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蓮鏡頭下的頤和園

2020-12-09 中國環境

  一進頤和園西門,曉蓮就「燃」起來了!咔咔咔——相機的快門聲與她的腳步聲交錯著落在寂靜的晨曦裡,反襯出大自然的沉寂。「快點兒,我們要儘快到鏡橋去,再晚就趕不上日出了!」我空著手,跌跌撞撞地跟在「全副武裝」的曉蓮身後,往西堤小跑。

  春日清晨的頤和園,天空像一塊藍寶石,鑽石般的星星嵌在上面,鳥兒和昆蟲仍舊昏睡,柳枝紋絲不動地垂著。在長堤上一路小跑,柳枝與天幕的星光產生動漫的效果。不一會兒,東邊的天空起了變化,太陽漸漸睜開眼,放出漫光,近處長堤的一溜饅頭柳在逆光中漸漸變得清晰。東邊的天空先是玫紅色,繼而暈染成淡藕色。

  鏡橋位於西堤中部,八角重簷攢尖頂,是頤和園西堤六橋中最華麗的一座,仿照唐朝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意而建。鏡橋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年間重建,是拍攝昆明湖晨曦的最佳地點。

  西堤上的山桃花開了六分,正是最嫵媚的時候,曉蓮一邊跑一邊按快門。我的心則追隨那些花朵,幻化成無數瓣,努力汲取大自然每一秒的精彩。

  我們趕到鏡橋時,太陽正懶散地爬升,她發散出地平線上的第一縷金色,就像火種一樣,把大自然點燃了、喚醒了——柳絲開始微搖,桃花開始輕蕩,天空澄藍、湖水碧綠、天鵝遊弋;短暫的半個小時,大自然把人們引入一個4D空間,感官所及,每一秒都在變化……這是我跟隨「曉蓮說」的拍攝者張曉蓮第一次進頤和園拍照時看到的景象,因為從未經歷,所以終生難忘。

  「曉蓮說」是一個微信公眾號,從2017年3月推出第一期,至今已經更新了一百多期,這個微信公眾號主要致力於挖掘頤和園這座皇家園林的不為人知的美。出自曉蓮之手的照片都很有「魔性」,人們再熟悉不過的頤和園,在她的鏡頭下變得陌生起來;仔細看看,還是那些熟悉的場景,卻美得令人窒息。

  拍攝古典園林需要破譯「密碼」,這個「密碼」就是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理解。園林是什麼?在古人的認識中,園林是用來安放心靈的。無論是壯觀宏闊的皇家園林,還是精緻小巧的士人園林,都在通過一種特定的園林語言,表達天、地、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如果沒有大自然的「表演」,建築是沒有靈魂的;如果沒有體現著人類文明結晶的建築,大自然是荒蠻的。

  由於園林的建築是固定不變的,曉蓮需要與大自然通力合作,在「天人合一」之時破譯這個密碼,往往這樣的機會只有一瞬間。為了這一瞬間,曉蓮需要付出幾小時、幾天,乃至更長的時間,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十網九空」。但是經過多年的觀察與實踐,曉蓮漸入佳境,她對各種開花植物的花期、對園中的小動物、對季節氣候都熟稔於心,她甚至還會看天象——傍晚會不會出晚霞,早上會不會有霧,她都能做出很準確的預測。她早已與頤和園融為一體。

  在觀察與實踐中,曉蓮也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攝影理念:創新、光影、勤奮。

  她所言的「創新」,不僅指構圖,還指視角。發現不同時間、不同角度下微妙變化的園林之美,需要沉浸,需要熱愛。為此她幾乎每天都用腳步丈量頤和園的土地,用心靈發現、用鏡頭表達大自然投放在頤和園的生命之美。微雨過後的建築倒影、陰天籠罩的靜謐湖面、山桃掩映的佛香閣,她最有創意的是把西堤拍成了「橫看西堤豎看松」。那時候,曉蓮並沒有版權意識,當她姐姐讚嘆別人把杭州的蘇堤拍成了這個樣子,曉蓮說那是我的創意,我早就拍過了。

  尋求創新之外,還要有過硬的技術。曉蓮之所以能拍出很多動人心魄的作品,是因為她對光影的準確把握。長廊、窗欞、佛像、脊獸,都在恰如其分的光影中,向觀者訴說著無盡的往事。正像曉蓮說的那樣:「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沒有光影就沒有靈魂,沒有勤奮就沒有作品。」

  2015年,曉蓮開始專注於拍攝頤和園,短短五年時間,她拍攝的照片多達六十萬張,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市級影展並獲獎。她的微信公眾號「曉蓮說」不僅受到了頤和園影友們的喜愛,在社會上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人們一提起頤和園,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張曉蓮。如今每當曉蓮走在頤和園裡,舉相機的人都會稱她曉蓮老師或者蓮姐,曉蓮也很享受與大家的互動時光,她會熱心地告訴別人天鵝在哪兒,當下什麼花開了,從哪個角度拍更好。她的作品被無數人模仿,但這種模仿只停留在角度和構圖上,神採和意境是模仿不來的,因為曉蓮付出的艱辛沒有人能拷貝!

