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汕頭時,滿腦子都是西天巷的蠔烙、老媽宮的粽球、福合埕牛肉丸等老字號美食,一有空便坐著黃包車到處去吃,累計已嘗過數十家店,發現一個規律,如果這家店只經營蠔烙等一兩種食品,哪怕象興業路一樣只有3元錢一盤,但味道往往不錯,而在大飯店或茶餐廳裡往往粉多蛋多蠔少,或是火候不對,不夠鮮香酥脆。
汕頭的烙很多,著名的還有秋瓜烙南瓜烙,屬飯後甜食,絲絲縷縷地擁在一起,有種金黃的纏綿情調,甜而不膩。起同樣功效的還有白雪般的糯米錢或美麗的金玉滿堂,金玉滿堂一半番薯一半芋頭,席間來一盤,甜甜蜜蜜,調節情緒,不僅易飽,且頗增亮麗。
再下去便是牛肉丸了。在廣州時,很奇怪牛丸粉比魚丸粉貴,到汕頭才明白,真是功夫啊,不僅有專人一槌槌將肉筋全部打得稀爛(據說有助消化),且有勁道,可以象桌球一樣彈起來,加上獨特的秘方,味道自然不尋常。我的經驗是,出了汕頭很難嘗到,別說外地,快回汕頭時,高速公路的給養站裡有牛丸粉,價錢不菲,但又松又面,差遠了。汕頭丸的種類很多,到菜場會令人開眼,個人較喜歡的還有墨魚丸和胡椒豬肚丸。
不過,最令我折服的還不是丸,而是沙茶醬,世上居然有這麼好吃的醬,而最好吃的吃法就是蘸牛肉或牛肉丸,再加上粿條,絕了!不能否認,這是汕頭人吃的智慧,就象大良的雙皮奶一樣,同樣是產奶的地區,人家可以做得這樣好吃,不得不服。
同樣令人折服的還有橄欖菜和豆醬,橄欖菜雖然很油,但味道是一流的,獨具個性,下稀飯吃最美味,而豆醬無論燒魚炒菜,還是蘸魚飯或豆腐或白斬雞來吃,都是廚師畫龍點睛的法寶,且價格非常便宜,可以說潮汕人民有福了。
魚飯值得一提,說白了是拿鹽水醃制出的魚,但確實好吃,既有魚的清淡,又有肉的香濃,本地的汕頭人吃飯都愛點魚飯,他們是真愛吃。汕頭的魚好吃的很多,我個人喜歡的還有清蒸左口或多寶魚,酸梅黃花魚或金昌魚。
如果不想吃得太複雜,一碗粿條或乾麵也不會覺得委屈。現在還記得第一次吃粿條的驚豔感,那是在中山公園附近一家叫紅亭的粿條店,8元錢,幹粿配湯,有肉有丸,濃濃的沙茶醬拌起來,饞得直咬舌頭,吃完後飽飽的還咂著舌頭恨不能再來一盤。多吃幾次過了癮之後開始喝營養的粿條湯,吃乾麵,乾麵也有幹粿的濃香,多一種選擇。
粿條湯叫得獨特,在海南或廣州,都叫粉,同樣的寬粉,同樣的肝肉丸菜,做出來的湯卻不是一樣的味道,想來應該是和醬料有關吧。記得在廣州廣利路有家潮汕店,一個人時很喜歡去吃那裡的粿條,那裡資源有限,根本沒有汕頭這麼多豐富的東東,清湯寡水的,但有一種特殊的鮮,一直懷疑是魚露的味道,那種鮮迷惑我過幾天就去一次,直到他們搬家。而來到汕頭,正宗的粿條和面線湯比比皆是,反而不怎麼吃了。但有時沒事想起粿條湯來,還是不由得流口水。
汕頭的菜式一大特點是佔桌子,因為小碟子太多,什麼蘸什麼都有講究,混不得,但來久了就會發現,如果不蘸,有時簡直是另外一種食品。即使拋開醬料,獨立的食物之間也講究相配,例如豬腸脹糯米要配酸菜豬肚湯,而鱟粿則要配豬雜湯(好象還有兩個字,記不太清),也只有配起來,你才能嘗到美食的真味,這可是潮汕人飲食智慧的結晶啊。
有一點很奇怪,不知為什麼,大店裡炒花甲,不放金不換,因此吃後常覺得不如家裡好吃,記得有一次買花甲回來,發現忘記沒給金不換,硬是又打個三輪跑一趟,很難想像沒有它的味道是多麼意興索然。金不換是一種炒海瓜子或花甲的香草,名字起得非常到位,說出了眾多美食者的心聲。呵呵,美食的境界是配出來的,象傳說中的愛情一樣:非君不嫁,非卿不娶。主食方面名目極為繁多,印象較深的有鱟粿、鼠殼粿、粽球和豬腸脹糯米等,還有那種美麗的水晶餃,孩子喜歡,而沒有童年記憶的外來人會覺得有點膩,但如果茶後進食,又是一絕。想來汕頭人一天到晚時時不離茶,雖小吃點心的味道以香濃為主,街上的胖子卻不多,應該是都被茶消化掉了。此外,值得回想的是歐吉奶茶和歐香的雞蛋麵包,同樣的東東,名店做出來確實味道不同。如果晚上逛街,會看到站在樹的陰影裡賣草粿的,還有色彩鮮豔的小車,裡面是醃制的各種水果,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草粿就是糖水,綠豆湯百合蓮子湯什麼的,還有那種很甜的姜薯湯,有時心情不好出去散步時,可以調節心情吃點甜食,很便宜。最愛吃的還有芝麻糊和杏仁糊,同樣的東西,因為滾燙,味道就要美得多。還有醃的芒果和楊桃,可以從中得到一個老子曾闡述過的真理,鹹能使甜更甜。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新鮮水果,汕頭有三種令它驕傲的特色果品:樟林的林檎,金灶的楊梅和三稜橄欖。三者都有很強的季節性,林檎在九月左右,楊梅在五六月,而橄欖在春節前後。
一提起楊梅就流口水,紫色豐盈的甜酸之美,牙齒掃過便化為汁,一種令人百吃不膩的佳果。還記得今年6月,出差回來,發現錯過了楊梅節,兩人都很懊惱,硬是驅車又趕往金灶,一路上問了無數人也沒找到政府指定摘楊梅的地方,還是自己衝著楊梅林衝過去,觀賞村民摘楊梅,後來上山找到集市,貪婪地買了幾十斤。回來發現冰箱放不下,愁得要死,拿白糖醃起來,足足吃了半個月,過了一把楊梅癮。後來再到市場買,發現不是汁水不濃,就是核大,看來品牌還是有含金量的。林檎很講究吃的藝術,它硬時堅如鐵,軟時軟如泥,前者是生的,後者是熟的,似乎和人有相通之處。一熟便得趕緊吃,因此在菜場上生的比熟的貴,因為有可能在你的塑膠袋裡它便已經被擠得歪頭歪腦了,即使沒被擠扁,放到明日也發粘的趨勢,軟得拿都拿不起來。買生林檎一定不要買太多,容易壞,而且不要放到冰箱,影響口感,放到外面自然熟,過兩天就好了。剛吃時不懂,買回幾個放到冰箱,越放越硬,不知如何下口,只好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