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文化:淺談中國古典水墨山水畫的哲學命題

2020-12-17 騰訊網

技進於道是中國古典山水一以貫之的核心訴求, 追求內在的超越是傳統山水畫家融合了儒道釋諸家思想後體證的心得。 因此,在表現形式上,繪畫形式的分析和綜合,繪畫創作的得魚忘筌,最終成為畫家理想的桃花源。 從超越時空、繪畫本體以及畫家有限的生命角度,在水墨創作的工夫修煉中,上升到一種天地境界和人生境界圓融的審美觀照, 這正是水墨的體悟之道。中國古典山水畫自唐以降,分青綠和水墨兩種。因水墨畫更傾向於色彩的淡雅含蓄,發展至後世,漸成中國山水畫的主流,即以文人畫為主的水墨山水。解讀中國古典山水畫首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即是把握其蘊含的文化和哲學內涵。水墨山水不同於五色暈彰的青綠山水,更加有別於傳統人物畫;它摒棄了傳統視角的讀圖方式,更省略了敘事性法則。

唐五代及至北宋,水墨山水有南北之分,風格則有南北兩種,或雄峻或溫潤。南宋之後,畫風則走向寫意,從而影響後世幾百年的創作風格。其中,關鍵性因素即道家思想的潛移默化已深入繪畫的本質中。從字源學的角度來看,水墨山水畫的提出,開門見山地指明了它與道家思想的密切關聯。水墨山水者,「水」乃老子宣揚「天下至柔」的典型代表,墨者,其色黑也。老子於《道》篇中第一章即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然則,水墨者何也?玄之為黑,始為混沌,又因墨提取於石,故其由至堅至硬之物而來;而水則至清至柔,因次,二者相生相剋,化為陰陽,正可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就水、墨二者的關係而言。置於畫面,則畫因水墨生陰陽,化虛實,清人笪重光有雲「無畫處皆成妙境」,正體現了水墨山水中「道」之真諦。

然而,水墨山水的產生並非直接和單純由道家思想推動的緣故,水墨也並不和「道」發生直接關聯。董其昌曰禪宗自唐始分南北二宗,繪畫亦然。正是持禪學思想的南宗繪畫之祖王維提出了「水墨最為上」的繪畫追求。但不可否認,王維在歷史上對道家思想也浸淫甚深。而於此之前,道家思想早已經為水墨山水畫的產生發展奠定了根基,魏晉玄學尤其推動了這一畫種的肇始。聞一多曾言「中國文藝家精神出自道家」,魯迅亦說過「中國根底全在道教」,同樣,道家思想成為貫穿中國水墨山水畫的一根紅線,欲讀圖畫,必先了解「道」在水墨山水中的體現。茲據其圖式分析,其中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水墨山水的有機主義

溯源水墨山水,其何以產生?依馮友蘭觀點,中國是陸地國家,中國人的尚農思想就決定了中國人性好自然的理想傾向。《道德經》第八十章說:「小國寡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由此可知,後世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地理環境和經濟背景因素。無可置疑,中國的水墨山水在早期的道家思想中即可發現端倪,《老子》二十五章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宇宙、自然的合一,在老莊的思想中表現得十分突出,老子大力倡導「歸於自然」,莊子則奉「與物為春」、「與物有宜」為圭臬。魏晉後期,玄學興盛,名士則越名教而任自然,道家思想進一步發展,山水田園詩於此時蔚為興盛,與此相伴的正是早期山水畫的萌芽,如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山水背景與此,同時,該時期山水畫論亦發達起來,一生耽於佛學和道家思想的宗炳、王微都致力於山水畫論的思想研究,這也是後世水墨畫中的「道」的理論源泉之一。元代以後,水墨山水在抒情寫意的時代追求中走向濫觴,水墨山水的獨立也走向了山水畫史的高峰階段。「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成為水墨山水畫的典型意境,同時,也成就了中國古典水墨山水的鮮明特色,即有機主義的象徵和隱喻。