  究竟是怎樣的艱辛?不妨通過兩件事來說明一下。

  2019年5月21日,狂風襲擊北京,昆明湖裡掀起了巨浪,「我沒有看過這樣的場景,風頭一會兒衝上浪尖,一會兒墜入低谷,撩起的霧紗極像颳起了白毛風」。那天,曉蓮在新建宮門內湖邊的棧橋上拍攝極端天氣下的昆明湖,一陣狂風颳過,把她吹得腳底離開地面,若不是有銅欄杆擋著,她就會仰躺在被湖水打溼的橋面上。說不膽怯那是假話,因為棧橋上只剩曉蓮一人還堅持著,其他人也許是怕相機被水打溼,也許是怕被狂風卷到湖裡,早就跑遠了。曉蓮也擔心相機受損,但她覺得相機好修,這樣的極端天氣可能只有一次……縱然衣服被打溼,凍得「手痙攣」,但她按快門時,依舊果斷麻利。

  那一期的「曉蓮說」發了十張照片,是曉蓮冒著風險三次進園拍攝的成果。上午的湖水是藍色的、下午的湖水是綠色的、傍晚的湖水是金黃色的,為了彰顯浪的氣勢和質感,發表時她選擇用黑白來表現。

  還有一次拍攝經歷令我印象深刻。2019年3月15日清晨,我和曉蓮先拍西堤的山桃,然後往佛香閣上跑,因為那天要「出船」。每年春季,頤和園的遊船要從西堤北側的大船塢運到東堤、南湖島等幾個租船碼頭,待深秋時再拖回船塢。因為遊船要到昆明湖上調度,所以只有在萬壽山高處的佛香閣才能看見全景,而且必須於九點前到達。從後山的八大廟到佛香閣,路雖然陡,距離卻最近,曉蓮奮力往山上爬,緊跟其後的我聽到她粗重的呼吸聲如同拉風箱——2016年,曉蓮被確診為慢阻肺,但她依舊腳步匆匆。

  佛香閣的南山門外兩側,有四五十釐米寬的石臺,下面是幾十米高的臺基。我揪心地看著曉蓮走到那窄窄的石臺上——只有那裡才能俯視湖面,拍到船隊。不知是不是有意「造型」給曉蓮看,湖面上的遊船連成一串,擺出各種造型;天鵝也飛來湊趣,翩翩起舞。此時的曉蓮已經連續拍攝四個多小時了,依舊亢奮地按著快門……為了減少負重,曉蓮進園拍攝時從不帶水,她寧可多帶一個鏡頭;為了出手快,她的腰包變成了相機包。鳥兒隨時高飛、春天和秋天轉瞬即逝,這意味著她要與時間不停賽跑。

  在我看來,曉蓮像耐力極強的駱駝,又像勤奮靈動的雨燕,這種精神來自哪裡?

  現在的年輕人肯定理解不了,但與曉蓮同時代的人會理解,因為在形成價值觀的年歲,他們接受的都是這樣無私奉獻的英雄模本。正是這樣的價值觀,讓曉蓮身上有一股別人學不來也做不到的「拗勁兒」;也正是這執拗的性格,成就了她鏡頭下那麼多美好的瞬間。

  景色再美,也還是景色。連續拍了幾年頤和園,曉蓮有了更深的體會,給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反映自然之美,更要深挖文化內涵,並且把兩者結合起來。她拍攝的仁壽殿就是一種嘗試:前景的鳳昂首挺胸,投在大殿上的龍的影子,在虛空中張牙舞爪,十分切合晚清時局的境況。

  記得曉蓮曾指著天空下的柳樹對我說:「明新,你看她們多美!」湛藍的天幕上,嫩嫩綠柳在曼妙舞動;我們稍一挪腳步,構圖便發生變化,呈現出另一種美。大自然每時每刻都是新的,曉蓮的眸子被熱烈的愛和柔情燃燒得亮亮的……

