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真的把蜀漢全部的兵權交給李嚴,而沒給諸葛亮嗎?

2020-12-25 鮮花暢談歷史

(一)連遭霹靂 國處危局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二十四日,時年六十三歲的漢帝劉備駕崩於永安宮,諡號昭烈帝,葬於惠陵。

五月,皇太子劉禪繼承皇帝位,改元建興,蜀漢就此開啟了長達四十年的劉後主時代,在劉備駕崩之前,對於當時已經處於危局之中的蜀漢朝堂,進行了一次精密的安排。

那麼,為什麼說,當時的蜀漢朝堂已然處於危局之中了呢?因為,從各方面來看,無不如此!

首先是軍事上,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來,季漢前將軍關羽並長子關平、都督趙累在內的荊州軍團約五六萬人全軍覆沒,荊州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建平郡、宜都郡全部丟失,被東吳佔領。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六月,上庸、房陵、西城等東三郡徹底丟失,約萬餘人並數萬人口全部丟失,被併入曹魏。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至章武二年八月的夷陵之戰,劉備損兵折將,四萬左右的將士們戰歿沙場,使得劉備的勢力至此徹底的被壓縮在東部白帝(永安)一線!

伴隨著軍事上三年來的慘敗,十餘萬將士的損失,是數十萬人口的丟失,積攢多年的糧餉、器械等毀於一旦的損失,哪怕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在三年多的時間裡,也是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損失。

另外,從建安二十四年開始,劉備集團的人才出現了集中凋零的現象,關羽、法正、黃忠、馬超、鄧方、馬良、黃權等人才相繼凋零、被迫投降,使得蜀漢集團一瞬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

而劉備還在世的時候,漢嘉郡太守黃元便是舉兵反叛,南中地區的豪族也是蠢蠢欲動,所以蜀漢的當時,的確是一個爛攤子,故而,對於這樣的局面,劉備將自己的後事,安排給了兩個人,一個是丞相諸葛亮,另一個是東州派的代表尚書令李嚴。

(二)權力對比 一目了然

劉備對諸葛亮說道:

「君才十倍於曹丕,若劉禪可以輔佐,你便輔佐他,若是不可輔佐,你可取而代之!」

這樣的一份託孤,使得諸葛亮聲淚俱下,敢不效犬馬之勞?另外,劉備叫來了劉禪、劉永、劉理,讓三人父事諸葛亮,所以,諸葛亮第一託孤大臣的地位,就此牢牢確立!

故而,在劉備駕崩後,諸葛亮以丞相身份,又領有司隸校尉、益州牧,不久開府治事,即以丞相的身份掌管朝政大小事宜,又以司隸校尉的身份掌管成都地區,實際凌駕於蜀郡太守之上,又以益州牧的身份掌管著蜀漢全部行政區劃的大小事宜。

更是獲得了開府治事,組建自己辦事機構的權力,因此,是為「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而相比之下,李嚴作為東州派的代表,雖然是託孤人選之一,可是,其權勢與影響範圍,是遠遠不可與諸葛亮同日而語的,劉備駕崩後,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這是個很有趣的安排,李嚴既然以中都護掌管內外諸軍事,便是應該回歸朝廷,可是他卻留在了永安,美其名曰防備東吳,實際上卻是被排除在了朝廷核心權力外,雖有掌管內外諸軍事的頭銜,可是卻並沒有實際掌握蜀漢軍權。

公元223也就是劉禪建興元年,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對於實權,尤其是兵權,更是未有染指,因為任誰都知道,當時蜀漢的全國軍權,分為以下幾部分。

是為成都禁軍、宿衛諸營,南中鎮守庲降都督所部,漢中都督所部,永安都督所部,江州都督所部,而這些軍隊中,最具有實力的是為漢中都督區與成都宿衛諸營,其中漢中都督區是為魏延掌管,成都宿衛諸營則是趙雲總掌、董允典領。

南中庲降都督區是由李恢接任,不管是魏延、趙雲還是李恢,都是諸葛亮的人,雖然江州都督是李嚴好友費觀,可是卻是剛剛接替趙雲不久後,便是病逝,因此,蜀漢全軍的軍權,百分之八十掌握在了諸葛亮的手裡。

這百分之八十是什麼概念,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南徵南中,率軍三萬,建興五年入駐漢中,蜀漢全軍約十萬人,掌控在諸葛亮的手裡。

這就證明,劉備駕崩的時候,掌握軍政大權的,根本不是李嚴,而是諸葛亮,劉備也根本就沒有將全國軍權交給李嚴,而是諸葛亮。

那麼,李嚴手下有沒有軍隊呢?當然有,而且人數大概在兩萬人上下,因為建興九年諸葛亮北伐時,曾要求李嚴率軍兩萬進駐漢中,這就證明,李嚴手裡,至少掌握有兩萬人。

可是,隨即不久,諸葛亮以徵西將軍陳到前往永安督軍,將李嚴調往江州,這就證明,李嚴雖有部分軍權,可是與諸葛亮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所以,劉備臨終前,根本就沒有將軍權交給李嚴,而是一直交給了諸葛亮掌管。