有機主義此處用於指傳統水墨山水的代名詞,它意味著山水有靈,即萬物有靈論,佛家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水墨山水中,畫中無人而人無處不在,形成了一種「有」與「無」的張力關係。這一點必須結合道家思想理解,及至後代,禪宗思想亦有滲入,從而超越畫面引導觀者去感悟生命的存在。無獨有偶,在西方的古典建築中,建築是有生命的律動,古典建築是對於人體比例的理解,如建築中柱式和模數都曾經參照人體的黃金分割比,而很多建築師、雕刻家、以及畫家亦對此作深入研究。以達文西所作的維特魯維人最為著名。西方早期的哲學家和藝術家人力圖尋找人與自然的契合之處。直到現代以來,美國建築師賴特的流水別墅也宣告了有機主義建築的回歸。事實上,數千年前,中西方都對大自然的有機形態進行著摸索。在中國水墨山水畫中,山水萬物被賦予了生命,如清代畫家石濤所言「山川託予代言也」,山水畫中的山水成為可以孕育、生長、繁榮、衰亡的過程。從普通的主體對客體的反應而言,或許這並非常理,但在藝術和哲理的層面,這正是「道」的意義所在,它不是泛神論的宗教情懷,而是生命價值的觀照。

二、陰陽與氣韻的關係

傳統繪畫發展的後期,水墨山水的主導性地位愈加明顯,這源於中國古代對於宇宙本體論的重視。探索宇宙生成,成為古人一貫的追求,而圖畫山水,從哲學領悟和藝術審美的角度都不約而同地反映了中國人的形而上思辨色彩。水墨山水,主要材質為水和墨。在南朝謝赫最早提出的「六法論」中,氣韻生動作為最高創作和品評準則本來是針對人物畫生發的,發展到後代,該批評範疇也逐漸運用到山水和花鳥畫中,水墨山水畫也開始採納這一標準。然而水墨山水的氣韻判斷卻依據什麼具體標準?大致為筆墨運用、陰陽和虛實的布局。清代畫家王翬寫到「畫有明暗,如鳥雙翼,不可偏廢,明暗兼到,神氣乃生。」該處,明暗即是陰陽。(《清暉畫跋》)同時代畫家則評董源巨然水墨畫道「氣韻自然,虛實相生,此董巨神髓也。知其解者,旦暮遇之。」《南田畫跋》又如清·董棨所說「畫貴有神韻,有氣魄,然皆從虛靈中得來,若專於實處求力,雖不失規矩而未知入化之妙。」(《養素居畫學鉤深》)上述可見,虛實則顯得至關重要。

從明暗到虛實,依氣韻論陰陽,這既是畫中水墨的表現方式,也是畫家表達「道」的方式,南朝宗炳言「澄懷味道」,並稱「山水以形媚道」,其中的道正包含著陰陽,這是山水畫產生的根源也是宇宙生成和化育的結果,正如宋代山水在理學中所對照的「理」,它所指向的是更高範疇的太極這一概念。《老子》四書二章中寫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淮南子·天文訓》則寫到「道生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和而萬物生。」水墨山水是一個有機的形態,是孕育生機的自然寓所,故而,陰陽主導其內,而水墨正構成了其基本元素,從用筆和用墨中凸顯陰陽的繪畫內核,無論山、石、樹、木、水皆有陰陽之分。

北宋畫家兼山水畫理論家郭熙寫的《山水訓》寫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其中不但寫出四季山水,更暗含陰陽運行的道理。這也是宋代理學之所趨。水墨山水中,墨分五色,墨法多樣,筆法亦不同,稍異而陰陽之勢則變。《老子》五十一章中寫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水墨山水中,筆墨構建陰陽之勢,從而以「圖」展示「物」的形狀,進一步延伸至更高一層的「德」,並依「道」而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全生思想為道家所重視,反映在水墨山水畫上,則結合古代的元氣論,重視陰陽,以氣韻為基,筆墨為工具,氤氳出元氣淋漓的繪畫。

三、水墨語言與表現的形而上性

前文提及,水墨山水的解讀方式須轉移風景敘事或情節闡釋的視角,從產生到成熟,水墨山水的涵義始終難以恆定把握,因其變化性和模糊性,故而觀者更多需要發揮想像力,郭熙所謂山水畫可居可遊概出於此,即觀眾必須體驗原作者所有的心理情感和文化審美意識。那麼,從水墨山水的語言和表現力度解析,就會發現,融合了儒禪之後的道家思想在主導著畫家的創作。在著述《道德經》一書時,老子意旨在於儘量不為「道」的定義做限定性規範,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而,道的不可言說最終仍需用體驗世界的語言去敘述。雖然道隱無名,但語言仍承擔了道的揭示這一使命。由言不盡意到立象以盡言,然後再到象外之象、境生於象外,水墨山水作為藝術形式似乎更深刻地表達出「道」的內涵。當然,水墨山水運用的依然是語言,只不過是水墨語言。

