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鏡水墨繪畫《境由心生》創作展,顛覆傳統再創新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5月9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著名水墨畫家林清鏡,日前在南投縣文化局推出《境由心生》水墨繪畫創作展。他在傳統中創新,現代都市叢林、熱門的懸日都入畫,衝擊一般人對水墨的印象;描繪太魯閣景觀的9連幅巨作《穿越》,更是扛鼎力作!

南投市的懸日景觀,也成畫作主題。(廖志晃攝)

林清鏡是南投縣鹿谷鄉人,累積35年的水墨深厚功力,曾獲臺灣美展連續3屆第1名取得永久免審查資格殊榮,目前擔任彰化建國科技大學商設系副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也是水墨創作重量級名家。

林清鏡透過借景抒情「以象寓意」,注入當代美學思維,闡釋「心與物化,緣物寄情」,建構創新繪畫語言,並且採俯視、仰視、平視、多視角的散點透視構圖,也顛覆既往的創作慣性手法。

9連幅的《穿越》,是林清鏡創作展的扛鼎力作。(廖志晃攝)

林清鏡體察時代演變,創造水墨畫新的可能,作品聯結他對土地的情感認同,融合中西筆法及美學思維,更結合實驗性技法,賦予水墨新境界,畫面中抽象和具象微妙共存,心象和意象的相融並生。例如展出作品中《川流》以俯視、川字形式布局,呈現都市車流如織,在林蔭大道間譜出城市節奏。

《穿越》以9張連幅並組而成,長747公分、高151公分,描繪花蓮太魯閣壯闊的巖壁,並將立霧溪水切割雕琢出來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圓錐、角錐等石紋肌理交互融入畫作中。

都市的高樓大廈景觀和人群,也入畫中。(廖志晃攝)

以玉山為主題的《迎曦》,是此次創作展的登門大作,玉山山脈綿延壯闊的山體,常因雲層飄蕩隱沒,使山形浮現婉轉的起伏,彷佛張開雙臂的大地。林清鏡將幾何面積立體化,「以麵塑形」和「以線界形」衍生出繪畫的新意象,讓筆情墨韻中潛藏蓄勢待發的新元素。

《境由心生》林清鏡水墨繪畫創作展,入門迎面就是玉山圖。(廖志晃攝)

《境由心生》林清鏡水墨繪畫創作展,展期到5月13日,展出作品分為3大系列,微光掠影系列是生活感悟,傳遞虛中帶實的迷離空間感,憑藉光影營造視覺驅動。造化寓意系列是多年來的寫生稿作,蘊含心象的轉化與實踐,營造幻化的審美經驗,延伸出超乎預料的效果;遊移城市系列則嘗試新題材,運用錯置手法,烘託出似與不似的城市建築意涵,以心靈造境為脈絡,用筆墨闡釋「以象寓意」的水墨境域。(高楊)

