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吳洪亮:「我法像心」為了解當下中國水墨畫打開一個切口

2020-12-18 騰訊網

疫情之下,武漢美術館今年有多個展覽計劃受到影響。恢復開館5個多月後,經歷了曙光到復甦,終於如期推出了跨年大展,也是本年度的重磅展覽。

2020年12月11日,「水墨文章——我法像心:當代水墨研究展(第六回)」在武漢美術館開幕,由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先生為策展人,邀請田黎明、邢慶仁、張江舟、張望、周京新、武藝六位藝術家參展。作為當下水墨人物畫創作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在人物畫創作領域一直探索、引領者當代人物畫創作的最新動向。此次展出的90餘件作品既有他們早期的習作、代表作,也有近年創作的新作。

展覽現場

「水墨文章——當代水墨研究展」是武漢美術館努力建構當代水墨畫創作批評研究體系的學術展覽項目。自2011年發起至今,已圍繞「寫意精神」、「文脈創化」、「筆法維度」、「色界變象」、「墨道無間」五個主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並舉辦了多場學術研討,此次「我法像心」一如既往的注重當代水墨學術方面的梳理、研究。

武漢美術館館長陳勇勁表示,徐悲鴻、蔣兆和、林風眠、吳冠中、盧沉等這些藝術前輩的有力探索和實踐,促進了當下人物畫的多元化發展。本次參展的六位藝術家均深受此變革之影響,但同時他們也保持著鮮明的個人特點,作品顯示出更強的時代氣息。此次展覽的分析與研究,旨在對藝術家們的創作有一個宏觀的呈現和了解。無論是對藝術愛好者自身實踐的指引,或是對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創作現狀的探討,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策展人吳洪亮認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創新一直沒有脫離傳統和「徐蔣體系」這兩條線,所有變化都是依此前行。武漢美術館藝術總監高小林視其為「對當下中國人物畫狀態的精準概括」。在高小林看來,此次展覽是繼《墨道無間》之後武漢美術館對現代中國人物畫發展路徑的再次梳理。兩個展覽相距才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但展出的作品卻跨越大半個世紀,所呈現的現代中國人物畫面貌也大有不同。

策展人、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導覽現場

在展覽開幕式當天,武漢美術館組織了此次展覽策展人、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導覽和主題為「從『我法』到『他法』」的沙龍對談,雅昌藝術網和藝術頭條都進行了全程直播。其中,策展人吳洪亮的導覽是從他與武漢美術館的淵源開始的。

在2008年武漢美術館的開館中,吳洪亮參與了「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展」的相關工作,第一次將齊白石的手稿與作品進行對照展出。

「從這個展覽中,我體會到了齊白石先生說的那句話,寫生而後寫意,寫意而複寫生。先從描摹對象開始,然後開始寫意的創作,最後從主觀性的思想回到對於物象和造化的認知。之所以用這段話來開始今天的話題,是源於對於過往的期待。齊白石生於1864年,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對這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未來仍有很多期待,還在不斷發現很多新意。此次聯合武漢美術館和六位當下中國重要的人物畫大家推出『我法像心』也是出於這樣的想法。」

吳洪亮介紹,所謂「我法」當然有取自於古人之法,但核心是要找到自我之法;「像心」是指有了法以後,還要有自我認知和真誠付出。「我法像心」的過程,就是藝術家尋找契合內心世界的新舊程式語言,從而建立個人藝術風格的過程。

此次參展的六位藝術家均是當今畫壇頗具影響力的大家。他們普遍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歷了改革開放等國家重大歷史變化。與蔣兆和等前輩藝術家不同,這一代中國畫家面對著更加複雜的傳統。一方面,他們在學院中接受正規的造型訓練,而這個教學架構普遍脫胎於「徐蔣體系」。另一方面,他們又同時面對著傳統中國畫的厚重積澱以及國門開放後急劇湧入的西方藝術視覺資源。成長於相同的時代環境,擁有類似的視覺資源,但又建立起了迥然各異的風格面貌,他們堪稱「我法像心」的典型案例。

所以,此次展覽以中國傳統人物畫與20世紀「徐蔣體系」的變遷為底色,不僅呈現了每位藝術家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和新近創作,也挑選了他們的早期創作乃至在校期間的習作,以期揭示各位藝術家「我法」的建構歷程。

