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強出身與劉焉有殺父之仇,諸葛亮臨終前與之商議軍國大事的李福

2020-12-19 畫筆中的歷史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些歷史人物的光輝太過鮮明,往往容易忽略了其他的人物。而這些在後世偏冷門的人物,可能也是當時各自政權的重要人物,與當時的各種重要事件息息相關。從這些"冷門人物"上也能看到當時歷史的變遷以及所帶來的影響。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個相對冷門的人物——李福。李福是益州豪強出身,其父卻死於劉焉的屠刀之下;後來加入劉備集團,在諸葛亮臨終之前商議軍國大事,得到一個模糊的路線。

益州豪強與劉焉的矛盾

提到三國時期蜀漢內部的政治派系的問題,一定少不了益州派和東州派。二者之間曾經有過非常尖銳的矛盾,而促成這個矛盾的就是益州割據政權的始作俑者——劉焉。在東漢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劉焉認為東漢對地方的統治已經難以維持下去,於是向東漢朝廷提出"廢史立牧"的建議,以兼有行政權和監察權的州牧取代只有監察權的州刺史。劉焉自己則被任命為益州牧,取代當時的益州刺史郤儉。

東漢時期的地方長官迴避制度中有一條:地方長官不得由本地人出任,地方長官佐吏多為本地人。劉焉是荊州江夏人,他到益州可謂無根無蒂。有一些跟隨劉焉進入益州的人物,比如吳懿、吳班等人,現有的力量也極其有限。劉焉上任的時候正趕上益州鬧黃巾軍,劉焉就不敢進益州,州吏賈龍消滅益州黃巾後才接劉焉上任。從這個情況就可以看出,劉焉在初期並不能控制益州,而最大的阻礙就是益州本土的豪強大戶的勢力。

而東漢末年的亂局,導致關中三輔地區和荊州地區的一些流民不斷地湧入益州。畢竟益州封閉的環境較外界來說還是比較安穩的。而這些人被劉焉招攬起來,成為完全屬於劉焉的一支力量。因為他們和劉焉一樣,在益州都沒有根基。只有依附在劉焉身上才能與益州本土大戶競爭。同時這些人力量薄弱,又來自不同的地區,彼此之間聯繫有限,不會對劉焉本人構成威脅。這批人就是所謂的"東州士",現在也被稱為東州派。

在三國時期,以外來勢力壓制本土勢力是很常見的事情。江東集團前期的主要力量就是江北淮泗集團的人物,這批人物逐漸凋零之後才漸漸以江東士人為主;蜀漢時期各個派系的政治地位也是荊州派系高於東州派系,益州派系則是弟弟中的弟弟。但是他們的做法都不像劉焉那樣激烈。劉焉希望用嚴酷的手段震懾益州勢力,他藉助"東州士"的力量藉故殺死王鹹、李權等十幾個益州豪強。這個李權就是李福的父親,在當時為臨邛長。

官至尚書僕射的李福,益州派系的重要人物

李權死於劉焉的屠刀之下,沒能夠在漢末三國的亂世中產生影響力,他的兒子李福卻是蜀漢的比較重要的人物,當然也是得分和誰比較。至少在弟弟地位的益州派系中,算是一個重要人物,做過江州都督和尚書僕射。江州都督是蜀漢四大鎮戍之一,雖然不在前線,但也有居中調度和鎮撫內部的責任;尚書僕射是最重要的權力機構尚書臺的二把手。當然在蜀漢長期用權臣錄尚書事、平尚書事的情況來看,尚書僕射的檔次還要往下降低一些。

蜀漢不置記注官,導致史料極度匱乏,很多重要人物都因為沒有足夠的史料而無法立傳,比如說吳懿。李福並不算特別重要的人物,也沒有個人傳記,他的事跡多見於蜀漢大臣楊戲所作的《季漢輔臣贊》以及陳壽為其補充的內容當中。

