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把英語踢出主課的呼聲就從未停歇過。全國人大代表,也是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表示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將中小學的英語由必修改為選修,才能更加凸顯教育公平。
在2020年4月13日浙大教師有關將英語踢出高考的視頻引起很大的播放量,鄭強認為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寶貴的時光,過分誇大了英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分量,是我們民族不自信的表現。
可能很多學生認為英語難學,英語作為一個高考科目,踢出高考對於一些同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很多同學英語方面語感有問題,英語便成為了高考路上的絆腳石,一些家長也認為可能以後工作英語並無大用,但值得注意的是:
英語仍然是世界上最廣泛的語言
對此筆者想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何為教育公平。
什麼叫公平?什麼才算公平?現有的體制和語境下,教育公平的含義在於讓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去競爭優質資源,而不是讓每個人在各個方面都享有相同的資源。高考就是印證了這一點。
其次,把英語踢出主科就可以凸顯教育公平嗎?
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城鎮和農村,大城市和小縣城之間的教育資源不平等,但僅僅把英語作為突破點是不明智的,當今社會與國際環境英語作為一種主要的語言,被運用在各種場合中,很多產業進行研究往往離不開英語,英語也是很多企業部門招聘人才的指標之一。農村的教育資源良莠不齊,的確和城裡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假如英語被踢出主科,城市和鄉鎮的教育資源差距並無改善,而英語在社會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沒有降低,城市孩子可能課外選修英語資源豐富也很容易,農村的孩子在該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想要拉低差距就更難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英語在當前環境下還是有作為主科的潛力和必要。
最後,何為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是一個一個民族積極肯定的自我評價,但同時也關係著文化自信,一個真正自信的民族,不會排斥其他國家的其他文化,反之會接納,將其好的方面融入到自己民主的血肉與靈魂中。我相信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也相信我們國人這種文化自信。
《論語》中,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我國從60年代開始把英語作為主要外語,好的文化會吸納發展,英語作為主科,在當今社會還是有一席之地的。
大家有什麼想法,也可以發在評論下面,以上為筆者個人觀點,也希望大家能互相尊重,互相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