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才子俊彥,名儒巨公,彬彬輩出,可謂群星燦爛。有的深耕一個領域,獨領風騷,成為行業翹楚;有的才華橫溢,多領域耕耘,博採眾收,成為宗師大咖。尤其是後者,技藝等身,聲明卓著,令人高山仰止。如米芾,書法、繪畫、收藏,皆卓爾不群,號稱「書畫藏三絕」;如齊白石,詩、書、畫、印,樣樣精通,傲視同才,號稱「詩書畫印四絕」;如文徵明,詩、文、書、畫,赫然大成,是為四絕,而且文徵明人品上佳,為時人所折服,因此又被譽為「詩文書畫品五絕」。
東晉時期,無錫人(今江蘇焦溪人)顧愷之,才情佳,擅長詩賦和書法,尤善繪畫,但為人專情感恩,居然浪得「痴」名,時人以其文才、畫藝、痴名譽之「三絕」——文絕、畫絕和痴絕。
顧愷之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父顧悅之歷任揚州別駕和尚書右丞,家風良好,家境優渥,從小聰慧過人,才氣外露,及長更是博覽群書、博採眾長,碩學通才,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並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曾著有《啟蒙記》3卷,另有文集20卷,但遺憾的是,均已散佚。不過有則故事,可以管窺其出眾文才。有一次顧愷之去會稽(今浙江紹興)遊玩,有人想考他,請他形容一下會稽的山水狀貌,顧愷之脫口而出: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可見捷才無礙。
在繪畫方面,顧愷之擅長肖像、人物、山水、道釋、禽獸等題材,其作畫意在傳神,並提出傳神論、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等觀點,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以及《畫雲臺山記》等3部畫論著作行世。顧愷之的繪畫及理論,為中國傳統繪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藝術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被譽為中國水墨畫的鼻祖。在顧愷之的諸多繪畫作品中,《洛神賦圖》、《女史箴圖》(隋代摹本,現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列女仁智圖》、《斫琴圖》藝術價值高,且以《洛神賦圖》為最。遺憾的是,這些作品均無真跡行世,留存的皆為唐宋摹本。從這點也可看出,畫絕絕不是浪得虛名。
顧愷之智商高,情商也高,懂得做人、懂得感恩,是為痴。這痴又有3種類型,痴迷,痴黠,痴智。限於篇幅,這裡只說痴智。《世說新語》有個關於顧愷之吃甘蔗的故事:別人吃甘蔗,幾乎都從最甜的地方(根部)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顧愷之吃甘蔗從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漸入佳境。其實,這個故事蘊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顧愷之吃甘蔗節節甜的過程,不能不說他具有人生大智慧。因此,稱其「痴絕」就不為過了。
希望這篇小文能給我們以啟迪,歡迎評論或給建議。祝條友新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