李福自孫德,益州梓潼郡涪縣人。梓潼郡是劉備在消滅劉璋之後分出來的,究其根本的話應該是廣漢郡人。劉備消滅劉璋,李福陸續作為劉備的書佐、西充國長、成都令。成都是劉備集團的政治軍事中心,從李福在劉備時期的仕宦經歷來看,他應該是比較受劉備的重視的。

在劉禪時期,李福從成都令出為巴西太守,官職雖然提升,從縣令提到郡守,但是離開了政治中心;然後李福從巴西太守調為江州都督,掌握江州一帶兵權;接著李福入朝作為尚書僕射,上文也提到過是尚書臺的二把手,尚書令空缺時就是尚書臺長官;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執政,李福以前監軍的身份作為蔣琬的司馬,最後卒於任上。

整體上來看,李福算是蜀漢政權的重要人物,但又沒有到最頂尖的一批。比如江州都督雖然是蜀漢四大鎮戍,但本來就在庲降都督、永安都督、漢中都督之間,重要性遠低於其他三個鎮戍;再比如諸葛亮作為丞相總攬蜀漢大權,尚書臺中又有李嚴、陳震等尚書令,李福身為尚書僕射也不會有太高權重。但是在受壓制的益州派系中,很少人能夠進入尚書臺成為主要官職,李福在益州派系中也算是比較有牌面的了。

李福與諸葛亮臨終的對話

關於李福的事跡,最為著名的大概是李福與諸葛亮的一次對話,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這個橋段。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諸葛亮對曹魏發動第五次北伐,但是在與司馬懿互相對峙的過程中油盡燈枯。這個時期蜀漢尚書令似乎處於空缺階段,那麼李福就是尚書臺長官,被劉禪派到前線探望、侍奉諸葛亮,並且詢問軍國大事。

李福到諸葛亮處待了一段時間,分別後幾天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諸葛亮堅持不下去,該由誰來繼任?於是李福馬上動身返回。諸葛亮明白李福的來意,向李福推舉自己的長史蔣琬;李福詢問蔣琬之後該由誰來執政,諸葛亮又推舉自己的司馬費禕;李福再想詢問費禕之後的人選,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

而蜀漢政權後續的情況也正是按照諸葛亮的遺命。諸葛亮去世後,蔣琬成為大司馬錄尚書事,雖無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實。蔣琬執政期間安撫了諸葛亮去世帶來的震動不安,提升了姜維在軍事上的地位,制定了從上庸東徵襄陽的計劃,但是因為太過激進被廢止;蔣琬去世後,費禕成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權重與蔣琬相似。費禕執政時期休養生息,恢復蜀漢國力,同時也允許姜維以小股部隊進行北伐。

等到費禕去世之後,蜀漢就有些亂套了。姜維雖然有錄尚書事的資格,但是政權都在陳祗、董厥、諸葛瞻、樊建等人手中。在姜維"執政"時期蜀漢也被曹魏消滅。李福與諸葛亮的對話出自《益部耆舊雜記》本意是記錄李福的事跡。不過從這番對話上更明顯地看出諸葛亮的遠視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焦點