田黎明,水墨人物寫生,139 × 69 cm,1983年

田黎明 《尋》紙本水墨,200 × 86 cm,2012年

此次展覽展出了田黎明兩張1983年的人物畫寫生習作。那時候,田黎明剛從新疆來到中央美術學院。這些習作充分反映了藝術家紮實的寫實功力和早期受到的水墨人物畫訓練。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田黎明開始個人風格探索,無論是課堂寫生,還是他的《夏日》等作品都在有意地將光、水等自然因素融於人物畫的表現之中。近幾年的創作中,田黎明對於傳統的汲取更有意識。今年的新作《紅》、《藍》、《綠》、《青》等以顏色命名的系列作品,被視為具有實驗性的現代高士山水,既接續了傳統山水人物畫的文脈,又在形式、趣味、風格上具有全新的「我法」。

「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國水墨最大的變遷時代,從田黎明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觸摸到那個時代水墨人物的基本變化。從徐蔣體系開始的中西融合,把素描的概念帶入到水墨中,蔣兆和先生又強化了線條的重要性。到了盧沉和周思聰先生,他們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變形和現代性的研究。田黎明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也有了自己的個人特色。田黎明的中國畫源於徐蔣體系,受老師盧沉和周思聰影響非常大。最開始他還是非常注意形體和對象,慢慢開始轉向主觀化的光影。從他近些年的作品可以看到,與他早期的課堂習作已經完全不同,他希望通過中國畫的方式把光這個概念帶到紙面上,是那種淡淡的、暈暈的光的效果。這種筆精墨妙的細微效果,需要來現場才能感受。」

《路人》,120x68cm,1996年,周京新

《水滸-1》.68X68cm,2006年,周京新

周京新此次展出了他極具代表性的《水滸》題材作品,也有近些年的《人物寫生》系列。同樣是水滸題材,與早期作品的趣味性和裝飾性相比,2006年的《水滸》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寫意性的大筆觸和鮮豔的色彩構成了畫面的主調。在另一路純水墨的創作探索中,周京新由敘事結構轉向單純的人物形體和精神狀態的描繪。從2008年《面孔》到2015年《人物寫生》系列,周京新在以人物為載體的水墨實驗裡,逐漸淡化了人物的面目形象,形體姿態與水墨層次所編織的雕塑感越來越突出。

「周京新對於自己的水墨作品有一個表述,用水墨畫雕塑。雕塑最重要的是空間邏輯,而中國畫強調線。用線去呈現空間邏輯,周京新不僅進行了一些變形,還把中國傳統的『墨』的概念在當下進行了重新整理和提升。從他偏早期作品到近作,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如果說剛開始他用沒骨法和水墨雕塑概念還帶有一點探索性,還在找這種語言的妙處,到現在已經是遊刃有餘,進入了一種新的狀態。藝術家找到一個獨特的語言也許不是特別難,但是『我法』能成立、變化,能建構一種自己的模式和樣式,是非常難的。一方面要求適用度要特別強,另一方面還要具有非常強的可識別度。」

《老人肖像》 136cm×68cm 紙本水墨 1988年 武藝

《修真圖之二·雨水》 45cm×70cm 紙本水墨 2018年 武藝

此次展覽展出了武藝的很多早期作品,「那是他創作的底色,或者說是他近二十餘年作品中,幾乎看不到的另一面。」

武藝是盧沉先生最後一名研究生。從他的早期習作可以看出,徐蔣體系的筆墨和造型等這些基本功非常強悍,慢慢開始做些變形。《戴氈帽的老人》和《老人肖像》反映了他在1980年代求學時期受到的人物畫訓練,武藝的「我法」構建已現雛形。武藝曾於2006年創作過《機車大夫》,這是恩師盧沉在1964年畫過的名作。除了題目相同外,兩幅作品在藝術表現上完全是迥然的兩種風格。近年來,他對於汲取傳統傾注了更多心力,在《先賢像傳》系列中,武藝以他鍾情的白描描繪了一位位先賢前輩。白描被視為文人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修真圖》系列更是與傳統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吳洪亮介紹此次邀請武藝參展的重要原因是,不管畫什麼,武藝永遠都是用「我法」在畫。在吳洪亮看來,如今武藝的作品表面上從題材到畫法仿佛有些「復古」,其實不如說是「復心」,他在擺脫曾經在學院中積習的那些負累,隨心而為、隨性而做,因此筆端的那些形象自然就越發的疏朗飄逸。

