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收復失地運動,在格拉納達戰役背後,是基督教的再徵服

2020-12-18 李四侃史

早在公元八世紀初期,西班牙人的命運就開始變得艱難起來。他們先是在阿拉伯文明的入侵下被滅國,連續三個世紀都在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下艱難求生,終於在公元1031年,後倭馬亞王朝的末代哈裡發由於政變被廢黜,但是這也並不代表西班牙人就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隨後的三百年中,伊比利亞半島上產生了無數的小型封建國家,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分裂又合併,連年戰爭不斷。最終,在公元十四到十五世紀,西班牙人分裂成的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經過長時間的鬥爭與交涉,在1479年因為聯姻而合併成為了西班牙王國。

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

此時遺留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阿拉伯文明國家就只剩下以格拉納達為首都的奈斯爾王朝,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在經過七百年的努力下,即將迎來偉大的勝利。

在公元1479年,將來被稱作十字軍女王的伊莎貝拉一世才繼承卡斯蒂利亞的王位四年,而她的丈夫,日後將成為五個國家國王的費迪南也才剛剛登上阿拉貢的王位。作為虔誠的基督教信徒的夫妻二人,對於伊比利亞半島上殘留的阿拉伯文明深惡痛絕,強烈的宗教使命感讓他們決定合併雙方的領土,為對抗奈斯爾王朝做好準備。

伊莎貝拉一世

新成立的雙王聯合的西班牙王國,其國內環境實際上是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中,而要想對奈斯爾動手,費迪南和伊莎貝拉就必須對國內的政治經濟進行改善。而在當時,由於收復失地運動已經持續了七百年的時間,西班牙聯合王國內部大封建地主勢力和騎士團的勢力在此運動中攫取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財富和土地,使得他們對王權產生了限制。

而與之相反的是剛剛誕生的市民階層和城市的中小貴族階層,他們同樣處在大封建主的剝削和壓迫之下,因此轉而向國王尋求幫助,與王權勢力進行聯合。在這些人的支持下,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終於對國內勢力完成了清掃,為西班牙向奈斯爾開戰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礎。

同時,伊莎貝拉和費迪南還改變了西班牙軍隊傳統落後的戰術體制,用新建的炮兵、步兵和工兵等多種兵制的軍隊取代了原來單一的騎兵軍隊。伊莎貝拉還自己出錢為軍隊組建了醫療組織和通信隊,為西班牙戰爭勝利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奈斯爾王朝王宮

就在西班牙人對格拉納達磨刀霍霍的同時,奈斯爾王朝的國王哈桑也看到了他的王朝被踏平的未來。但是哈桑並不是一個坐以待斃的人,在他看來,與其什麼都不做像個懦夫一樣死在自己的王庭中,還不如主動出擊去搏那一線生機。

公元1481年的某個寒冷的冬天,哈桑帶領人馬突襲了薩阿拉這一邊境要塞,這使得費迪南國王大怒,作為反擊,西班牙的軍隊攻擊並佔領了阿爾哈馬城。這一反擊行為讓原本還只是在局部地區點燃的戰火瞬間席捲了整個伊比利亞南部半島,收復失地運動的最後一役,格拉納達戰役就此爆發開來。

公元1484年,費迪南率領軍隊前往安達盧西亞作戰,由於軍隊體制的改革和西班牙國內快速發展的經濟支援,西班牙人在奈斯爾王朝的土地上大肆攫奪和破壞,給當地的摩爾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在這種情況下,摩爾人民被激起了自身的血性,他們奮勇殺敵,在埃爾·扎加爾的帶領下在莫克林擊碎了數以萬計的基督教徒。但是這場戰爭的勝利並沒有讓奈斯爾王朝獲得喘息的機會,因為就在同一時間,年邁的哈桑在死神的召喚下離世了。他的兄弟扎加爾和他的子侄之間沒能和平相處,王朝被分裂,為西班牙軍隊的大舉入侵提供了條件。

