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薩埵,眾生、有情的意思。菩薩,翻譯過來,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
大乘佛教中有四大菩薩,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第三位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賢菩薩」。這四位菩薩,就可以代表整個佛法。
一、地藏菩薩
為什麼叫地藏菩薩呢?地就是大地,大地孕育萬物,滋養我們,離開大地我們就無法生存。地下的資源寶藏也很多,能夠使滿足我們的生活使用。所以佛就用「大地」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就如大地一樣,本具佛性,本自圓滿,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所以叫地藏菩薩,這名字也是表法用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主要就是孝道,這是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法——孝親尊師。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怎麼會尊重師長?不尊重師長,怎麼會聽師長的話?老師再有能力,再有學問,也沒法教你。
二、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又稱為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在佛教中代表慈悲。無論是在佛教還是在民間,觀音菩薩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地藏菩薩代表孝道,孝道做圓滿了,再將孝道發揚光大,孝敬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平等,這就是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
三、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吉祥、妙德、妙首、法王子。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因為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所以常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我們學了孝道、慈悲,但是不能感情用事,還需要依靠智慧,在理智的基礎上行事,才能真正得到受用。所以這就需要向文殊菩薩學習,學習他的智慧。
四、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世稱為十大願王。普賢菩薩在佛教中代表行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前面三位菩薩,分別代表了孝道、慈悲、智慧,下面就該有所行動了,不能光說不練。所以就要向普賢菩薩學習,將孝道、慈悲、智慧落實在生活實踐當中,這就是普賢行。
所以說這四位菩薩,就代表了圓滿的大乘佛法。向地藏菩薩學習孝敬,然後向觀音菩薩學習慈悲,進而再學文殊菩薩的大智、普賢菩薩的大行,解行合一,才能圓滿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