《聖途》 200cmx260cm 紙本水墨 1998年 張江舟

闕·辰 135cmx135cm 紙本水墨 2020年 張江舟

張江舟的中國人物畫大氣磅礴,正是以紮實的寫實功力為前提。張江舟早期的《聖途》取材現實、人物眾多、莊嚴渾厚,具有一種史詩效果。在他2000年創作的曠工系列寫生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到變形、筆墨的變化和處理。在汶川地震後,張江舟的作品風格發生了極大轉變,開始通過筆墨呈現對人性、生死這些重大問題的思考。新作《闕》系列為張江舟在疫情期間創作,他以中國傳統的時辰概念審視現代生活,在內容上具有時代精神,在形式上又更加強調水墨本身的表現力,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氣象。

在吳洪亮看來,有過從軍經歷的張江舟一直有種家國情懷,以一種藝術家的角度關注著大事件。來到展覽現場的張江舟對此表示認同:「有些年輕人可能會竊笑,一個畫家手裡就一支筆,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所謂家國情懷和使命責任?我不迴避這個問題,這是一代人的成長經歷造成的,是一種基本的價值判斷。這種東西丟不了。再來,這種情懷是有傳統的。古代文人首先要讀書要做官,情系江山社稷就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優良傳統。當然我們跟古代文人不一樣,我們是專業畫家,我們能做的就是利用手中的筆和我們的情感去做一些事情,希望繪畫不單純只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能夠體現當代人的精神文明進程和當代人的生存體驗。」

張江舟介紹,此次展出的2020年新作為疫情期間所做:「作為重災區,武漢在疫情期間的種種表現讓人們看到了人性中非常美好的一面。我的繪畫不是對世界的世界描述,而是通過繪畫傳達一種複雜的情緒和情感,希望能勾起人們對生命和生活的一些思考。」

《水墨人物寫生》 九幅水墨紙本 68X136cm 1998年 張望

《春·夏·秋·冬四季圖》紙本水墨 180x48cm 2018年 張望

張望學習成長於文化底蘊豐厚的山東。展覽中,創作於上世紀90年代的多幅國畫肖像顯示出他脫胎於素描訓練的學習路徑和紮實的寫實功力。2000年以後的《陽臺系列》《偶人系列》作品,一方面更關注於人物性格和內心狀態,另一方面,對於水墨趣味探索的傾向已非常明顯。由此可見,張望試圖在寫實水墨的範疇內嘗試更多的可能性。近年來,張望的新作《春·夏·秋·冬系列》顯示出他在「我法」構建中的新發展。

在吳洪亮看來,以水墨的形式,把人體與自然山川深度關聯、融合,正是張望的可貴之處。從新近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對於精準寫實的執念越來越淡化,而將注意力轉向了更深層次的水墨精神與中國新城市文化的互文之中。

《高原》 179×97cm 2008年 邢慶仁

《春》 55.2x68.7cm 2020年 邢慶仁

進入邢慶仁的展區就進入了西北風的世界。此次展覽展出了邢慶仁早期作品。邢慶仁的個人面貌一直非常突出,在早期作品中會用一些很有質感的筆墨畫陝北民風。在近些年的作品中,邢慶仁的筆墨越來越溫和,線的精煉與墨色的暈染成為構造畫面的主體,表面的溫和之下蘊藏著更加渾厚的力量。從《春》、《黃河遠上》等作品中能夠清晰發現這種變化。

在吳洪亮看來,邢慶仁與武藝的藝術面貌迥異,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拋棄了繪畫裡那些簡單的和諧美感,還原內心對稚拙之本的認知:「對於拙的判定,我們可以一路追溯到傅山的書法,以拙為美,以變形為家。這些繪畫作品不是現代派的簡單表述,而是對古拙厚重的一次探尋。他筆下的百姓和土地,來自中國最有傳統氣息和能量的地方,帶給我們以感動。」

展覽現場

在導覽最後,吳洪亮總結:「此次展出的這六位藝術家是中國水墨畫人物的優秀代表,各有不同:田黎明的淡和靜,周京新的水墨雕塑,武藝的線條復古飄逸,張江舟和張望在對時代的認知和人性把握上各有千秋,邢慶仁作品中的紮實。這個展覽不是對中國當代水墨探索的全面性表述,它只是一個切入口,希望大家通過這個小小的打開,對中國藝術、中國水墨畫的當下價值和當下成果有所了解。通過各位藝術家的魔法看到他們內心,通過這些作品找到你對藝術感受的心。」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3月21日。

