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臺山】浮石飄色

2020-12-13 澎湃新聞

【人文臺山】浮石飄色

2020-09-17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方志廣東 ,作者方志廣東

方志廣東

向社會廣泛宣傳廣東發展歷史與發展新成就,為群眾提供全面便捷的地情信息服務

6月中旬以來,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官方微信「方志廣東」推出【印象】系列文章,已推出了【印象潮州】【印象梅州】【印象深圳】等。自9月9日起,開始推出【印象臺山】、【人文臺山】系列,臺山也是第一個推出系列報導的縣級市。下面請看【人文臺山】之浮石飄色。

臺山市鬥山鎮浮石村建村於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之久。浮石村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積澱深厚,因而享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民間藝術浮石村(飄色)之鄉」「廣東省古村落」等美譽。同時,也是著名的南宋皇族村。村裡有一座北帝廟,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浮石村便會舉行飄色巡遊,前有旌旗、羅傘、鑼鼓、瑞獅、色標開道,後有八仙賀壽、八音管弦相隨,隊伍龐大,古色古香,由北帝廟出發,環遊浮石全村,再回到北帝廟中,以祈求人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旺相,形成一種特定特色的歲時節令廟會。

鬥山鎮浮石村全景(鬥山鎮政府供圖)

臺山浮石飄色(臺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

臺山浮石飄色是一種保持傳統特色的民間文化造型藝術,始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譜已有正式記載。據說,明末清初,浮石村舉人趙家璧赴京考試,在中原接觸到飄色這一民間藝術,回到村中後便憑記憶與村民模仿傳承。臺山浮石飄色屬扛抬式的民間造型綜合藝術,當有的地方進行五花八門「現代化改革」時,他們始終保持傳統樣式,顯示其獨特的民間習俗個性。

浮石飄色造型各異,多以歷史故事定名,有《嫦娥奔月》《木蘭從軍》《昭君出塞》《仙姬送子》《平貴別窯》《劈山救母》《穆桂英掛帥》《呂布與貂禪》《西施與範蠡》《趙子龍救啊鬥》等幾十種造型,反映村民對傳統美德的追求。

臺山浮石飄色千姿百態造型(臺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

每臺飄色由2個「色仔」「色女」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櫃」抬著出遊。事前,組織者以父母雙全、長相俊美、意志堅定、膽大開朗、品學兼優為條件,採取自願原則,挑選一批8-10歲的童男童女,利用業餘時間集中培訓後成為「色仔」「色女」,這被當地民眾視為榮耀。

老藝人為「色仔」上裝(臺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

色櫃、色架依照傳統製作,色櫃為正方形,四面繪上彩畫,櫃內壓上幾塊大石頭,以保持平穩,色梗是一條精心鍛造的纖幼鋼枝,安插在色柜上。飄色中的人物,站在色櫃面上凌空而起的稱為「上色」,也叫做「飄」,坐在色櫃面上的稱為「下色」,也叫做「屏」。人物主要靠「色梗」支撐。「飄」與「屏」互相輝映,構成完美的飄色整體。飄色的迷人魅力在於「飄」,「色仔」或「色女」左足立於一根「桃枝」上,右足擺動,身體凌空無憑,似無依託,令人驚奇。

臺山浮石飄色出遊(臺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

另外,每臺色櫃有一位專人舉著長木丫,中途幫助「上色」避開障礙物,並給「色仔」「色女」送茶擦汗,起著保護作用,使少兒每次活動後保持身心愉快。

出遊當天,旅外鄉親趕回村中,外界人士四方雲集,形成萬人空巷、夾道觀摩的熱鬧場面,成為名傳遠近的民間習俗專項活動。

巡遊場面(臺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

北帝廟(鬥山鎮政府供圖)

臺山浮石飄色,遠近聞名,江門地區各市(縣)都曾邀請浮石飄色參加遊行助興,並先後三度應邀代表臺山赴澳門參加巡遊表演。2008年6月,臺山浮石飄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3月趙汝潛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臺山浮石飄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同年10月,飄色「穆桂英掛帥」榮獲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山花獎」中國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銀獎。

臺山浮石飄色參加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山花獎」中國民間飄(抬閣)藝術展演榮獲銀獎(臺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

來源:方志廣東(臺山地方志辦公室供稿)

編輯:鄧嘉文

轉載需註明出處:臺山發布(taishanfabu)