相關焦點

  • 清廉文化驛站——「曉蓮書房」揭牌
    近日,清風之旅·湘湖站推介會暨曉蓮書房授牌儀式舉行。此舉為打造湘湖清廉文化景觀、講好蕭山清廉文化故事再添新氣象、注入新活力。  據了解,「曉蓮書房」是由區紀委區監委在曉風書屋重點打造的一個清廉文化驛站,其中的「蓮」意為「蓮花」,寓意清廉,目的在於潛移默化中傳播清廉文化,讓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讀廉思廉悟廉踐廉。
  • 在頤和園與特展之間「穿越」 「後臺」鏡頭下的頤和園
    頤和園副園長秦雷為代表的專家團隊在直播中對頤和園的歷史與文物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介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消失的仙山群閣——治鏡閣在頤和園西北部水域的中心,矗立著一座圓形島嶼,該島孤懸湖心,碧水環繞,島上林木蓊鬱,野鳥翔集,遠看頗有些原始荒蠻的氣象。
  • 鏡頭測試:日本產蔡司Planar 50/1.7+索尼微單A7實拍北京頤和園
    這種天氣自然不能錯過,所以決定前往頤和園繼續我的鏡頭測試。今天登場的是日本製造的Carl Zeiss Planar 50/1.7鏡頭,還是帶紅「T」標誌的。估計看到這裡會有同好覺得奇怪,Zeiss鏡頭不應該是德國生產的嗎?怎麼會變成日本製造的了?
  • 春俏頤和園 西堤山桃花
    我遊覽過很多的園林和公園,而在我心中的最愛的是頤和園一年之中,無論春夏秋冬,頤和園就是一塊執著的磁石,把我深深地吸引尤其是陽春三月,皇家園林頤和園的西堤淹沒在山桃花的花海裡,如夢如幻虛擬縹緲如同一條通向無盡頭的仙境之路,好長好長美輪美奐神遊在仙路之中的老狼隨心所欲的穿行在山桃花鋪就的花道漫不經心的聞著山桃花淡淡的清香
  • 看不完的四季,遊不盡的頤和園
    ~春天的頤和園就是各種花,目不暇接的花。若是對此方面感興趣,推薦可以看看這本《頤和園大修實錄》。夏天的陽光很毒,但頤和園湖邊的樹蔭下很涼爽,尤其適合賞荷。清風徐來,再濃烈的夏日也不覺得煩悶了。下過雪的頤和園,是錦上添花。
  • 頤和園·戲遊記丨頤和園裡唱大戲 點亮新常態下的「雲夜遊」
    就在一天後,一場文旅融合的「雲夜遊」盛宴在頤和園開啟。由人民日報新媒體、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新浪微博、嗶哩嗶哩主辦,人民創意、人民文旅協辦的2020「頤和園·戲遊記」,匯聚了尚長榮、陳少雲、于魁智、李勝素、遲小秋等二十位國家一級演員,在現存院落尺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廷戲樓——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登臺獻藝
  •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洞」
    原標題: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洞」 每年冬至前後,頤和園十七孔橋都會出現「金光穿洞」奇觀。在落日餘暉的映照下,十七孔橋的每一個孔洞都出現金光,拍攝這一景觀自然也成為攝影愛好者的一大樂趣。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連日來十七孔橋區域的遊客量呈持續上升趨勢,落日前的尖峰時段接近700人。
  • 圖記|重走國賓線路 「五一雲暢遊·尋脈頤和園」
    頤和園東宮門。今年五一勞動節小長假的前三天,北京頤和園管理處與北京青年報聯手打造文化直播欄目特別期:「五一雲暢遊·尋脈頤和園」,屆時將向直播觀眾全面解封頤和園那悠遠的歷史。頤和園東宮門。作為中國古典園林集大成者和世界遺產,頤和園多次承擔外事任務,也形成了一條國賓遊覽路線。德和園大戲樓。此次「五一雲暢遊·尋脈頤和園」線上活動,以國賓線路為基礎,三天設定了三條主題線路:5月1日為「樂人」線,5月2日為「樂水」線,5月3日為「樂山」線。慈禧寢宮樂壽堂。
  • 在頤和園旅遊應該怎麼拍,這份拍照攻略送給你
    為什麼要去頤和園拍照?,所以想全面了解清朝歷史其實可以去這兩座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園林,至於拍照嗎,當然要選頤和園啦,看看慈禧現存的照片中大部分照片都是在頤和園拍的呦, 頤和園長廊頤和園最大的特色就是長廊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畫廊兼遊廊,也是必打卡地點,但長廊的人也會特別多,想要拍出的好的照片其實特別難,