相關焦點

  • 張立國繪畫藝術回顧展:傳統藝術大樹上成長起來的現代繪畫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周瑋)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走向現代——張立國繪畫藝術回顧展」,22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藝術家張立國自上世紀50年代至其晚年創作的油畫、水墨等作品共120餘件,其中《非限定性的空間》《在海灘上》等作品捐獻給中國美術館收藏。
  • 趙建成:大澤人豐富了傳統繪畫
    展覽展出了60幅藝術家兩年來以「牛和馬的故事」為主題的繪畫作品,與兩年前同在百雅軒的回顧展相比,這次展覽也呈現了藝術家在觀念和技法上的全新探索。在大澤人看來,優秀的藝術創作應該具備三種價值: 藝術價值,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文化」成為他探索藝術的關鍵詞之一。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不僅體現在他創作的一系列以詩文為題的作品如《群賢畢至》等。
  • 《藝展中國》 李冬水墨繪畫作品欣賞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公安文聯副主席、全國公安美協主席、中國鐵路美協副主席、中國海洋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畫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文化管理學會藝術研究工作委員會理事。  被全國鐵路總工會授予首批「火車頭職工藝術家」稱號,被全國公安文聯評選為「文藝之星」,被中宣部、人力資源保障部、中國文聯提名「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 「無境」任淨一禪意水墨畫展在京舉行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30日電(記者 周圍圍)29日下午,由北京翰林書畫院、弘雅軒畫廊、翰宸文化、善水齋聯合承辦的「無境」任淨一禪意水墨畫展在琉璃廠翰林書畫院開幕。此次共展出任淨一近期創作的作品30餘幅,尺幅多以平尺小品為主。
  • 傳統古建碰撞當代水墨 「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平行展...
    此次展覽由薛家鎮人民政府、中國當代水墨年鑑組委會攜手主辦,由華夏藝博園、臨平書院、大川文化、謀道文化共同承辦,王冬齡、許龍森、丘挺、沈勤、王天德、劉慶和、陸春濤、朱偉、周名德、羅擁軍、杜松儒、徐華翎、王煜、單鼎凱共14位當代水墨藝術家參與,展覽跳出傳統的美術館展覽模式,走進百年老宅薛家吳氏中丞第。
  • 水墨、雕塑、藝術裝置的碰撞 「墨與玩」水墨實踐展亮相紅立方
    11月2日,墨與玩——文禎非、非預設藝術工作室水墨實踐展在深圳·紅立方公共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展。文禎非40幅水墨作品,以及相關雕塑、影像以及藝術裝置在同一個展廳內融合式進行了呈現。展覽將持續至12月2日,感興趣的市民可前往觀看。展覽由深圳市美術家協會、關山月美術館主辦,龍崗區文化中心、深圳•紅立方承辦。
  • 王宏偉:境隨心轉 相由心生
    多年來,王宏偉一直致力於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學習與創作,作品曾在《國畫家》、《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美術大觀》等國家級美術核心報刊雜誌上發表;《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產經新聞》《新消息報》、《華北石油報》等報紙曾發表作品專版推介
  • 《藝展中國》吳強新意象繪畫作品欣賞(2020年新作)
    吳強老師是一位很難用一種藝術類型或一個繪畫符號來界定的藝術家。作為新意象繪畫的開拓者和倡導者,近年來,他致力於新意象繪畫理論研究,在新意象水墨、油畫、陶瓷等領域進行創新和探索。意象藉助物象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以比喻、假借、暗示和比興的手法抒情達意,提出新意象是將意象概念內涵擴大,新意象從心出發,強調的是新,新意念、新表現和新呈現,營造出混沌、模糊、含蓄、靜謐、幽深的多維度空間,以意象的形式引發思考,擴展內容使意象延伸,引發對不確定性的認知和對未知想像的探索,是對已有的套路思維上的判離,跳出藝術創作中沒有新意的羈絆,打破傳統僵化的束博,新意象引領的是文化創新形態,是一種新的思考模式
  • 「筆·墨」解讀中國繪畫藝術的核心,直指傳統也面向未來
    作為復星藝術中心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系達成的「館校」戰略合作,此次展覽特別以「筆墨」為切入點,結合潘公凱先生多年自身創作及研究成果,梳理呈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概念。「筆·墨」,復星藝術中心展覽現場,2020展覽由「圖畫真解:書畫筆墨演進概覽」和「草篆之境:潘公凱筆墨探索案例」兩部分構成,通過文獻資料+藝術作品+互動體驗的方式,邀請觀眾多維度地走進中國傳統繪畫
  • 武漢美術館「水墨文章第六回——我法像心」大型跨年展即將登場
