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虯——茅小浪非宣水墨展

2020-12-13 北晚新視覺網

展覽時間:2018年3月17日至4月20日

展覽地點:太和藝術空間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798藝術區2號院B10

策展人:賈廷峰

學術主持:李心釋

 

覽詳情

繪畫形象的真實性是一個悖論的存在,無論哪種形象,在藝術中只可能是一個創造性的表意符號,當然也可能是很平庸的大眾化符號,那麼,真實就無從談起,對真實存在的描摹或再現不是藝術的目的,而是手段,通過它們,或者僅僅是簡單地通過它們,藝術的轉化獲得了表演的快感,呈現了藝術家自身的潛在力量,這才使藝術符號得以確立。逼真是一種炫耀,卻與真實無關,所以若將注意力轉向表意,藝術家可能對逼真不再感興趣,而藝術依然是藝術。但是,形象總有真實性的指認一面,這種指認讓觀者贏得自己對形象的詮釋權力,通過指認,繪畫形象一部分畫中,一部分到了觀者自身的經驗中,因此,真實性指認是觀者的習慣性力量,與藝術的關聯度不大。也許,藝術家需要這種指認,甚至有意無意去挑起這一指認,以便使作品較快進入觀者的視野,不過這絕不是藝術家的目的,如同佛教徒對待大眾信仰者的態度與佛理甚遠。藝術的外形有取悅大眾的一面,內裡卻渴求知音,藝術之所以是藝術,完全在指認之外。

中國人的言意之辨,成在將視線帶離語言固化的概念意義,敗在對意義的虛無化,輕視了語言本身作為象的地位。無意義不從符號出,然而,固化的符號卻嚴重遮蔽了新的意義的出現,視覺藝術符號能對語言表意起到很好的反撥與更新作用。中國藝術中的詩畫互動傳統,對繪畫有正反雙重影響,它使中國畫一開始就重意輕形,對形的指認一產生就偏離了,模糊與變形而呈現出繪畫材質要素間的關係力量,佔據為畫面的中心,外部的真實變得可有可無,它只藉助真實形象的一些元素達到形而上的境界;然而語言對繪畫的侵蝕也存在,繪畫中大部分形而上的內容來自語言,來自詩,來自儒釋道的教義,山水畫的理想模式大同小異,跟古典詩歌的因襲面貌甚為相似,創作與闡釋的語言很成熟,但也很「文化」,往好的角度看,形成了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往壞處說,從情緒、意境到語言(包括闡釋的語言)都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封閉空間,拒斥任何新的現代性經驗。

中國藝術在其開端就偏離真實,故沒有西方藝術在悖論中的衝突與掙扎,自然也沒有西方現代藝術倒向悖論的另一面那種極致與決絕。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真實從沒有受到質疑,真實形象會自然地過渡到超越性經驗,我們可以從古代繪畫中發掘出很多近似於現代性的東西,卻絕非就是現代性,就像有人談論「古典詩的現代性」,反而誤導人。比如南宋畫家牧溪的《六柿圖》的抽象、極簡,與西方現代畫有相通的地方,卻不是從對真實形象的否定而來,而是背後有一個理念的模型,以禪宗的法門闡明一種世相。

悖論的另一面是非真實成為真實,其真實的內涵只能是心靈的真實,然而心靈的真實並無從證明,只能靠有效的呈現,靠心靈所創造的可感知的意義來呈現。形象的真實性被一面鏡子的反光完全穿透,剩下的只有原生的材質的碎片,不再有固化的語言系統使之重新完整起來,這徹底使形象的約定意義失效,而且使繪畫的注意力轉向材質的可能性與語境中的語言性上,故而說,現代性繪畫走向幻象或抽象,是一種必然。