相關焦點

  •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重之際,李嚴與諸葛亮奉遺詔共同輔佐少主劉禪。此前,慘遭「夷陵戰敗」的劉備,在退至白帝城後,便將李嚴召進了永安宮,將其任命為尚書令,如今託孤之際,又加封其為中都護,令其統管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那麼,劉備為何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備受信任的諸葛亮呢?
  • 劉備臨終託孤,為何突然重用和提拔李嚴?原因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8月劉備兵敗夷陵退守白帝城,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成都,223年6月劉備病逝之前對後事作了一番安排,以諸葛亮和李嚴為託孤大臣,《三國志》記載:"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還留了後手,不僅召見諸葛亮,還召見另外一人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演義中很感人的故事。劉備被陸遜大敗於夷陵之戰,病臥白帝城,臨終前託孤給諸葛亮,說:我兒子要是能行,你就輔佐他;要是太不像話,你就取代他。諸葛亮聽後是感涕零流,表示誓死輔佐少主。在如此感人的場景下,看似劉備託孤諸葛亮是一片真誠,其實為了防止諸葛亮取而代之(劉禪),他在背後早已留有後招,讓諸葛亮防不勝防。其實劉備託孤時除了諸葛亮外,還有一個託孤大臣,他就是李嚴。劉備只是把政務交給諸葛亮,讓他輔佐劉禪;卻把軍隊交給李嚴,讓他擔任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
  • 劉備託孤兩人,為何世人只知諸葛亮而不知李嚴?孔明對李嚴做啥了
    而劉備得以建立蜀漢,並能與吳、魏鼎足於三國,臥龍鳳雛是居功至偉的。雖然鳳雛早早地便在落鳳坡隕落,但諸葛亮還是一個人扛起了整個蜀漢。 當然,僅靠諸葛亮一人是不行的,他也需要幫手。李嚴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而從劉備的角度來看,他也並不希望諸葛亮獨掌大權。所以,劉備在臨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二人。
  • 《出師表》背後隱藏著蜀漢內部怎麼的權力鬥爭?
    那麼諸葛亮對權力制衡這種安排滿意嗎?答案是並不十分滿意,他一心想完全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於是,在平定南中之後,諸葛亮要求帶兵北伐。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劉備臨終時的遺命是李嚴掌握軍權,要北伐也是李嚴帶兵去打啊,你諸葛亮要求去北伐,這不是違背劉備的託孤遺命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寫了《出師表》。
  • 白帝城託孤,劉備給李嚴一句忠告,但李嚴不聽,最後被諸葛亮整慘
    蜀漢重臣李嚴此人就是蜀漢官員李嚴,字正方,荊州南陽郡人。早年以辦事幹練著稱,曾在各處勢力中任職都很受器重。李嚴居功自傲公元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發兵伐魏,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但李嚴不僅推脫不來,還要求劃分為五個郡為巴州,自己任巴州刺史,諸葛亮一聽,這不是擺明要瓜分蜀漢地盤啊,於是沒有答應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李嚴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如果單從這個任命來看,李嚴雖然是副手,不過管理著內外軍事。理論上諸葛亮只能管政務,李嚴的權力也是非常大。不過我們仔細分析劉備這個任命,就可以發現其實李嚴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劉備的遺命中,李嚴雖然是「統內外軍事」,但是卻被留在了永安。永安是蜀漢東面的門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 蜀漢五位永安都督:除了李嚴,另外四人分別是誰?
    就蜀漢來說,就設立了漢中都督、永安都督、庲降都督、江州都督,以此鎮守蜀漢的邊疆地區。其中,就永安都督的設立,和劉備存在密切的關係。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遭到重創,敗退到永安白帝城,而東吳大軍則繼續虎視眈眈。於是,劉備修建永安宮,常駐於此,直到過世。李嚴與諸葛亮受劉備託孤重任,鑑於永安重要的戰略地位,設立都督,李嚴擔任第一任永安都督。在蜀漢歷史上,一共有五位永安都督。
  • 白帝城託孤,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
    白帝城託孤可以看出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相信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朋友對白帝城託孤這個影視橋段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詞被後人大家讚賞,而劉備與諸葛亮二人的關係更是被後世之人皆奉為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別被《三國演義》騙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李嚴不比諸葛亮差