    由武漢美術館主辦的「水墨文章」系列品牌展第六回:「我法像心:當代水墨研究展」將於12月11日在武漢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國內六位水墨人物畫代表性藝術家的116件作品。展覽結合沙龍的形式旨在對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創作現狀進行探討。
  • 宿利群:黑白墨道與空靈之境
    可見「空」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多表空無、空虛、非有之意。在水墨畫領域,「空靈」是一個始終被追求的崇高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繪畫中並沒有類似的藝術概念,這是獨屬於東方的美學思想。由於這種不可控的偶發效果,《黑白墨道》系列作品呈現出了一些抽象繪畫的藝術特徵,但在宿利群具有「融合性」的繪畫語言之下,這些作品卻體現出最為純粹的中國美學內涵。
  • 水墨對話——深圳、倉敷水墨畫交流展在日本倉敷成功舉辦
    央廣網消息 12月1日,在深圳畫院與日本倉敷中國日本友好傳統文化協會共同努力下,在中國駐日本大阪總領事館大力支持下,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為期一周的「水墨對話——深圳、倉敷水墨畫交流展」在日本倉敷盛大開幕。倉敷市政府、文化和企業屆100多位人士到現場參加了開幕儀式。
  • 水墨水鄉│鄒明中國畫作品展將在風篁美術館開幕
    鄒明教授筆下的水墨水鄉,在眾多表現江南的水墨畫中別具一格,三十多年的堅守,他一直以江南水鄉為主要題材,一以貫之,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曾這樣評價鄒明:「他選擇了畫水鄉的這樣一種景致,這樣一種創作素材,而且多年來在這個題材上樂此不彼,精心創作,不斷拓展。
  • 吳洪亮:「我法像心」為了解當下中國水墨畫打開一個切
    2020年12月11日,「水墨文章——我法像心:當代水墨研究展(第六回)」在武漢美術館開幕,由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先生為策展人,邀請田黎明、邢慶仁、張江舟、張望、周京新、武藝六位藝術家參展。
  • 水墨荷花——記王洪凱繪畫藝術
    荷生先生的性情與荷花有著相通之處,對老人孝順,對朋友坦誠相待,心不藏奸,為人豪氣,樂善好施。汶川地震時,他捐款六萬多。很多畫作拍賣所得也都做了慈善。曾經給登封鄉鎮貧困大學生、紅十字會、孤寡老人捐款,給留守兒童蓋希望小學。還為支持拜祖大典做過義賣。作為中國水墨荷花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荷生先生積極參加傳播荷文化的活動,如「荷畫進軍營」,與一些佛教人士也有交流。
  • 【藝術新銳】李祺:水墨逍遙遊
    下一站很想去中國的天空之境,青海的茶卡鹽湖。國外的話,想去伊斯坦堡。iYISHU:你藝術創作的靈感來自哪些,隨便談談?李祺:我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中的各種偶然。旅行、攝影、電影甚至任何一閃而過的畫面都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觸動你大腦的某根神經,在你把靈感付諸實踐的過程中,不同材料和工具的結合,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並讓你產生新的靈感。
  • 「2020水墨新浪」學術提名展亮相杏壇美術館
    11月25日,「2020水墨新浪——當代中國畫家年度學術提名展」開幕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杏壇美術館舉行。「2020水墨新浪」匯聚了33位「七八九零後」當代水墨畫壇鮮活的有生力量,展覽共展出了參展藝術家85幅佳作,他們的藝術創作以當代文化情懷關照傳統,以新視野追尋水墨藝術的本體價值,以堅守之本和赤誠之心弘揚中國水墨藝術精神,進一步豐富了水墨的內涵並同時拓展了水墨的外延。
  • 傅益瑤「日本祭」繪畫作品大展今在東京開幕
    而今天,這裡迎來了「傅益瑤『日本祭』繪畫作品大展」。神聖莊嚴的展廳,與傅益瑤的《諏訪大社御柱祭》、《西馬音內盂蘭盆舞》、《德島阿波舞》這些「日本祭」繪畫名作相映成趣,吸引了很多目光。 展覽由NPO日本祭禮文化會主辦、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提供後援支持。
  • 展覽| 吳洪亮:「我法像心」為了解當下中國水墨畫打開一個切口
    2020年12月11日,「水墨文章——我法像心:當代水墨研究展(第六回)」在武漢美術館開幕,由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先生為策展人,邀請田黎明、邢慶仁 展覽現場 「水墨文章——當代水墨研究展」是武漢美術館努力建構當代水墨畫創作批評研究體系的學術展覽項目。
  • 新形態——中國當代水墨畫六人展即將在銀帝藝術館啟幕
    多年來致力於中國水墨當代性的創作,作品曾在佛羅倫斯雙年展、羅馬雙年展、「藝術北京「、「藝術西湖"等展出。2019年5月在中華世紀壇藝術舘舉辦《藩籬一一呂建富創新藝術2019春季首展》。中國《美術報》、加拿大《高度》、日本《美術新聞》曾登載藝術家簡介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