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文化和旅遊部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文旅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馬峰介紹,疫情期間,數字文旅產業異軍突起、逆勢上揚,雲演藝、雲娛樂、雲直播、雲展覽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為文化和旅遊行業復工復產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就在一天後,一場文旅融合的「雲夜遊」盛宴在頤和園開啟。由人民日報新媒體、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新浪微博、嗶哩嗶哩主辦,人民創意、人民文旅協辦的2020「頤和園·戲遊記」,匯聚了尚長榮、陳少雲、于魁智、李勝素、遲小秋等二十位國家一級演員,在現存院落尺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廷戲樓——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登臺獻藝。連續三晚的大戲,這在頤和園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頤和園 戲遊記」開幕大戲——京劇×歌劇跨界節目《頤和園之夜》
這場由文旅行業頭部平臺、戲曲領域頂級資源聯手打造的文旅盛宴,為正在逐步從疫情恢復的中國旅遊提供了更多可能。景區的「夜遊」,演出的「雲遊」,也許可以打造出別開生面的「雲夜遊」。
往日重現 傳統文化的旅遊場景化
今年是頤和園建園270周年,也是「徽班進京」230周年。這座曾經的皇家園林,也一直與戲曲有著不解之緣。北京市頤和園研究室主任趙曉燕介紹,此次舉辦演出的德和園大戲臺是清代三大戲臺之一,也是京劇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舞臺之一,見證了京劇發展成熟的歷史軌跡。曾經專為帝王家表演的戲臺,如今已經通過景區開放、通過網絡直播「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某種程度上,如今在這裡表演的藝術家,也是在向譚鑫培、楊小樓等老一代名家致敬。
趙曉燕認為,戲曲是園林意境蘊涵的重要組成。遊人獲得園林意境的信息,不僅通過視覺功能的的感受或者籍助於文字信號的感受,還通過聽覺、嗅覺的感覺。戲曲的「意境美」通過劇目情節、演員的表演、觀眾的欣賞與周邊的園林環境情景交融、鮮明生動,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園林的戲樓裡欣賞中國古典傳統戲目,無疑是視覺、聽覺、觸覺的極大享受。
如果單純說戲曲是「文」,景區是「旅」,那麼將戲曲還原到景區之中,則是文旅融合的一次場景化實踐。近年來,國內極具文化底蘊的景區都在利用文化演出豐富夜遊體驗,這其中傳統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故宮的上元之夜、清明上河園的演出、網師園的夜遊、無錫的古運河風情夜遊節等,都將戲曲元素融入到活動和產品之中。而在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中,由國內最頂尖的戲曲名家呈現的連續三天的大戲,這在中國文旅史上實屬罕見。
上海豫園元宵燈會
前無古人,但並非不能後無來者。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對於弘揚中華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發揮著極大作用。在疫後逐步恢復的城市和景區,也需要用一場文化盛宴,讓更多的人感受文化、體驗文化、享受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點亮「雙節」 線上雲夜遊的更多可能
9月30日晚,在京劇大師尚長榮先生的《大賜福》之後,全國人民將迎來期盼已久的中秋+國慶「雙節」假期。據文化和旅遊部的最新數據,第三季度國內旅遊市場已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的七成到九成。可以想見,在馬上到來的8天假期,國內旅遊市場將會迎來一波井噴。此次假期之前的三天大戲,為復甦的國慶長假旅遊「熱了場子」。
據相關平臺預測,相較於今年「五一」假期和端午假期,國慶假期全國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均將有大幅增長。與去年國慶假期相比,今年國慶假期的國內旅遊總收入可能恢復至91%左右。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總體形勢下,旅遊活動穩步恢復,在線雲遊雖然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仍是旅遊目的地保持曝光度、提高影響力的有力武器。
和傳統的演出不同的是,「頤和園 戲遊記」這樣的活動,既能夠把足夠精彩的演出奉獻給觀眾,同時也是對目的地本身的展現;和傳統雲遊不同的是,遊客不只是在通過屏幕感受旅遊,同時還能夠享受到難得一見的視聽盛宴。
河北梆子名家王洪玲、王英會在「頤和園 戲遊記」第一夜表演《大登殿》選段
當然,這樣的「雲夜遊」是否能夠真正起到作用,還是要看產品本身的質量。是否能有頤和園及難得一見的德和園大戲樓「站臺」?是否能有戲曲界「一壁江山」的演出陣容?是否能有平臺和流量的保證?恐怕還需要下一番功夫。
文旅發展大勢下催生的夜遊,疫情影響下逆勢上揚的雲遊,二者完全可以結合而生「雲夜遊」,「頤和園 戲遊記」正是其中翹楚。雖然旅遊永遠是一件需要「身體力行」的事,但當「身未動」的時候,心可以遠。
來源:人民文旅
責任編輯:王昕
本文章版權歸人民日報人民文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人民日報人民文旅】遵循行業規範,所有轉載稿件均已標註作者及來源,不代表本站觀點;原創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本站觀點;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獲得轉載授權後請註明作者以及來源為「人民日報人民文旅」,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投稿可能會經過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