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佛教界的四大菩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和「大願」地藏王菩薩。此四大菩薩的道場分別在我國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華山。禮拜四大菩薩、朝禮四大名山,功德福報無量!本篇文章,讓我們一同走近和了解佛教裡著名的四大菩薩。
一、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由於智慧超群、洞悉般若,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的智慧極高,悟透了「空有」、「因果」、「世間法」和「出世間」等所有佛法,洞悉一切般若(智慧)。文殊菩薩是眾菩薩之首,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亦稱「妙德」、「妙吉祥」。
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在清涼聖境五臺山,文殊菩薩的形象總是左手持蓮花,蓮花上有經書,代表般若智慧,右手手持利劍,寓意斬斷煩惱。其坐騎為青獅,青獅吼代表以大智慧大威德降伏外道。
文殊菩薩還是釋迦牟尼佛的左侍者,他和普賢菩薩一同為佛陀的左右兩脅侍,三聖合稱「華嚴三聖」或「釋迦三尊」。「文殊法王子,功德難量,寶智透心光,利劍斬煩惱,猛獸伏清涼」,「大智妙吉祥,感應遍十方,時時處處不忘,悲智雙運度有情」。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二、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由於難行能行,不輟不止,被稱為「大行」。「大行」是指普賢菩薩在實踐佛法宏旨(普度眾生)方面極為盡心盡力,再難也不中斷、再苦也不停止。我們禮拜普賢菩薩的真正意義在於像普賢菩薩那樣持之以恆、永不懈怠地將佛法真諦付諸實踐,兢兢業業地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普賢菩薩,又譯為「遍吉菩薩」,象徵著理德、行德,其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坐騎為六牙白象。普賢菩薩被稱為「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人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和諸菩薩守護此人,令其身心安穩,不受煩惱魔障侵擾。在佛教早晚課誦集中僧眾還要誦到《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以提醒大眾要精進修行,心不退轉,早日圓成佛果,脫離六道苦海。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三、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因為隨時隨地悲憫眾生、救苦救難,因而被稱為「大悲」。觀音菩薩之「大悲」,是指其胸懷大慈大悲,「慈」為予樂,為眾生帶來歡喜快樂;「悲」為拔苦,為眾生解除痛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音菩薩視眾生與自己為一體,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其實觀音菩薩早在過去無量劫前已修成佛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法號「正法明如來」,但菩薩悲憫眾生,不忍眾生疾苦,而選擇倒駕慈航,普渡苦海眾生,走向解脫的光明彼岸。「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的美名早已傳為佳話,成為我國信眾最多的菩薩之一。
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分別為阿彌陀佛的左右兩脅侍,三聖合稱「西方三聖」或「阿彌陀三尊」,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在浙江的普陀珞珈山,那裡坐落著一座令世界矚目的33米觀音寶相,無比莊嚴殊勝。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四、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由於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為被稱為「大願」。地藏菩薩的願力極大,發願救度一切餓鬼道眾生。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而得名。地藏菩薩以「大孝」和「大願」而被人們廣為崇敬和信仰,據經典記載,地藏菩薩曾幾度救助過自己在地獄道的母親,並發願要救度一切在罪苦眾生。
地藏菩薩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我們常常見到的地藏菩薩常以比丘的形象示現,無比莊嚴。關於「地藏菩薩」,大家可以多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部很好的功德經 也是一部孝經。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