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歷來是世界電影重點市場之一,卻是現今國產電影欠缺的類型。1988年,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了由宋崇、翁路明導演,張之路編劇的《霹靂貝貝》(張之路也是同名小說作者)。《霹靂貝貝》是我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可以說是至今最好的兒童片之一,也是國產科幻片不可跨越的經典。即使已經過去30年了,那個帶電的小男孩,依舊是75後、80後的記憶。
《霹靂貝貝》劇照1970年代80年代初,全球興起了特異功能熱和UFO熱,也影響到了國內。對於外星人(宇宙人)是否存在、UFO是否造訪地球、地球人與外星人交流的想像,都成為故事發生的基礎。張之路先生時任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編劇與文學部主任,他本身學的是物理專業,加上豐富的幻想力和文學素養,奠定了《霹靂貝貝》這部科幻佳作的創作基礎。不過,擁有特異功能是不是好事呢?通過電影《霹靂貝貝》小主人公劉貝貝的經歷,作者給予了大眾啟示。
故事一開始發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修理工劉天焦急地等在醫院婦產科的門口。這時,一架外星人的飛碟(UFO)停在醫院的門口,照得城市燈火通明。不一會,一個閃光的人影走進醫院,造成醫院停電。過了幾分鐘後,燈亮的同時,本片主人公劉貝貝誕生了。
貝貝從小就要接地線導電貝貝出生後,父母就被他給麻了,像被針扎一樣的感覺。劉天夫婦發現貝貝的手是電流發射器,就讓他戴上了手套。回家後,劉家召開家庭會議。貝貝的爺爺認為孩子因為超能力而出名,反而很可憐。最終,他宣布,為了貝貝的健康成長,貝貝帶電的事要保密,家族內誰也不能說出去,不然孩子會被大眾視作怪物。
貝貝家召開家庭會議《霹靂貝貝》突破了當時舊有童話的框架,推出了「現代童話」的新形式。貝貝生來就具有特異功能,這個設定類似於美國「超人」等傳奇英雄,但本片成功之處卻是沒有走國外科幻片的路子,而是揭示了這種超能力給一個兒童的成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超人能想變則變,不想變則不變,貝貝卻沒有控制電流的「開關」。由於祖輩和父母都不能擁抱帶電的貝貝,貝貝認為自己從小失去了家人的愛。
孤獨的童年貝貝長大了,由於父母害怕貝貝被別人發現是怪孩子,幼兒園不能送,保姆也請不起,只能讓他戴著手套呆在家裡。有一次,他看到樓下小朋友摔倒,跑出去扶了下,結果把人給電倒了。到了這個時候,父母不得不告訴貝貝是個特殊孩子的事實,並約法三章:一要戴手套,二不許摸別的小朋友,三帶電的事不許跟任何人講。
貝貝終於知道了自己有帶電的超能力轉眼貝貝到了讀小學的年齡,戴著手套上了小學,進入了一個更不自由的時期。貝貝的「不自由」一方面來自父母,他們只知道讓兒子乖乖地做一個好孩子;另一方面來自老師,她只希望自己的學生個個都是守紀律的好學生;還有一方面,是不能自由地和同學玩。有一次,上音樂課,老師偏偏教了首《拍手歌》。孩子們在唱歌的同時,還要相互拍手。和貝貝拍手的同學告訴班主任宋老師被貝貝用針扎了,宋老師誤會貝貝有意傷人,便將他罰站一旁。
