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喜歡民宿,是從海子的詩而開始,憧憬能有一個機會卸下無奈的偽裝,放空靈魂。 想想多久沒有走近自然生靈,想想多久沒有聞到泥土芬芳。「慢生活」在當今,顯得彌足珍貴。民宿,恰好就是當下人追求「慢生活」的一個載體。 歷時三月,走過貴州7所民宿,在7位主人家的身上,看到的是一種對民宿的初心。 「靜默高於川谷,木頭長久於流水」。品讀著詩人夢亦非的詩,不知不覺便進入了獨山夾縫巖的「群山之心」。
對夢亦非而言,群山之心就是夢中山居
「一開始,我們只是為了能有個地方一家團聚。」因為事業和生活,夢亦非與胞弟伍開堂、胞妹伍開心各居一地的。2011年,幾兄妹商量決定修葺老屋,讓兄弟姊妹間多能休憩、聚會、來往。 這一修,便是6年。時光匆匆過去,溪邊的木屋,是一家人的民居所在,也是這幢民宿命運的開始。「我們想讓有同樣熱愛山居的人,多一處棲息之地。」 唱歌的夜,不眠的酒,青舍小院的門只等待朋友。 青巖古鎮的「青舍小院」,只為尋找有趣的靈魂。一方茶桌、各式樂器,凸顯了主人家的心境。屋內一股陳年書味,混著沉香的氣息,讓原本風塵僕僕而來的彼此,慢慢地沉寂下來。
在小院聽男主人小剛彈唱一曲,仿佛放下了俗世的困擾
男主人小剛是一位獨立民謠歌手,十年前與夫人阿寶把家建在了青巖,共同迎來了自己愛情的結晶。民謠圈來做客的朋友越來越多,小剛與阿寶便開闢了7間房,讓夜宿的朋友們提供一方心靈的「小院」。 「那些歲月變成了故事,那些歲月又變了積澱。」對小剛來說,人生就是一場不斷的相遇,在古鎮巷道的深處,若是有趣的靈魂,註定會與青舍小院,有一場意外的相遇…… 無獨有偶,「回歸」,是民宿主人們說的最多的一個詞。 「引舍·故裡」便是主人家捨去大城市回歸故裡的心境。 主人家馬萍夫婦二人過去常年居住深圳,但越是在外越是想回到故裡——貴陽清鎮。當馬萍有了建民宿的想法,丈夫就不遺餘力地妻子。 半年多的四處尋址、兩三年的精心裝修設計……這幢過去的破舊民居成為了讓人為之嚮往的故裡小屋,把生意變成了一種生活。 而「匠廬·閱山」的主人家張健,選擇建這樣一間民宿,是偶然,也是必然。 「一次我回老家盤縣探親,坐著長途車經過壩陵河大橋,夕陽餘暉從鐵索橋一端撒向另一端,照亮了對面的山坡和山脊,我打開車窗,晚風拂面......」 帶著些許好奇,張健找了個機會專門來到了大橋旁山坡下的蠻寨村。「大山裡的村莊、山林晚風、人文風情,在我內心留下了溫暖的烙印,所以我決定把自己最理想民宿安放在這裡。」 因為對原生的追求,才有了這座身藏在百姓民居中的民宿的誕生。 同樣,因為一張深咖啡色而耀著光澤的侗布,當時38歲的謝曉蕊把心駐足在了侗鄉肇興。因為心沒捨得走,她把想要打造的「慢生活」——民宿「侗賞」——也放在了這裡。
謝曉蕊,一位設計師,把鄉愁「開」在了原始村落中
同樣,因為對故土的眷戀,曹以傑把家鄉曾經150畝的小茶園變5250畝的茶海良田。依託茶產業,10年前,他把茶人的匠心放在了茶旅之上,看星空、遊茶海、聞竹香的民宿,成了茶園別樣的風情。 同樣,因為承載記憶的古渡口,鄒志傑想讓遊人通過小小民宿去感知鎮遠的山水與人文,便以「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風格灌入到自己的五家店中。 民宿的本質,就是「人」! 在這些民宿人的身上,他們或是對文旅事業的追求,或是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或是對自然生靈的敬畏,或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還是基於對貴州旅遊業發展崛起的自信。 沒有好的發展環境,一人之力無力改變;沒有一定的市場基礎,民宿產業就不會應運而生;沒有綠水青山的自然基礎,夢想家園無從談起。 縱然「以夢為馬」,也是「自信滿滿」。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貴州,正在成為國內外遊客嚮往的重要旅遊目的地,這個時代,便是最好的時代。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田旻佳
編輯 王遲
編審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