    劉備在伐吳之後,一病不起,最後溘然長逝。在劉備死之前,他託孤給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李嚴。很多人看小說的時候不明白,劉備如此多的舊部,為什麼要託孤給在小說裡一直是邊緣角色的李嚴呢?首先,李嚴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 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
    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221年稱帝之後封諸葛亮為丞相、假節,同時假節的還有張飛和馬超,此後一直到234年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始終只是假節而無假節鉞。 爵位是這樣,對於掌控兵權的假節和假節鉞更是如此,劉備生前除了關羽假節鉞之外,也就馬超、張飛、諸葛亮有假節,黃忠、趙雲等人同樣也無假節。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雖然趙雲不能再重用,但有一點堪比諸葛亮,就是他也做到了極致,比如兩救幼主,比如慷慨勸諫勸諫劉備徵伐東吳,比如在《三國演義》中,天神一般地在長坂坡上七進七出……歷史給了趙雲一次機會,卻在《三國演義》的傳奇世界裡,幾乎得到了一切的榮耀與榮耀!再者,趙雲其實在劉備的心目中,一直都佔有重要地位,即使是臨終前,也只有他這句遺言。
  • 豪強出身與劉焉有殺父之仇,諸葛亮臨終前與之商議軍國大事的李福
    李福是益州豪強出身,其父卻死於劉焉的屠刀之下;後來加入劉備集團,在諸葛亮臨終之前商議軍國大事,得到一個模糊的路線。益州豪強與劉焉的矛盾提到三國時期蜀漢內部的政治派系的問題,一定少不了益州派和東州派。二者之間曾經有過非常尖銳的矛盾,而促成這個矛盾的就是益州割據政權的始作俑者——劉焉。
  • 馬超臨終前為何要把馬岱託付給劉備?5點原因,看透馬超心思!
    緣何以至於馬超在臨終前都放不,並特意將他託付給劉備呢?馬超又為何要這麼做? ▌馬超在臨終前,為何會將從弟馬岱「特意」託付給劉備? 既然馬岱已在蜀漢陣營與馬超一起為劉備效力多年,說來也算是人熟地熟,為何馬超臨終前對他依然不能放下,還要特意向劉備專門託付呢?其實,這裡面大有文章。 1、從個人感情來講:馬超十分珍惜馬岱這個唯一可以相依為命的從弟。
  • 劉備: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果諸葛亮答「臣遵旨」,會怎樣?
    三國演義裡,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當然,諸葛亮果斷地、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如果諸葛亮當時說「臣遵旨」,結果會怎麼樣呢?劉備劉備真的想讓位於諸葛亮嗎?蜀漢政權是劉備畢生心血,出身低微(織席販履),劉備二十多歲起兵涿郡,屢敗屢戰,丟徐州,棄新野,敗當陽,失荊州,能有益州一隅之地已然不易,怎可能拱手讓人?
  • 諸葛亮一生徵戰,為什麼打不贏司馬懿?劉備負有重大責任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葛亮被劉備請下山成了他的軍師,諸葛亮一生勤勉,為匡扶大漢而努力工作,但是終其一生,都沒有北伐成功,每次都敗在司馬懿手中,白白消耗蜀漢的軍力,六出祁山都沒能打贏司馬懿,這失敗的鍋其實諸葛亮和劉備要各背一半。
  • 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為何這麼做
    公元223年,在經歷失去荊州、關羽張飛被殺和夷陵大敗近五萬蜀軍精銳全軍覆沒的多重打擊之下,已經63歲的劉備再也撐不下去了,在他臨死前,劉備決定託孤於諸葛亮、李嚴兩人,於是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招來,賦予諸葛亮託孤首席重臣的身份,同時劉備對諸葛亮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赤壁鏖兵時,諸葛亮協助周瑜大破曹軍,關羽不能建功,因此對諸葛亮的嫉恨更加一層,且由此遷怒於魯肅、周瑜,遷怒於東吳。鎮守荊州時,關羽拒絕了和孫權結親,還出言不遜,辱罵東吳來使,由此得罪孫權,導致兩國交惡,最後發展到荊州之失。劉備不引以為戒,仍以傾國之力討伐東吳,最後慘敗夷陵猇亭,立國不久的蜀漢損失巨大。之前,劉備執意伐吳,企圖奪回荊州,為關羽復仇,身為蜀漢重臣的諸葛亮僅稍作諫阻後便沉默不語了。
  • 為何諸葛亮臨終前,會大喊「龐德公救我」?龐德公究竟是誰?
    作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在謀略與智慧上,幾乎沒有人能夠勝過諸葛亮,或許也只有司馬懿可以與之相較了。諸葛亮受劉備之請出山後,一路幫助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建立強大的蜀漢帝國。從劉備再到他的兒子劉禪,諸葛亮始終竭盡全力,一直到自己離世。歷史上,諸葛亮臨終前,為何會大喊「龐德公救我」?
  • 若輔佐劉備的是龐統,蜀漢鬥得過曹魏嗎
    三國中,「鳳雛臥龍得一人便可安天下」,然而鳳雛龐統身死落鳳坡,臥龍諸葛孔明病逝五丈原,蜀漢二世而亡。究其原因,無非是蜀漢後期策略不得當和人才的流失。如果支撐蜀漢的領導者不是諸葛亮,而是龐統,蜀漢後期能夠崛起嗎?小喵將從優勢劣勢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