奈斯爾王朝滅亡後的摩爾人

莫克林之戰失敗之後,費迪南深刻反省了自己的作戰指揮和軍隊部署,他重整旗鼓,甚至將伊莎貝拉女王也請來前線為士兵們鼓舞士氣。在這一系列的準備下,西班牙軍隊成功地佔領了馬拉加城,切斷了奈斯爾和非洲之間的聯繫。現在,距離西班牙完成再徵服運動只差最後一步了,只要他們佔領了格拉納達城,就能成功將阿拉伯文明趕出伊比利亞半島。

接二連三的失敗讓扎加爾不堪重負,而他侄子的背叛更是成為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扎加爾最終選擇投降,將剩下的軍隊和領土都交給西班牙國王費迪南,而他的侄子作為此時僅剩的奈斯爾王朝的血裔,在面臨被圍困餓死的艱難境遇下也被迫投降。公元1492年,格拉納達城上十字架旗幟升起,代表著西班牙在格拉納達戰役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費迪南和伊莎貝拉接受投降

這場戰役的勝利代表著西班牙七個世紀的再徵服運動結束,西班牙人終於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建立起來了一個統一的基督教國家。這為後來十字軍東徵行動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費迪南在公元1504年最終成為了五個王國唯一國王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格拉納達戰役:收復失地的終點
    這才有了後來完成收復失地運動的最後一戰。 1492年1月2日,西班牙的天主教國王夫婦伊莎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歷時七年時間,終於攻破了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後一個穆斯林王國——格拉納達。 這天,格拉納達國王的兒子阿卜杜勒親自向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獻上了城門鑰匙。於是,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后在長矛和十字架的簇擁下踏進了格拉納達城。
  • 西班牙基督徒花費700年收復半島:1492年1月6日收復失地運動完結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四百一十七期】(歷史系列第693講)1492年1月6日:歷時近七個世紀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收復失地運動正式完結。收復失地運動,在歐洲有著裡程碑意義。在冷戰時期的歐洲,只有一個伊斯蘭國家,就是阿爾巴尼亞。
  • 世界發展史記:基督徒領土擴張,格拉納達投降,哥倫布西渡大西洋
    1109年,阿方索六世逝世後,王位之爭阻斷了收復失地運動的進程並最終於1110年引爆昂內戰。這場戰爭直到1117年才方告結束,並由此導致整個12世紀餘下幾十年的經濟衰落和持續的政局不穩。1126年成為卡斯蒂利亞和萊昂聯合王國國王的阿方索七世在12世紀40年代期間,乘阿爾摩拉維王朝滅亡之機,竭力把基督徒統治擴大到南方,但對新徵服地區,阿方索七世卻沒有能力進行真正的統治。
  • 伊比利亞半島:穆斯林與基督教綿延幾世紀的爭奪戰
    第1章 收復失地運動711—1492 年概述711 年穆斯林徵服了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後,從地圖上看,基督徒的聚居地只剩下半島北部邊緣的狹長一帶。把上面的地圖與1492 年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或事實上的重新徵服)結束時的伊比利亞(Iberia)地圖對比可以看出:獨立的葡萄牙佔據了半島的西南部;基督教的西班牙由三個王國組成,包括東北部毗鄰加泰隆尼亞的阿拉貢、三國中領土面積最大的卡斯蒂利亞(Castile)(其領土從半島的西北部貫穿中部,一直延伸到半島的東南部)和處於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庇護下的納瓦拉;而穆斯林的領地則縮減為小小的格拉納達
  • 被伊斯蘭統治七百年後,西班牙是如何光復的?
    倭馬亞王朝在徵服西班牙和葡萄牙後,決定繼續北上,翻過庇里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王國,不過這次他們被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即鐵錘查理)率領的法蘭克軍隊在圖爾戰役中擊敗,阿拉伯軍隊主帥阿卜杜勒·拉赫曼戰死沙場,倭馬亞王朝統治中心遠在千裡之外的大馬士革,無力往西班牙增援,其在伊比利亞的勢力因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翻過庇里牛斯山脈北徵西歐。
