不懂得察言觀色,口無遮掩,最後不僅得罪了很多人,還讓自己吃了啞巴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