雷尼·瑪格裡特的畫作《形象的背離》標誌著西方繪畫走出了真實性糾纏,它以理性與直覺的雙重方式宣告以往時代的結束,畫中「這不是一個菸斗」(法文),被法國思想家福柯解讀為語言與形象、相似與確認的矛盾,形象與事實的相似並不被語言所對等確認。這就意味著形象讓位於表達,建立在相似性基礎上的真實性是虛幻的。當然,繪畫的表達永遠不同於語言的表達,瑪格裡特的作品選擇語言文字來否定形象的真實性,顯然是無奈之舉,也是由於「盡象莫若言」。中國人經過半個多世紀可怕的現實主義革命後,從重意輕形中倒過來走不出追求真與美的困境,未被質疑的真與未被質疑的美,只能是偽真與偽美,為原始的相似律與流行美學觀念所控制。

具有現代性意識的繪畫讀者已經出離畫面的造型,因為造型表現很難進入現代性經驗中心。繪畫的表達僅在於其自身的痕跡,形象變得次要了,甚至會干擾它的表達,即便無意中產生的形象,也會被畫家故意模糊或抹去形象,或出其不意地擾亂形象與真實之間的相似性。可是痕跡會很容易被處理成一種非常中國化的概念,畫面籠罩著迷濛的虛幻的若有若無的景象,實則為空洞的痕跡,至多成一種拙劣的觀念藝術。整體景象是一回事,痕跡是另一回事,痕跡不必然導向「虛薄」,痕跡是差異性特徵相當活躍的語言,也像樂句與和聲之間的相應,痕跡產生於本質性力量牽引下的遊走,「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藝術創造選擇哪一種材質,是藝術家的心性與天性中的親近感,還是文化烙印佔比更重?換言之,水墨藝術只適宜中國人做嗎?世上沒有哪種東西不是從特定的文化土壤裡出來,然而為何有些東西會成為普世性的,有些東西不能,後殖民語境可回答之。水墨之所以是水墨,已非簡單的繪畫媒介,其有深遠的哲學意蘊與人性迴響,水無形,墨無色,若兩儀之於太極,以水墨作畫,具有天然的抽象高度,畫境可達非有非無、不曒不昧,近於《莊子》之象罔。水墨藝術本來最有可能成為世界性藝術,卻淪為頗著中國色彩的地方性藝術,不啻諷刺。

從水墨的內涵出發達到對真實的否定,與現實主義決裂,與一種傳統的理想決裂,國人走不出來,意識不到背負所謂的傳統,實際上是反傳統。傳統只可能是創造性的傳統,何況水墨的哲學意蘊本就為其設定了開放的邊界。85『運動及之後的實驗水墨則轉向了另一端,將西方繪畫觀念作為方法來改造水墨,忘卻或者無視水墨的特質,貌似給水墨藝術帶來無限多的可能性,實則背離水墨精神,如同新詩背離漢語精神一樣,成就了西方繪畫的一次遠行而已。

從外部挪用的方法只是一種套用的假方法,由此方法轉嫁而來的現代性也就成了假性現代性,在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中,以反為正,土壤不足或營養缺乏,必導致畸形或生長停滯。西方藝術的演化有西方自身問題的邏輯,是藝術與社會思想、生活、重大事件之間的互動結果,其動力直接萌生於藝術內部的哲學追問。水墨藝術並非簡單地按媒介劃分的藝術門類,而內含哲學理念與方法,完美可以通過追問與還原,獲得符合自身邏輯的更新與創生。水墨哲學表徵為對水墨的形而上的追問與本源性的思考,而不是什麼死的現成的觀念,水墨藝術歷史上的東西都只能被放入括號內,這是一種活的哲學,在反思與叛逆中形成一種獨特的水墨精神。

水墨痕跡的創生,深入現代性的自由經驗,其探索趨於極致,「語不驚人誓不休」,這樣的描述僅適用於兼具現代性意識與普世性視野的中國當代畫家茅小浪。在水墨哲學之上才有真正的方法可言,茅小浪所走之路開啟了中國藝術現代性的自主發生,他對待傳統水墨有過一次嵇康「聲無哀樂論」一樣的去蔽,除了形而上的水墨,傳統根本不存在,他使水墨造型的空間性大大削弱,而時間性,或者說水墨的過程與痕跡,成為藝術的中心。