水墨山水面臨的困窘是道家倡導的不落言荃以及禪宗寓言似的沉默。相對於文字的限制而言,水墨自成一套體系,雖然文字與繪畫都秉承了筆墨的特質,但繪畫的多元性顯得比文字寓言更複雜。《老子》十四章中寫到「視之不見,名曰類;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徐,名曰微。」「道」是無聲、無色、無象的,其不可目視、耳聞、手觸,這就說明「道」是超越形象的、抽象的和不可經驗的。因此,水墨繪畫的表現方式正是依照「道之無形」所展開的。「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由此,又決定繪畫的模糊性,這也體現了道之混沌。因此,縱觀水墨山水發展史,自南梁蕭繹《山水松石格》中的「萁股坐氣,率意作畫」到宋米芾的米點山水,再到石濤「一筆畫」指導下的山水清音,水墨山水因其材料的特殊,畫法的自由,從而不拘泥於具體某物,超越繪畫客體的形似。元代倪雲林論畫曰「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倪氏以不知之知作畫,忘卻畫之為物,其心境澄明,臻於坐忘,所以,他對於繪畫之「道」和生命、宇宙之道的理解上升到了較高的層次。

回到水墨山水畫「形」、「象」、「道」數者關係的原點,超越具體形象的古典山水畫似乎依然受水墨語言的限制,即仍反映某種具象,於技法上,則代有所傳,甚至在明清之際,復古主義一度瀰漫朝野。餘下的可佐證道的表現力,似乎在現代抽象藝術中卻有跡可尋。事實上,這正是道的混沌和恍惚,換言之,是道的矛盾。在表荃和遮荃的實驗中,水墨山水的混沌性以禪宗的語言方式表達,初看時,山是山,水是水;再看時山水不再,而最終目中所見依舊山是山,水是水。在水墨山水中,道象徵著無限和絕對,它脫離了具體的生命性,超越時間和空間。水墨語言,在說 不可說 的限定時空中追溯無限和永恆,其表現出來的畫家的體悟之道,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性。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水墨山水自玄學興盛起,對「無」的把握顯然更加進步,而後世的發展仍需祖述老子時期的「道」。在老子那裡,「有「」無」皆統於「道」,「道」具有「有」「無」不分的渾沌境界。「道」等同於「無」,「有」則降低到感性的層次。

這樣,水墨語言的對「道」的追溯,使哲學思維形式超越了感性、具體、有限、相對、偶然等現象界,上升到理性、抽象、無限、絕對和必然的本體界。晉代道教名家葛洪曾釋 「道」等同於美之涵義。水墨山水,從審美的追求上升到人生觀、宇宙觀,恰恰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獨特的審美機制。中國水墨山水,以捲軸的方式呈現出時間的概念,存在暗示於時間的歷史中,水墨山水超越知識和智慧,通過體驗的方式來把握繪畫和生命之外的整體意義。《莊子·大宗師》中寫到「朝徹而後能夠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在水墨山水中,唯有林泉之志,社會價值在個體主義的追溯過程中消彌。這正是古代士人在聞達與隱逸之間選擇的道路,藉由水墨之道,畫家臻於時空的自由。