  • 為何諸葛亮臨終前,會大喊「龐德公救我」?龐德公究竟是誰?
    作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在謀略與智慧上,幾乎沒有人能夠勝過諸葛亮,或許也只有司馬懿可以與之相較了。諸葛亮受劉備之請出山後,一路幫助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建立強大的蜀漢帝國。從劉備再到他的兒子劉禪,諸葛亮始終竭盡全力,一直到自己離世。歷史上,諸葛亮臨終前,為何會大喊「龐德公救我」?
  •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二人取仇人首級當夜壺
    玄武門之變後,李元吉身死,李世民將弟媳收為己有。正史上沒有記載楊氏的容貌如何,但野史上說楊氏非常美麗,想來不會錯,不然也不會被李世民收入後宮,並且十分得寵。李世民寵楊氏到什麼程度呢?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竟然想將她立為皇后,要不是魏徵攔著,這事就辦成了。說不定還會立她的兒子李明為太子,那麼中國歷史就不會出現則天女皇了。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諸葛遺計,忠心耿耿,為國乃鞠躬盡瘁,若死後再來。用三顧茅蘆來報答先主。而且司馬遺策,只有一人之私,可見諸葛和司馬忠奸的分別。司馬死前無遺言,只是在遺策上意見不同,技藝造詣不高。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世高人,他們死前都對自己的陵寢作了精心安排,以防死後有人來打擾他們的美夢。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前,他就安排了自己的葬身之地,這件事誰也不知道。在定軍山有諸葛亮的衣冠冢,成都武侯祠也是諸葛亮的衣冠冢,惟一知道他葬身之地的三個抬棺人也是內鬥而死,所以再沒有人知道諸葛亮埋在哪裡。
  • 劉備臨終前,真的把蜀漢全部的兵權交給李嚴,而沒給諸葛亮嗎?
    首先是軍事上,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來,季漢前將軍關羽並長子關平、都督趙累在內的荊州軍團約五六萬人全軍覆沒,荊州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建平郡、宜都郡全部丟失,被東吳佔領。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六月,上庸、房陵、西城等東三郡徹底丟失,約萬餘人並數萬人口全部丟失,被併入曹魏。
  • 名過其實的諸葛亮之子,在蜀漢後期起了什麼作用
    諸葛瞻,字思遠,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建興五年,時年46歲的諸葛亮喜得一子——諸葛瞻。因此對諸葛瞻給予了很大的希望,少時的諸葛瞻聰慧可愛,但諸葛亮漸漸發現兒子過早成熟。建興二十五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曾給兄長諸葛瑾的書信中寫道「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可見在諸葛瞻八歲時,諸葛亮對兒子的擔憂之情已經顯露。
  • 諸葛亮率軍出徵南中,平定蜀漢後方政權
    導讀:諸葛亮率軍出徵南中,平定蜀漢後方政權南中,是蜀國南部地區的益州郡、永昌郡、柯郡、越郡四郡的總稱。那裡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對蜀國的離心力很大。劉備統治晚期吳、蜀聯盟破裂。孫權派人到南中策動暴亂。漢嘉太守黃元叛變,後被撲滅。
  • 漢朝最仁義的皇帝:為殺父仇人修廟,為殺妻仇人修陵
    在中國古人看來,有三種仇恨無法和解,分別是: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弒子之痛。然而在漢朝,有位皇帝卻為殺父仇人修了座廟,為殺妻仇人修了座陵。他為何要這樣做呢?聽小編給大家慢慢道來。原本他身份尊貴,一出生就該享受榮華富貴,但因為受「巫蠱之禍」的影響,尚在襁褓中的他也被下了大獄。多虧監獄長丙吉心地善良,暗中保護了劉病已,否則他將會慘死於牢獄之中。為殺父仇人修廟漢武帝晚年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大赦天下,劉病已這才得以出獄。但當時的劉病已還是個孩子,所以被送到了他祖母史良娣家。
  • 諸葛亮臨終留下12字預言有何含義?後字字應驗,是否是巧合?
    諸葛亮之才,估計沒幾個人不知道。可以說只要一提到古代智囊、軍師、奇人等詞彙,必定會有諸葛亮的提名。 但實際上,諸葛亮的種種玄通,不過是後人,或者說是《三國演義》將他給「神」化了。既然諸葛亮的地位被抬到如此之高,那麼關於他的各種傳聞自然不會少,比如說關於他去世後還留下了12字 預言。
  • 馬超臨終前為何要把馬岱託付給劉備?5點原因,看透馬超心思!
    ▌臨終前,馬超向劉備提出唯一請求:託付劉備照顧從弟馬岱 自古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公元222年,年僅47歲的馬超患上了重病,臨終前,馬超上書劉備: 「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