- END -

相關焦點

  • 展覽| 吳洪亮:「我法像心」為了解當下中國水墨畫打開一個切口
    此次展覽的分析與研究,旨在對藝術家們的創作有一個宏觀的呈現和了解。無論是對藝術愛好者自身實踐的指引,或是對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創作現狀的探討,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策展人吳洪亮認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創新一直沒有脫離傳統和「徐蔣體系」這兩條線,所有變化都是依此前行。武漢美術館藝術總監高小林視其為「對當下中國人物畫狀態的精準概括」。
  • 吳洪亮:「我法像心」為了解當下中國水墨畫打開一個切
    此次展覽的分析與研究,旨在對藝術家們的創作有一個宏觀的呈現和了解。無論是對藝術愛好者自身實踐的指引,或是對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創作現狀的探討,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策展人吳洪亮認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創新一直沒有脫離傳統和「徐蔣體系」這兩條線,所有變化都是依此前行。武漢美術館藝術總監高小林視其為「對當下中國人物畫狀態的精準概括」。
  • 吳洪亮:「我法像心」為了解當下中國水墨畫打開一個切
    此次展覽的分析與研究,旨在對藝術家們的創作有一個宏觀的呈現和了解。無論是對藝術愛好者自身實踐的指引,或是對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創作現狀的探討,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策展人吳洪亮認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創新一直沒有脫離傳統和「徐蔣體系」這兩條線,所有變化都是依此前行。武漢美術館藝術總監高小林視其為「對當下中國人物畫狀態的精準概括」。
  • 武漢美術館持續打造水墨盛宴 展覽持續至2021年3月21日
    本次展覽由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先生為策展人,邀請田黎明、邢慶仁、張江舟、張望、周京新、武藝6位藝術家參展,共展出百餘件作品。這6位藝術家都是當下水墨人物畫創作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們在人物畫創作領域以一種前瞻性的探索精神引領著當代人物畫創作的最新動向。
  • 當下藝術展覽現狀面面談:何為好展覽
    原標題:當下藝術展覽現狀面面談:何為好展覽  2016年剛開年,最熱最火的詞當屬「熔斷」,這個原指當電流超過規定值時,保險絲由於過熱自動燒斷以保護電路的詞像陣颶風,雖然在經濟圈來了又去,但仍激蕩起一片反思。如今成了經濟圈的新機制。
  • 2019威尼斯雙年展專題 | 專訪中國國家館策展人吳洪亮
    吳洪亮:這次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相對完整的呈現了我們的預想,作品的呈現還比較滿意,整體應該算及格吧。但是距離一個完美的展覽,在我們心裡還是有所欠缺的。 吳洪亮:整個展覽我只看了三分之一,因為我都在工作,重要國家館都在排大隊,沒時間排隊看。
  • 武漢美術館「水墨文章第六回——我法像心」大型跨年展即將登場
    由武漢美術館主辦的「水墨文章」系列品牌展第六回:「我法像心:當代水墨研究展」將於12月11日在武漢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國內六位水墨人物畫代表性藝術家的116件作品。展覽結合沙龍的形式旨在對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創作現狀進行探討。
  • 「子陽看展」一個反映中國水墨畫現狀的展覽
    四個多月沒寫觀展記了,一來看展少,二是提不起興致,今天為了這個展覽特意跑了一趟,這是一個除了開幕式人潮湧動(大咖雲集蹭合影),其他時段都無人問津的展覽,實在有點可惜。今天整個美術館只有三個人:一個前臺,一個我,還有一個「貼身」安保,還好我是一個訓練有素的看客。
  • 中國水墨畫海外巡展驚豔布魯塞爾
    新華社布魯塞爾4月12日電(記者任麗穎)來自中國23位水墨藝術家的46幅畫作12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展出。不少當地人結伴而來,在一幅幅精美的中國水墨畫前駐足觀賞、拍照或議論,沉浸在東方藝術帶來的美好視覺體驗中。  「水墨畫對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繪畫形式,但當我站在它面前時,有種靜謐、祥和的奇妙感。
  • 德國藝術家舉辦中國水墨畫展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阮佳聞):當地時間11月8日晚,一場名為《仿佛雲霧在眼前飄然而過》的中國水墨畫展在位於德國西南部小城阿倫的奧斯塔爾伯縣地方行政區首長府拉開了帷幕。這場展覽的特別之處在於,畫作繪製者並非來自中國,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德國人——已經從事中國傳統書畫創作超過25年的墨擬卡·湖福。
  • 一帶一路·水墨聚焦王洪亮書法巡迴展及張清智百米長卷展開幕式在...
    新華社深圳5月13日電(記者 楊超倫)兼蓄並包、自成一體的靈秀字體,風情萬種的少數民族風情畫……5月13日,一帶一路·水墨聚焦王洪亮書法巡迴展及張清智百米長卷展開幕式在深圳隆盛博物館隆重舉行,瑰麗多變的書法作品,色彩豐富的風俗人物畫,給人們帶來了一場中國水墨書法美的盛宴。