  • 格拉納達,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在他的著作《徵服格拉納達》中,是這樣描述摩爾人最後一個王國的首府格拉納達的:「這座城市的榮耀之處在於其開闊的平原,它方圓37裡格,四周高山環抱;公元711年,摩爾人佔領了格拉納達,將其作為科多瓦哈裡發省的首府,並強迫當地的基督徒皈依伊斯蘭教,否則將被流放到北非,唯獨猶太教成為被認可的少數宗教保留了下來。公元1013年,在茲裡德王朝統治時期,格拉納達成為獨立富庶且聲名顯赫的蘇丹王國,首府和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就是格拉納達城。然而,基督教的西班牙王國想要收復失地、將摩爾人趕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決心一天都沒有停止過。
  • 歐陸足球百城4--摩爾人的眼淚格拉納達
    種滿了橄欖樹的安達盧西亞到了安達盧西亞,才能真切地觸碰到那曾經長達八百年的阿拉伯徵服史,觸碰到伊斯蘭和基督教兩大文明曾經共存共榮的篇章。幾百年間,阿拉伯人打過去又退回來,退回到還剩半個西班牙的地方,接著基督教徒穩穩陣腳,又再打回來一片,到1248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就只剩下了格拉納達這小小的一隅。
  • 穆瓦希德人退出西班牙後,基督教和穆斯林,瓜分了安達魯西亞
    他們曾站在穆瓦希德王朝一邊,反對西班牙軍隊,在阿拉爾科斯戰役中取得勝利,從而登上馬格里布的歷史舞臺。以後他們的艾米爾為擴大勢力,又站在哈夫斯人一邊向穆瓦希德王朝發動進攻,從穆瓦希德人手中奪取沿海的薩勒和拉巴特,以及非斯等重要城市。
  • 帝國遺民: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後的摩爾人命運
    而只有皈依基督教,才能保留在西班牙的財產。於是一些格拉納達的上層貴族和僅求保命的農民,選擇在表面上歸順基督教。這些摩爾人被西班牙人稱為摩裡斯科人,意思是小摩爾人。 矛盾爆發
  • 基督教世界的三次大擴張
    一,羅馬帝國滅亡後蠻族國家的建立;二、從維京徵服到十軍運動;三、新航路殖民時代。這一時期,從伊比利亞的西班牙到西歐的不列顛、查理曼帝國(包括今天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北部),以及之前分裂的東部帝國拜佔庭(此時還佔領有北非、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大部分地區),這些地區構成中古早期龐大的基督教文明區。二、從維京徵服到十字軍東徵、再徵服運動。
  • 近代中國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幕——《出兵西伯利亞宣言》
    近代中國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幕——《出兵西伯利亞宣言》 1917年11月 ,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以後,陷入了全面的內亂之中,蘇聯紅軍節節勝利,但還無暇顧及遠東地區。北洋政府決定趁機出兵收復外蒙古和西伯利亞。當時北洋政府的眾多軍官都非常支持「武力統一」中國。
  • 晚清五場最有民族血性的戰役,第二場雖敗猶榮,第一場收復失地
    此戰,是鴉片戰爭中抵抗最激烈,戰鬥時間最長,犧牲人數最多的戰役;范文瀾先生所著《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說:「開戰以來,定海抵抗最力,英軍受創不小。」第四、血染深藍——黃海戰役。1894年7月,日本聯合艦隊在豐島海面突襲北洋水師護航艦艇濟遠號、廣乙號,擊沉高升號(英艦),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 嶽飛辭去鎮守饒州的任命,自願到抗金前線保衛國家,收復失地
    宋朝抗金時,嶽飛一舉收復了建康城,使「嶽飛」和「嶽家軍」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也使人民看到了收復失地、消滅金軍的希望。嶽家軍剛剛進入建康城,正準備進行休整之時,突然接到大本營宜興的親軍急報,說駐守大本營的劉經要殺嶽飛的母親、妻子和兒子,並要吞併他的軍隊。這個消息讓嶽飛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