相關焦點

  • 《水墨丹青——中韓文化藝術之旅》即將播出!
    節目簡介 《水墨丹青——中韓文化藝術交流之旅》,是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欄目組與韓國仁川雷克斯尹公司聯合打造的全國首檔大型書畫藝術體驗真人秀,力邀國內優秀書畫家代表遠赴韓國參與錄製,一起跟隨欄目組走進韓國仁川
  • 中國水墨的境界即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感悟的境界
    以心境言藝,是中國傳統審美哲學的精髓。中國水墨藝術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究其根本,實際上就是道學中的「有」「無」問題,也就是中國水墨畫面的「黑」「白」關係。道德經說有即無,無即有。中國水墨畫中也是如此,知黑守白,黑即白,白即黑。如此,我們將黑白關係引申為有無的道學理念當中,就可以感悟中國水墨藝術的精髓。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
  • 水墨丹青畫中遊——宏村印象
    徽商文化就源於此。明代著名戲曲家,《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曾有詩云,「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前幾年,徽州旅遊還以此為宣傳標語。表面上看,是說徽州太好,值得一來。殊不知老湯的原意是看不慣徽州生意人趨炎附勢,不願意來此處。這算是鬧了一個大烏龍。 生意上的是是非非不在此提,徽州的風景名勝的確是舉世聞名。著名的黃山先不提,就說徽派民居村落的典型代表——宏村。
  • 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丹青中國》錄製播出中國水墨畫創新者安奇幫
    文|丹青中國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丹青中國》錄製播出中國水墨畫創新者安奇幫【節目預告】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播出CETV1《丹青中國》安奇幫——中國水墨畫創新者《丹青中國》欄目時長12分鐘,短小精悍,便於融媒體傳播,由《丹青中國》欄目組聯合國內各大美術機構及製作公司共同推出。《丹青中國》品鑑丹青藝術,傳播中國書畫!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的繪畫是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支,用水墨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獨到的藝術境界、文化訴求、生命哲學及人性思考。
  • 「藝術中國 雙年展」——林武水墨山水畫
    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廣州山水畫研究學會理事,廣州海日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越秀區美術家協會理事,廣州龍川縣聯誼會《南越館》副館長,作品多次獲獎並被政府部門及檔案館收藏。水墨含清暉   悠悠故土情「山水之勝,得之目,寓諸心,而形於筆墨之間者,無非興而已矣」(沈周:《書畫匯考》 ) 。
  • 辜廣生—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欄目》水墨丹青書畫院常務理事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冷印社出版社廣東分社執行社長、中國書畫院名譽院長、海南省玉蟾書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書畫院常務理事,曾任潮州市書協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事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建設學院客座教授、廣東韓山師範學院書法客座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創作。
  • 晨曦初露新安江 宛若水墨丹青
    晨曦初露新安江 宛若水墨丹青> "← →"翻頁 12月3日,晨曦初露,新安江上遊的安徽黃山市休寧橫江霧氣縹緲,與沿岸林木民居交相輝映,宛如水墨丹青
  • 邂逅易劍賦 水墨暈章最美山水畫 驚呆了
    最美山水畫呈現在你面前,你不知道它的水墨暈章;最美山水畫的意境,你看不懂它的情調幽遠;最美山水畫離你不遠,就在我們身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邂逅易劍賦老師,領略山水之間的美。 精品裝飾 易劍賦四尺橫幅山水《碧山煙雲曉含輕》
  • 攝影作品欣賞:水墨丹青 雨中呈坎
    水墨丹青 雨中呈坎作者:朱啟榮再次來到黃山腳下的呈坎古鎮,恰逢春雨灑墨,把呈坎繪製成巨幅的3D水墨畫。雨是呈坎的一點淡墨,清水淡墨,描在泛黃的宣紙上。老宅,小巷,粉牆,溪流,月沼,古樹……描繪成了一幅水墨丹青。走進小巷深處,去看老宅。推開厚重的木門,幽暗的天井裡,有一口大缸,缸裡泊著浮萍幾片。
  • 從「一角半邊」賞中國山水畫體現的古典美學思想
    《踏歌圖》 南宋·馬遠 絹本設色 192.5cm×111cm南宋畫家馬遠夏圭的山水畫,先不講作品的構圖,我們只看畫面的內容(馬遠 《踏歌圖》絹本,水墨,談設色),畫面中高山直插雲霄,樹木茂盛,《踏歌圖》表現了勞動的場面。
  • 承德書畫名家仇承軒加盟CETV水墨丹青書畫院