擁有超能力,而又不能告訴同學自己有超能力,友誼就這樣成了貝貝不能輕易得到的奢侈品。還有幾個調皮的孩子,一定要貝貝脫掉手套,看看他是不是多了手指或少了手指。他只能忍受著周圍異樣的眼光,倍感孤獨。貝貝是第一代獨生子女,他的童年意味著將會一直孤獨下去。幸運的是,他碰到了楊薇薇(續集小說中成為他成年後的妻子)。楊薇薇是學校裡,也是班裡,唯一一個跟他講話的孩子,可以分享他帶電秘密的同學。她對孤獨同樣深有體會,她的孤獨來自於父母的高要求。她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住大房子。父母也給了更高的期望,考了全班第二就要被父親訓斥,還要學跳舞、畫畫、唱歌。兩個都自認為被父母不疼愛的孩子,就這樣成為了朋友。
同學讓貝貝脫掉手套貝貝的電有時也會給他帶來快樂,他可以隨意控制電器,可以控制遊樂園裡的旋轉飛碟,控制玩具商店的電動玩具。帶著超能力,貝貝還抓住了闖入家裡的賊,在足球場上如入無人之地,還治癒了雙目失明的老人。老人來到了他的小學致謝。最終,他的秘密還是被人發現了。
「兒童球王」由於被治癒的老人找到了貝貝的學校,社會上也得知了劉貝貝的大名。《少年科技報》登出了他的巨幅照片,說是「人體科學的新課題」。貝貝的特殊能力被發現之後,生物醫學研究所找到了他,把他帶到了幾乎與世隔絕的研究所。老所長吳教授宣布成立M.D研究小組,並把貝貝作為研究對象,給貝貝配專門的教師兼保衛。吳教授的話,也很符合那個時代的特點,他認為這是一種未來現象,未來人人都能帶電。於是,貝貝成為了科研所的研究對象,徹底失去了自由。他想家,想父母,想學校,想薇薇,想剛剛建立起友誼的同學們。
貝貝成了報紙上的名人好在貝貝進了所不錯的小學,交了幫不錯的朋友。幾個兒童在貝貝的愛犬「黑利」的指引下,從科研所帶走了貝貝。他們一起跑到長城上呼喚外星人,讓外星人拯救貝貝,拿走貝貝身上的電(這裡有個老梗——外太空能看見萬裡長城)。
最終,外星人出現了。外星人告訴貝貝一個他自己沒想到的事情:貝貝就是個外星人,而外星人都具有這種特異功能,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但是貝貝講了他自己的生活是多麼難受,因為超能力使他無法擁有正常的親情和友情,要求外星人把自己身上帶的電都去掉,收回這種超能力。即使外星人告訴他,帶電是具有別人不可能有的偉大力量,貝貝還是堅持不想帶電,只想做一個普通的地球人。外星人終於同意了他的要求。經過了一段痛苦之後,貝貝失去了他的超能力,變成了普通人。貝貝失去了超能力,卻帶來了親情和友誼,也帶來了快樂的童年。他從此不用戴著絕緣手套,終於和同學們拉起了童年的小手。
外星人拿走了貝貝的超能力這部電影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了第3屆「童牛獎」優秀故事片獎。本劇在世界科幻電影史上也開闢了一個新的路徑。科幻人物不是像神話故事中那樣的神仙,超能力也不是排山倒海那樣的神力,劇情也不再是星球大戰般正義與邪惡的激烈對決;而是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要具有現實意義。兒童電影更是要以人為本,要突出對友誼和親情的追求。
本片告訴觀眾,做一個普通人有多麼可貴和幸福。張之路先生曾說:「貝貝雖然具有超人的電力,使他能除惡揚善,名揚天下。但帶電使他喪失了普通人所能得到的母愛和父愛,得不到小朋友們的友誼和溫情,他孤獨,他要求解脫,渴望做普通人。我想寫出我們對友誼的渴求,對愛的渴求。」可見,擁有超能力並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是一種孤獨。現在的美國大片,超級英雄仍舊多了去了,蜘蛛俠、美國隊長、金剛狼等等,個個都有超能力,個個都是人類的保護者,正義的使者。但超級英雄背後的寂寞,只有他本人體會了。面對超能力還是平凡的生活,貝貝選擇了後者,《霹靂貝貝》對人生的思考價值就在於此。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