  • 諸葛亮的《誡子書》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
    《誡子書》第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重點強調的就是「修身學習」。據正史記載,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46歲時終於有了獨子諸葛瞻。中年得子,舐犢情深。但時光易逝,歲月無情。
  • 她是軍統一枝花,活到80多歲,臨終前披露一個秘密,沒人敢相信
    她是軍統一枝花,活到80多歲,臨終前披露一個秘密,沒人敢相信「若雨農不死,不至失大陸」,這是蔣介石的原話,那麼,話中的雨農是何許人也?陳華,號稱是軍統一枝花,不僅是此人長得漂亮,美若天仙,更是因為她有腦子 ,會辦事兒,幫戴笠辦過不少大事,比如招才納賢,比如重要情報獲取,都有陳華的一份功勳。
  • 觀察專欄|陳忠海:從諸葛亮身上學習「三忠」
    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素來有家國情懷,其中有《禮記》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有《孟子》所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社會責任,也有《嶽陽樓記》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但所有這些都離不開一個基礎,那就是對「大一統」國家的忠誠和堅守,尤其在亂世裡,即使面臨分裂已不可避免的現實,也不放棄對實現國家統一的努力,這是對國家最大的忠誠。
  • 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 劉備臨終託孤,為何突然重用和提拔李嚴?原因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劉備託孤給他順理成章,只是李嚴的任命有點突兀,因為之前李嚴一直在地方任職,從未在中樞出任過要職,在託孤之前李嚴是輔漢將軍兼犍為太守,從太守到尚書令和掌控兵權的中都護,李嚴這個步子邁得有點大,那麼劉備臨終託孤,為何突然重用和提拔李嚴?原因沒你想的那麼簡單,我們就此分析一下。
  • 竹中重治:被譽為日本戰國諸葛亮,會空城計和火燒新野的天才軍師
    在一項日本最受歡迎的歷史人物排行中,曹操和諸葛亮都榜上有,位在前十之列。並且日本人還有個小愛好,那就是用日本戰國人物來類比三國的英雄,比如織田信長和曹操,本多忠勝和張飛。當然,還有被譽為「今孔明」的日本戰國第一天才軍師竹中重治。
  • 白帝城託孤是劉備生前最後一個權謀之術、諸葛亮不得不「中計」!
    沒過多久,章武三年,劉備因病重無法醫治,去世前在白帝城想要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此次劉備對諸葛亮的臨終託付,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 印度竟和有殺父之仇的國家結盟反華
    要知道印度可是和日本有著「殺父之仇」的,二戰時期,日本曾經殺了很多的印度老百姓,更殘忍的是將印度戰俘和老百姓一字排開,練習射擊。印度竟然連這樣的仇恨都能放下,看來真是害怕中國了!  印日兩國進行太空開發合作是能夠讓兩國的軍事科技得到相互借鑑和提升。因為這畢竟是一種科技含量特別高的領域,不是說掌握就能掌握得到的,只有雙方進行互補不足才能有所進步。
  • 諸葛亮臨終前,算到蜀漢不保,設一計策,讓司馬家三代人感到頭疼
    諸葛亮臨終前,算到蜀漢不保,設一計策,讓司馬家三代人感到頭疼今天小編和大家說一說,三國時代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是一個神奇的時代,在那個亂世年代裡,很多英雄豪傑湧現出來,也出現了很多智謀超群的能人奇士,各方諸侯都紛紛崛起。
  • 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之親密,用劉備自己的話形容說乃是「猶魚之有水也」。不過劉備、諸葛亮君臣之間還有著鮮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先主之疑,蓋終身而不釋」以及諸葛亮由此而做出的一系列不同尋常的反應。為表器重之心,劉備與諸葛亮形影不離,「情好日密」,卻因此招致其麾下一些老人的不滿,「關羽、張飛不悅」,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雖不再多說什麼,但仗恃「同起之私思」,對諸葛亮的嫉妒與不滿並未消除。史載,曹操南伐,劉備兵敗長坂後,「諸葛東使,魯肅西聯,遂定兩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大事之一,是在建興七年(229年)的春天,也就是初出祁山一年之後,諸葛亮調派將領陳式進攻曹魏的武都、陰平二郡(治所分別在今甘肅省成縣東北、文縣),要把這兩個郡從對方的手中搶佔過來。諸葛亮為何要搶佔這兩個郡呢?首先,這是為了保證蜀軍大本營的絕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