    日前,承德書畫名家仇承軒加盟了CETV水墨丹青書畫院,並將於近期參加《水墨丹青》的節目錄製。《水墨丹青》是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CETV-1)的一個書畫欄目。欄目組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水墨藝術精髓」為宗旨,每期節目提出一個與水墨藝術相關主題,邀請一位書畫名家現場賞析作品並闡述相關知識,讓廣大觀眾通過作品了解和體會中華文化內涵。水墨丹青書畫院是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 《名家講堂》欄目組的藝術團體。《水墨丹青》欄目是為團結書畫界朋友、書畫界愛好者和廣大觀眾而開闢的一個電視欄目與藝術相結合的舞臺。
  • 白蘭芳《水墨丹青名家名作》優秀作品欣賞
    現任:世界華人書畫家協會北京分會書畫藝術交流部主任、中國書法網,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欄目組》水墨丹青書畫院常務理事、北京造船工程學會理事。2016年11月參與了野三坡紀念長徵勝利旅遊活動;2016年12月參與了姓氏春晚活動;2017年3月參與了響水湖學雷鋒活動;2017年5月參加延安白氏宗親書畫展,被授予"愛心大使"光榮稱號;2017年5月參加一帶一路、新絲路、新夢想 水墨丹青書畫聯展
  • 水墨畫看似簡單,一個外國人畫的中國水墨畫,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上一篇文章呢我們講了為什麼中國水墨畫在國際上的地位很低,現在我們淺談一下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畫之一,墨水是國畫的起源,以筆墨運用的技法基礎畫成水墨畫。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和墨,黑色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被稱為彩墨畫,中國水墨畫的特點是: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微妙,意境豐富。意境呢確實是一種無言可說的,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的意蘊和境界,講究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 草虯——茅小浪非宣水墨展
    中國藝術中的詩畫互動傳統,對繪畫有正反雙重影響,它使中國畫一開始就重意輕形,對形的指認一產生就偏離了,模糊與變形而呈現出繪畫材質要素間的關係力量,佔據為畫面的中心,外部的真實變得可有可無,它只藉助真實形象的一些元素達到形而上的境界;然而語言對繪畫的侵蝕也存在,繪畫中大部分形而上的內容來自語言,來自詩,來自儒釋道的教義,山水畫的理想模式大同小異,跟古典詩歌的因襲面貌甚為相似,創作與闡釋的語言很成熟,但也很
  • 初雪銀川 水墨丹青
    皚皚白雪與碧綠的湖泊、未落葉的樹相映成趣,如一卷水墨丹青,分外妖嬈。記者 李靖 文/圖(11月21日攝於閱海灣中央商務區、鳳凰公園)
  • 淺談:中國古典文人園林的山水畫印記
    中國古典園林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她集自然之美、繪畫之美、建築之美、藝術之美和文學之美的精華於一身,是中國文化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典文人園林和山水畫一脈相承,在歷史的進程中她們並行發展,相互滲透,互為影響。
  • 廬山雲海傾瀉下,一如水墨丹青
    廬山雲海傾瀉下,一如水墨丹青雲濤從大山頂端奔湧而下,在長江上空翻起雲花,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 好一幅水墨丹青,雪韻松嶺~
    在吉林,有一個地方每到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景色如畫依山而建的小山村內錯落有致的農舍炊煙嫋嫋,雞犬相聞仿佛一幅水墨丹青這處遠離城市喧囂的清幽之地將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安靜和樂的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這裡就是被譽為「關東雪村——水墨松嶺」的松嶺雪村吉林冬季絕佳的旅行目的地
  • 澄懷味象 — 中國當代水墨之先鋒與新秀
    年代後新生代水墨家的藝術珍品,見證70年來中國當代水墨藝術之發展與活力。劉國松早年專注於油畫創作,至1961年才重拾水墨媒材進行實驗性的創作,以幾何拼貼、抽絲剝筋法以及水拓法等方式倡導水墨畫的現代化。1960年代所開創的狂草抽象系列,靈感源自草書書法,以狂草筆法大膽入畫,在弄皺的紙上以寥寥數筆勾勒出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此風格為其30多歲時的重要突破。
  • 「夜讀」水墨丹青蓮花湖
    經多年開發建設,蓮花湖景區已建有多處遊步道、亭臺和棧道,是人們休閒、娛樂、度假的好去處,水文景觀與文化景觀在景區相結合,更加提升了景區文化旅遊的品質。三面環山,依山傍水、風景旖旎的蓮花湖,每逢春夏,湖水如鏡,湖面平穩開闊,湖畔林木茂密,微風拂面、空氣清新、涼爽宜人。秋季則清潤靜穆、層林盡染、賞心悅目,山間雲霧繚繞,蜿蜒流淌的湖水盤旋在山谷之間,真是美妙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