  • 武漢美術館2020年度壓軸大展來襲,六位藝術家奉上中國水墨人物畫巨片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通訊員李霞 12月11日,本周五,武漢美術館2020年度壓軸藝術大展《水墨文章第六回 我法像心》即將啟幕。
  • 武漢美術館年度壓軸大展來襲 六位藝術家奉上中國水墨人物畫巨片
    周京新 《水滸》 2006年□楚天都市報記者 徐穎 通訊員 李霞12月11日,本周五,武漢美術館2020年度壓軸藝術大展《水墨文章第六回 我法像心》即將啟幕。至此,武漢美術館《水墨文章》大展,自2011年《第一回 寫意精神》啟幕,到《第二回 筆法維度》《第三回 文脈創化》《第四回 色界變象》《第五回 墨道無間》《第六回 我法像心》,2020年剛好走到第10個年頭。每一次展覽,對觀眾來說,都是一次中國水墨的視覺盛宴,對藝術界來說,又是一次關於水墨具體問題的探討。
  • 為中國讀者打開波蘭文學之窗——訪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林洪亮
    為中國讀者打開波蘭文學之窗  ——訪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林洪亮  11月9日,年屆84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林洪亮出現在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頒獎典禮上。已經退休20多年的林洪亮退而不休,他在與時間賽跑,「特別想讓中國讀者增加對東歐文學的興趣。」  兩次巧合促成與波蘭之緣  林洪亮出生於江西省南康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9年6月,南康解放後,他便立志當一名解放軍。然而幾次報名參軍都因身高和體重不達標而遭拒絕。1952年,上高中二年級的林洪亮義務為新華書店當起了推銷員。
  • 水墨畫看似簡單,一個外國人畫的中國水墨畫,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上一篇文章呢我們講了為什麼中國水墨畫在國際上的地位很低,現在我們淺談一下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畫之一,墨水是國畫的起源,以筆墨運用的技法基礎畫成水墨畫。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和墨,黑色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被稱為彩墨畫,中國水墨畫的特點是: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微妙,意境豐富。意境呢確實是一種無言可說的,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的意蘊和境界,講究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 武漢美術館持續打造水墨盛宴 展覽持續至2021年3月21日
    本次展覽由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先生為策展人,邀請田黎明、邢慶仁、張江舟、張望、周京新、武藝6位藝術家參展,共展出百餘件作品。這6位藝術家都是當下水墨人物畫創作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們在人物畫創作領域以一種前瞻性的探索精神引領著當代人物畫創作的最新動向。
  • 水墨畫上的禪宗思想,細談禪宗思想對古代日本水墨畫的影響
    比如禪宗思想對古代日本的水墨畫就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一、禪宗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佛教自印度傳入後,為了能讓中國人了解和接受佛法,佛教就開始與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文化思想相融合,並發展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學派和宗派。
  • 史博館「彩墨寶島」展覽 水墨筆下的臺灣美景
    為讓民眾欣賞其館藏書畫,史博館於7月10日起至2021年1月3日止,在南棟的一樓藝廊,舉行「彩墨寶島-歷史博物館館藏特展」展覽。臺文化政務次長彭俊亨在展覽開幕式致辭表示,藝術大師以水墨為媒材,畫出美好的臺灣風景。近年,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政策,而藝術家的故事就是建構、重建臺灣藝術史的關鍵。
  • 更化則可善治——中國水墨畫的現代意義丨1204丘挺講座回顧
    為了區別於西洋,強調民族性和國家觀念的認同,表明中國身份,水墨畫的概念應運而生。回望歷史,「水墨畫」與「中國畫」這兩個詞,儘管其意涵在社會、文化變遷中不斷衍化,指代有變異,但是原來的價值系統大抵保持穩定。 在國際語境中,「中國水墨畫」的提法越來越被普遍接受。
  • 「走進水墨家園:我們眼中的李小可」展覽學術講座在上海成功舉辦
    、著名美術理論家王鏞,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洪亮三位嘉賓以對談的形式,結合主講人李小可「水墨家園」作品展的四個不同篇章,系統梳理李小可作品的創作歷程和理念,讓大眾能夠更近地走進藝術創作的背後,深入領悟中國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