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遭霹靂 國處危局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二十四日,時年六十三歲的漢帝劉備駕崩於永安宮,諡號昭烈帝,葬於惠陵。
五月,皇太子劉禪繼承皇帝位,改元建興,蜀漢就此開啟了長達四十年的劉後主時代,在劉備駕崩之前,對於當時已經處於危局之中的蜀漢朝堂,進行了一次精密的安排。
那麼,為什麼說,當時的蜀漢朝堂已然處於危局之中了呢?因為,從各方面來看,無不如此!
首先是軍事上,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來,季漢前將軍關羽並長子關平、都督趙累在內的荊州軍團約五六萬人全軍覆沒,荊州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建平郡、宜都郡全部丟失,被東吳佔領。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六月,上庸、房陵、西城等東三郡徹底丟失,約萬餘人並數萬人口全部丟失,被併入曹魏。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至章武二年八月的夷陵之戰,劉備損兵折將,四萬左右的將士們戰歿沙場,使得劉備的勢力至此徹底的被壓縮在東部白帝(永安)一線!
伴隨著軍事上三年來的慘敗,十餘萬將士的損失,是數十萬人口的丟失,積攢多年的糧餉、器械等毀於一旦的損失,哪怕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在三年多的時間裡,也是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損失。
另外,從建安二十四年開始,劉備集團的人才出現了集中凋零的現象,關羽、法正、黃忠、馬超、鄧方、馬良、黃權等人才相繼凋零、被迫投降,使得蜀漢集團一瞬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
而劉備還在世的時候,漢嘉郡太守黃元便是舉兵反叛,南中地區的豪族也是蠢蠢欲動,所以蜀漢的當時,的確是一個爛攤子,故而,對於這樣的局面,劉備將自己的後事,安排給了兩個人,一個是丞相諸葛亮,另一個是東州派的代表尚書令李嚴。
(二)權力對比 一目了然
劉備對諸葛亮說道:
「君才十倍於曹丕,若劉禪可以輔佐,你便輔佐他,若是不可輔佐,你可取而代之!」
這樣的一份託孤,使得諸葛亮聲淚俱下,敢不效犬馬之勞?另外,劉備叫來了劉禪、劉永、劉理,讓三人父事諸葛亮,所以,諸葛亮第一託孤大臣的地位,就此牢牢確立!
故而,在劉備駕崩後,諸葛亮以丞相身份,又領有司隸校尉、益州牧,不久開府治事,即以丞相的身份掌管朝政大小事宜,又以司隸校尉的身份掌管成都地區,實際凌駕於蜀郡太守之上,又以益州牧的身份掌管著蜀漢全部行政區劃的大小事宜。
更是獲得了開府治事,組建自己辦事機構的權力,因此,是為「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而相比之下,李嚴作為東州派的代表,雖然是託孤人選之一,可是,其權勢與影響範圍,是遠遠不可與諸葛亮同日而語的,劉備駕崩後,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這是個很有趣的安排,李嚴既然以中都護掌管內外諸軍事,便是應該回歸朝廷,可是他卻留在了永安,美其名曰防備東吳,實際上卻是被排除在了朝廷核心權力外,雖有掌管內外諸軍事的頭銜,可是卻並沒有實際掌握蜀漢軍權。
公元223也就是劉禪建興元年,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對於實權,尤其是兵權,更是未有染指,因為任誰都知道,當時蜀漢的全國軍權,分為以下幾部分。
是為成都禁軍、宿衛諸營,南中鎮守庲降都督所部,漢中都督所部,永安都督所部,江州都督所部,而這些軍隊中,最具有實力的是為漢中都督區與成都宿衛諸營,其中漢中都督區是為魏延掌管,成都宿衛諸營則是趙雲總掌、董允典領。
南中庲降都督區是由李恢接任,不管是魏延、趙雲還是李恢,都是諸葛亮的人,雖然江州都督是李嚴好友費觀,可是卻是剛剛接替趙雲不久後,便是病逝,因此,蜀漢全軍的軍權,百分之八十掌握在了諸葛亮的手裡。
這百分之八十是什麼概念,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南徵南中,率軍三萬,建興五年入駐漢中,蜀漢全軍約十萬人,掌控在諸葛亮的手裡。
這就證明,劉備駕崩的時候,掌握軍政大權的,根本不是李嚴,而是諸葛亮,劉備也根本就沒有將全國軍權交給李嚴,而是諸葛亮。
那麼,李嚴手下有沒有軍隊呢?當然有,而且人數大概在兩萬人上下,因為建興九年諸葛亮北伐時,曾要求李嚴率軍兩萬進駐漢中,這就證明,李嚴手裡,至少掌握有兩萬人。
可是,隨即不久,諸葛亮以徵西將軍陳到前往永安督軍,將李嚴調往江州,這就證明,李嚴雖有部分軍權,可是與諸葛亮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所以,劉備臨終前,根本就沒有將軍權交給李嚴,而是一直交給了諸葛亮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