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 特約記者 盧昊】日本的衝之島上個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日本九州沿海的「孤島」因而受到外界目光的關注。根據日本神道教傳說,衝之島供奉著日本的航海女神,因而也有「神宿島」之稱,以及女性不能登島的傳統。由於接近朝鮮半島,衝之島見證了古代東亞地區特別是中日韓之間的交流,也曾成為戰爭的前線。這裡出土了大量文物,因而也有「海上博物館」的稱號。由於基本不對外界開放,在外人看來,這座小島充滿了神秘色彩。
供奉航海女神之地
衝之島位於日本九州島北部的玄界灘海域,距離九州本土約60公裡,距離朝鮮半島南端的釜山約145公裡。位置上,衝之島處於對馬海峽和壹岐水道通向西北太平洋的必經之路上,扼守著「大海的門戶」。島嶼方圓約4公裡,最高海拔240米,島上森林覆蓋,沿岸礁石眾多,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光。1855年日本政府頒布的海岸圖將該島記載為「御號島」,1905年在島上設立燈塔。目前,衝之島屬於福岡縣宗像市管轄。
衝之島在日本神話傳說中被稱為「聖地」,是供奉航海女神的地方。衝之島上唯一的神社衝津宮、大島上的中津宮以及宗像市的邊津宮(宗像大社)分別供奉著「宗像三女神」,她們是保佑航海安全的神靈。歷史上,由於漁業活動及海外交流的原因,九州民眾篤信宗像神,而這種信仰也被古代日本朝廷所推崇。因而衝之島一直有「神宿島」之稱。很長一段時間,衝之島上的祭祀活動都是在露天的「自然聖地」舉行,直到17世紀中葉日本人在島上建起衝津宮神殿,祭祀才以神社為中心展開。
日本對外交流的窗口
衝之島位於朝鮮半島到日本本土的「十字路口」上,除作為漁民活動據點外,它還成為日本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根據島上出土的文物推算,從公元4世紀後半期至10世紀初期,在衝之島上一直為出海前往外國及歸來的船隻舉行國家性祭祀。1954年至1971年,民間宗教團體先後對衝之島進行了三次挖掘,共在島上發現23處祭祀遺址,出土各種文物約8萬件,其中約2萬件為彌生時代(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期間遺物,包括石器、青銅器、銅矛等,以及後來從中國及朝鮮半島傳入的大量珍貴文物,如銅鏡、金戒指、唐三彩等。日本政府於2003年和2008年分兩批認定全部出土文物為「國寶」級文物。衝之島也因此被稱為「海上正倉院」(正倉院位於奈良東大寺內,以珍藏大量日本皇室文物及中國等亞洲各國傳入文物著名),是不折不扣的「海上博物館」。
衝之島既是地區文化交流的中轉站,也見證了殘酷的戰爭,1905年,在對馬海峽上爆發了著名的日本海大海戰,日本聯合艦隊大勝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決定了日俄戰爭的結局。島上衝津宮的祭司觀望了海戰的全過程,成為除兩軍士兵外極少數的戰爭現場目擊者。二戰期間,日軍在衝之島上部署了4門射程20公裡的加農炮,海軍也在島上設置哨所,戰時大約有部隊200人駐防在島上。現在島上森林裡以及島西部高臺上還有當時彈藥庫和炮臺的遺蹟。直到現在,日本還把該島及其附近海域作為海上安全的重點監視地區。
不能帶走一草一木
衝之島的神秘,很大程度上是宗教原因。根據日本神道教傳統,女性不允許登上衝之島,否則將「汙染」該島。而男性也只能在每年5月27日這一天登島,參加日俄戰爭對馬海戰中死難者的「現地大祭」。登島者還要進行事先申請,由神社抽籤選出200人。大祭當天清晨乘漁船用2個小時左右到達衝之島,登島前,登島者要脫光衣服,在海水裡進行「拔禊」即清潔身體,然後上島參加大祭儀式。儀式大約2個小時,此後登島者必須離島,且不允許在島上收集並帶走一草一木,但島上湧出的「神水」即泉水是唯一的例外,可以被帶走。一般旅遊者不允許登上衝之島,因而人們一般前往本土的宗像大社參觀,宗像大社內的「神寶館」裡陳列著來自衝之島的大量文物。也有人乘渡輪前往大島參拜,島上還有「衝津宮遙拜所」,天氣好的話可以在那裡登高眺望衝之島。
一直以來,衝之島在人們眼裡都是一座「神秘島」。目前島上沒有居民,只有一名祭司定期駐守神社,每月10日與從本土前來的祭司交接班。除了船和無線電通訊,這裡幾乎完全與世隔絕。但也有不少聲音稱未來可考慮開放該島,發展旅遊業,特別是該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而女權運動團體也在抗議不讓女性登上該島的做法涉嫌性別歧視。但宗教團體人士表示「不打算改變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