現代藝術好不容易走到「形象的背離」的地步,藝術中空間與時間的對立面目便漸漸明晰起來,主題從前者向後者漂移。從某個角度看,現代性集中於對存在與時間的關係的反思,與以往不同的時間體驗及認知反映了現代性經驗的本質特徵。茅小浪的水墨創作已進入一種顯著的時間現代性範疇,他對自己的藝術實踐有完整而清晰的認知,其創作遵循如下軌跡:從水墨哲學到方法,從方法到痕跡,從痕跡到道路,其中,人的本質貫穿其中。他跳過了傳統的理想的水墨觀念及水墨倫理理想,有勇氣不以這個世界為參照,只參照自己,「在自己的痕跡中開闢道路」。這不僅源於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都會有的對新的現代性語境的敏感與投入,更是因為他對中國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對文化土壤無可挽回的破壞有清醒的認識。在現代符號學意義上,痕跡屬於一種差異要素的運行,由藝術家直覺所把握的差異關係的細節組成,意義與痕跡同現,而不是後者表現前者,連續的痕跡體現為運行在可感的差異形式之上的氣息,可謂之藝術品的生命氣息。

西方現代藝術無論變出什麼花樣,都有一個不可見的形而上的精神維度,沒有它,藝術不可能稱之為偉大。真正的藝術應是不可見性中的可見性,比如莫蘭迪的靜物作品、羅斯科的黑色繪畫,有一種深刻的不可見性,那麼中國有幾個藝術家的作品是從「無」中獲得作品的合法性的?由於歷史語境不同,中國藝術家不可能從西方藝術形式中獲得那種超越性,只能沉潛於自身的虛無中生發出精神維度。茅小浪的作品無不向「虛無之有」逼近,都是其生命狀態的浸淫之作,創造了一種獨有的「立象以盡意」的方式,而不只是出於創作的衝動,在中國,像他這樣擁有不可見的精神維度與方法的畫家堪稱畫家中之畫家。