  • 照相館攝影師鏡頭下的民國北京
    但這也只是他在北京用照相機記錄的眾多歷史事件中的一件,1929年8月2日的《南華早報》這樣評論他的離開:「詹布魯恩先生在京開設照相館19年,他的作品蜚聲海內外,曾用鏡頭記錄下了這期間發生在北京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詹布魯恩在北京使館街開設照相館的時間段,恰好同民國北洋政府統治的時間相吻合,因而他拍攝的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從某種意義上說構成了一部民國北洋政府影像史。
  • 頤和園這片春景獨好!
    「煙花三月下揚州」這話寫出了春天的江南美景如畫,想想也是,江南煙雨,亭臺樓閣,古往今來使得無數人心之嚮往,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六次下江南,領略江南的好山好水,估計乾隆皇帝是真的喜歡江南,否則北京的頤和園怎麼會和江南蘇杭的風光沒有差別!
  • 雲遊頤和園 這場直播有料
    昨天,由頤和園公園管理處和北京青年報聯手打造的系列在線「雲遊」文化產品「五一雲暢遊·尋脈頤和園」正式上線,吸引200餘萬人次觀看。仁壽殿有慈禧的美國汽車活動第一站走進了仁壽殿,頤和園副園長、頤和園學會理事長、副研究館員秦雷對仁壽殿進行了介紹和解讀。仁壽殿是晚清頤和園裡政治地位最高的地方,其內部的擺設都體現這一特點。該殿在乾隆時期曾叫「勤政殿」,1860年遭到毀壞。
  • 婁燁揭秘《頤和園》 講述歷時十幾年的愛情故事
    3月25日,一直低調拍戲的導演婁燁接受記者採訪時,終於談起了新片《頤和園》,他稱該片還有一組鏡頭沒有完成,而劇組近日將赴柏林完成全部的拍攝工作。  婁燁介紹說,《頤和園》講述了一個歷時十幾年的愛情故事,涉及北京、武漢、重慶、柏林等5個城市。郭小冬和郝蕾分別扮演片中的周偉和餘虹。
  • 頤和園在「三山五園」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下)
    編者按:本文從1、以「三山五園」為背景的頤和園周邊環境調研;2、頤和園在「三山五園」中的價值和定位;3、頤和園在「三山五園」中的發展路徑思索;4、結語,四個方面論述頤和園在「三山五園」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期推送為本文下篇。三、頤和園在「三山五園」中的發展路徑思索1.
  •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伴隨著頤和園文物特展的開幕,北京青年報「後臺」文化直播欄目也以「見所未見|頤和園270年,從頭閱」為主題進行了全網的「雲直播」,不僅展示了頤和園的文物,同時帶領觀眾在頤和園與特展之間「穿越」,尋找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牛義順:頤和園的鐵柵欄,有些煞風景
    一大早,我和老婆拎著相機趕到頤和園。從練橋和鏡橋向西望去,風景尤其美,春光中的玉泉山和高高的寶塔仿佛近在咫尺,它們與昆明湖構成了一幅如畫般的美景。但當我們想再近一些觀看時,一堵由鐵柱子和長蒺藜組成的柵欄牆攔住了視線,遊人只能從縫隙中遠眺對岸的風光,要想拍攝則沒有可伸出鏡頭的地方。   「這牆修得也太不人道了吧?弄成什麼樣的牆不好,非弄成這個樣子?
  • 鄭爽為何沒拍攝時也來《我在頤和園等你》探班?
    近日,在北京衛視播出的《我在頤和園等你》便來到中國現存最大的清代皇家園林頤和園,以全新的視角,講述頤和園的歷史價值和遺產文化,展示古典園林美學。節目由張國立帶領鄭爽、王子異、王鶴棣等年輕人,通過打卡頤和園的方式,升級改造中國古代「宮市」的唯一孤本蘇州街,以此帶領觀眾深度體驗「頤」式生活。
  • 「鐵兵美文」老兵侯忠三遊頤和園
    六點半到達頤和園北宮門停車場,趕在了六點半開門第一時間入園。這麼早進入頤和園的大部分是到園內晨練和拍照的人們,而遊客則要等到八點鐘單獨售票的小景區開放後入園。我從北門刷「社會服務通老年卡」進入頤和園,經過長橋,並在橋上俯瞰橋下沿河兩岸的蘇州街街景,穿過書有「福慈」的牌坊,再沿萬壽山下的道路西行。
  • 人在園中走 如在畫中行——三遊頤和園
    完成任務後,抽空到頤和園參觀。然後過文昌閣,再沿著第一次到頤和園的路線走了一趟。定居北京生活快十年了,早有再遊頤和園之意。昨天孫女因疫情度過了近八個月的漫長假期生活後開學了,接送孫女上學的重任由她奶奶承擔。昨晚一個人在家,心血來潮,決定再去頤和園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