總之,茅小浪的水墨藝術解決了與傳統、與西方的關係,已不僅僅屬於中國,作為藝術家,他的作品也沒有中國身份標識,它們熔鑄他者的一切可能性,卻從無偏離水墨精神。

相關焦點

  • 傳統古建碰撞當代水墨 「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平行展...
    展覽現場12月5日,「檔案:逐漸形成的閉環」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平行展在臨平書院開幕。此次平行展是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年鑑展之外的另外一方舞臺,以空間敘事的展陳方式,呈現當代水墨的精神世界。同時,在傳統與當代的碰撞、融合中,彰顯出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文化輸出方面的重要意義。
  • 8幅未曾展出的饒宗頤作品亮相「全球水墨畫大展」
    新華社香港10月24日電(記者 丁梓懿)「全球水墨畫大展——教育篇」開幕典禮24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展覽展出200幅從全球五大洲徵集得來的水墨佳作,以及8幅國學大師饒宗頤未曾展出過的作品。  這200幅畫作均為六尺或八尺整宣巨型畫作,分為「花鳥」和「山水」兩大主題展出。
  • 水墨、雕塑、藝術裝置的碰撞 「墨與玩」水墨實踐展亮相紅立方
    11月2日,墨與玩——文禎非、非預設藝術工作室水墨實踐展在深圳·紅立方公共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展。11月2日,墨與玩——文禎非、非預設藝術工作室水墨實踐展在深圳·紅立方公共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展。文禎非40幅水墨作品,以及相關雕塑、影像以及藝術裝置在同一個展廳內融合式進行了呈現。展覽將持續至12月2日,感興趣的市民可前往觀看。展覽由深圳市美術家協會、關山月美術館主辦,龍崗區文化中心、深圳•紅立方承辦。
  • 「婆娑蓬萊——兩岸水墨名家展」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隆重開幕
    2015年11月7日上午10時,由中華文化聯誼會 、浙江省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 、臺灣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浙江自然博物館承辦的「婆娑蓬萊——兩岸水墨名家展
  • 「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平行展」走進百年老宅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郭蓓) 12月5日,「檔案:逐漸形成的閉環」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平行展,在臨平書院開幕。展覽跳出傳統的美術館展覽模式,走進百年老宅薛家吳氏中丞第。據悉,此次平行展是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與當代碰撞融合中,彰顯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文化輸出方面重要意義。同時,以藝術版權的形式將當代水墨作品融入公共空間,是中國當代水墨年鑑項目繼年鑑展、主題展、藝術家個展之後,又一次創新性實驗。
  • 水墨現場臺北展博預展:《微風輕拂的水湄》
    、跨地域、多功能藝術文化平臺, 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推廣當代水墨與水墨相關的文化, 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很榮幸與臺北晶華酒店合辦水墨現場展博預展《微風輕拂的水湄》。由王焜生策展,展覽期從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到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策展人語節錄:「水墨創作是東方反映獨特以品味為主的審美文化與高雅藝術傳統。
  • 「水墨時代 · 張立作品展」在日本京都開幕
    《水墨時代 · 張立作品展》於2019年3月27日在日本京都WEスペース畫廊開幕,展出了張立近一年創作的水墨作品。日本著名詩吟「景心流」的宗師佐佐木一景先生及弟子,在3月31日與張立共同進行了一場「雅集-詩吟與水墨的對話」活動。在「雅集」上,張立完成了水墨作品《孤山春江圖》,並與「景心流」藝術家們合作誦讀了三首唐詩,「景心流」的藝術家們則吟唱了中國詩人白居易、杜牧、孟浩然、蘇軾等人描寫春天的詩歌,同時還為觀眾表演了源自中國古代的「劍詩舞」。
  • 「2020水墨新浪」學術提名展亮相杏壇美術館
    11月25日,「2020水墨新浪——當代中國畫家年度學術提名展」開幕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杏壇美術館舉行。「2020水墨新浪」匯聚了33位「七八九零後」當代水墨畫壇鮮活的有生力量,展覽共展出了參展藝術家85幅佳作,他們的藝術創作以當代文化情懷關照傳統,以新視野追尋水墨藝術的本體價值,以堅守之本和赤誠之心弘揚中國水墨藝術精神,進一步豐富了水墨的內涵並同時拓展了水墨的外延。
  • 濟南雙年展青年策展單元「今日之往日——水墨藝術新世像」亮相
    展覽包括三大板塊:山東美術館展出提名藝術家作品、濟南市美術館(濟南畫院)展出青年策展入選項目,青年策展項目入圍項目以線上方式進行展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國際雙年展致力於扶持本土新人新作,推出青年策展單元,與策展人提名展相呼應。該項目主要面向全國45歲以下的策展人,公開徵集具有原創性和實驗性的展覽方案。
  • 水墨畫大師 鍾正川亞洲巡迴作品展開幕
    鍾正川先生現任馬來西亞水墨畫協會總會長,馬來西亞書藝協會顧問,新加坡書法家協會及新加坡書法研究院院士,新加坡美術總會海外顧問,新加坡妙華藝術家協會顧問,世界藝術家聯合總會副總會長以及聯合國亞洲藝術家聯合會榮譽理事長。
  • 魚非魚·青年藝術家李旦晶油畫作品展
    「魚」亦非「魚」,是他內心情感的一種溫潤載體,這個沒有被所謂的藝術學院圈養長大的「野孩子」,卻於歲月安靜的流徜中,移出了自己的「桃花源(樓盤資料)」地。李旦晶的「魚」,更多感覺到的是他內心情緒的飽滿感,是「魚」而非「魚」,這是一種不拘於魚的具象表現形式,有些魚的作品中還有山水或風景的構成,似乎是把一些零碎的畫面通過「魚」的載體達到一種聚焦呈現和強烈的視覺衝擊。
  • 水墨水鄉│鄒明中國畫作品展將在風篁美術館開幕
    他在繼承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中國畫水墨的基礎上,對水鄉的各種素材進行藝術的探索和創新,創造了他的一個繪畫基本面貌。」亞明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2002 鄒明彩墨陶藝作品展,中國美術館,深圳美術館,馬來西亞第一現代美術館2017 水墨東方-中國當代水墨-美國展2016 水墨東方-中國當代水墨-義大利展2014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天津、石家莊、北京
  • 「竹上水墨」陳建雙刻青作品跨年展
    "竹上水墨」陳建雙刻青作品跨年展>」陳建雙刻青作品跨年展」將於2018年12月29日至2019年1月4日在上海翡篁文化展廳舉辦,屆時會有數十件他各個時期的作品和大家見面,他的作品選題嚴謹、技法精湛、用料講究,深得廣大玩家喜愛。
  • 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亮相南藝美術館
    展覽海報近日,「檔案:逐漸形成的閉環——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由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李小山擔任藝術總監,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林書傳擔任策展人,共邀39位當代水墨藝術家參展,展出80餘件作品。
  • 心象墨語:尚春觀念水墨展上海M50創意園開幕
    策展人程美信主持尚春觀念水墨展開幕儀式批評家島子在尚春觀念水墨展上致辭畫家尚春在開幕式上致答謝辭2015年1月1日下午,「心象墨語——尚春觀念水墨展」在上海M50創意園523藝術空間開幕。來自國內外的200餘名藝術家以及美術愛好者參加了開幕藝術。
  • 程十髮弟子姚逸之水墨作品展即將在滬開幕
    近日,姚逸之回到故鄉上海舉辦個展,「姚逸之水墨作品展」將於11月2日至11月29日在原曲畫廊舉辦。圖說:姚逸之-靜靜的河畔 紙本水墨 40×40cm 2019主辦方供圖  此次姚逸之個展,集中展示了他近幾年潛心創作的水墨作品,有寫實作品,也有印象派、抽象風格,他的作品融匯了中西繪畫理念,體現了藝術家對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
  • 【藝術新銳】李祺:水墨逍遙遊
    非要冠之以「新」水墨或者是「當代水墨」的字眼,無非是想指明其時間的現代性和當下性,這是發展形態的一種,既表明縱向的與傳統的傳承本質,更強調橫向的當代性,突出發展中的最具創新意味的多元並存、異彩紛呈的現象。iYISHU:談談最喜歡的畫家的某幅作品給你帶來的深刻感受。
  • 林清鏡水墨繪畫《境由心生》創作展,顛覆傳統再創新
    華夏經緯網5月9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著名水墨畫家林清鏡,日前在南投縣文化局推出《境由心生》水墨繪畫創作展。他在傳統中創新,現代都市叢林、熱門的懸日都入畫,衝擊一般人對水墨的印象;描繪太魯閣景觀的9連幅巨作《穿越》,更是扛鼎力作!
  • 水墨對話——深圳、倉敷水墨畫交流展在日本倉敷成功舉辦
    央廣網消息 12月1日,在深圳畫院與日本倉敷中國日本友好傳統文化協會共同努力下,在中國駐日本大阪總領事館大力支持下,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為期一周的「水墨對話——深圳、倉敷水墨畫交流展」在日本倉敷盛大開幕。倉敷市政府、文化和企業屆100多位人士到現場參加了開幕儀式。
  • 官宣:臺北電腦展2021正式預告
    一年一度的PC硬體盛會臺北電腦展(Computex)因種種原因在2020年停辦了,然而在近日主辦方官宣了2021年的展會進展2021年將以線下實體展方式回歸,時間為2021年6月1日至6月4日,地點還是臺北南港展覽館1館/2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