原標題:《【人文臺山】浮石飄色》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臺山浮石飄色
    臺山浮石飄色是臺山市鬥山鎮浮石村的一種極具鄉土特色又甚為壯觀的民間傳統藝術表演,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浮石飄色出色地運用傳統歷史文化和技藝,發揮著傳承傳遞鄉情、提升文化修養,增強文化認同感等特殊作用,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 廣東臺山浮石飄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廣東臺山浮石飄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8年06月18日 00: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這是該市繼「臺山廣東音樂」之後獲得的又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今日從該市了解到,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中,廣東臺山市浮石飄色榜上有名。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五百一十項,臺山浮石飄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類。
  • 臺山浮石飄色精彩亮相大灣區傳統文化大巡遊活動
    5月1日,臺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臺山浮石飄色」獲邀前往東莞茶山鎮參加「美麗灣區·幸福遊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系列活動暨2019茶園遊會大灣區傳統文化大巡遊活動。
  • 僑鄉臺山浮石村:創造中國文化教育史上三個第一
    在臺山,有一條古老的「趙宋皇族村」。這條村,榮獲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飄色)之鄉」稱號,創造了文化教育史上3個中國第一,這條村是——  臺山市鬥山鎮浮石村,是新「皇族村」——古井鎮霞路村的兄弟村。這條有626年歷史的古老村莊的二萬多名村民,崇尚文化,熱愛藝術。
  • 臺山浮石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黃文生)記者從臺山市有關部門獲悉,文化和旅遊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最近開展了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遴選工作,確定了第一批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鄉村名單,廣東省有10個村入圍上榜,其中江門市臺山市鬥山鎮浮石村入選在列。
  • 臺山浮石村結合農耕文化與全域旅遊,全力打造美麗休閒村莊 古村...
    浮石飄色是當地的一種鄉土習俗活動,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都舉行飄色遊行活動。在臺山,有一個640年歷史的古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榮獲「中國民間藝術(飄色)之鄉」稱號,創造了文化教育史上3個中國第一(出版了中國第一本英文語法書,刊行了中國第一本記錄本村方言的字典,有中國第一間華僑捐建的農村小學)。這個村就是臺山市鬥山鎮浮石村。浮石村由10條自然村組成,俗稱十坊,村落建築整齊劃一,坊坊相通。
  • 廣東臺山市鬥山鎮浮石村:趙宋皇族村(組圖)
    清代乾隆年間,浮石舉人趙家璧上京會試時,在無意中「識破機關」,掌握其中秘密,帶回鄉中推廣,經過近200年的傳承,形成今天獨具一格的浮石飄色。以往,浮石村每年農曆三月三和九月九「北極神誕」時在本村表演一次。現在,浮石飄色已走出臺山,衝出江門。1999年澳門回歸慶典上,浮石飄色在澳門大街上巡遊助慶,深受歡迎。
  • 臺山這項國家級非遺即將後繼乏人,74歲老人依然在...
    本文原標題:《臺山這項國家級非遺即將後繼乏人,74歲老人依然在堅持不懈!》在臺山,有一位老人家——趙汝潛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浮石飄色代表性傳承人74歲高齡的他,如今依然捨不得放下最愛的飄色,放不下對飄色的傳承。
  • 人文+美景+美食,這樣的大美臺山來了解一下?
    臺山景色臺山市,舊稱新寧,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南臨南海,有「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臺山」「排球之鄉」「廣東音樂之鄉」「中國曲藝之鄉」「飄色藝術之鄉」 之美譽。既然臨海,那便少不了海景。▶上川島◀島嶼面積157平方公裡,有「南海碧波出芙蓉」的美譽,包含了很多迷人的沙灘,金沙灘,銀沙灘,飛沙灘等等。
  • 臺山衝蔞的「走侯王」,鄉民選出二三百壯漢,穿黑衣,系紅帶巡遊
    臺山衝蔞的「走侯王」,鄉民選出二三百壯漢,穿黑衣,系紅帶巡遊五邑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方言和風情風俗,除了中國民間傳統的歲時節令外,舞春牛、跳禾樓、打龍船、放生鯉、搶花炮、飄色、舞燈會、舞紗龍、逛花市等則是獨有的,其中尤以新會的天后誕搶花炮、臺山的浮石飄色
  • 旅遊村,江門臺山鬥山鎮浮石村,地廣人眾,民間藝術尤為出色
    浮石村,位於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鬥山鎮東部,東北靠古兜山餘脈的丘陵山地,西北與西柵村委會接壤,西南與橫江、曹厚村委會相望,距鬥山圩3公裡。浮石村,養殖魚塘面積300畝,山林面積1000畝,種植桉樹和臺灣相思等。
  • 臺山:中西結合的文化瑰地
    目前,經過半年升級改造的臺山銀信博物館正以全新面貌,為廣大群眾展示廣僑文化。臺山浮石飄色始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古老的傳統民俗藝術。巡遊在古村之間,每逢農曆三月三,浮石村仍保留著最傳統的飄色文化習俗。
  • 僑鄉臺山鬥山鎮:領略洋樓之美 感悟僑鄉之味
    鬥山鎮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該鎮有臺山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浮石村,建村已有630餘年;保存著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其中浮石飄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浮石飄色  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浮石飄色名揚海內外,曾三次被澳門邀請參加水燈節和慶祝「澳門回歸祖國」的演出。浮石飄色始於光緒十四年,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浮石村便出動八個色架,分別以「穆桂英掛帥」、「昭君出塞」等傳統故事為主題。
  • 臺山 古村一日遊 (浮石,浮月村)(2020 08 14)
    浮石村從珠海開車過去才60分鐘,而且,高速費用也才15+元。而且,來了臺山,不敢不去吃這裡的黃鱔煲仔飯。這裡的黃鱔煲仔飯,鐵價不二,一煲50大元。附送白菜一盆。因為一煲煲仔飯,就要用黃鱔一斤,黃鱔一斤,據老闆娘說,來價也要三十多塊。所以,今天只能把吃不完的,打包回家。留作今晚,及明天中午自己的正餐。
  • 臺山,愛了愛了!
    臺山你可以在百度上找到這樣對「臺山」的定義臺山,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陸域總面積3286.3平方公裡,常住人口95.39萬。臺山素有「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臺山」之美譽,有160多萬臺山籍鄉親旅居海外及港澳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
  • 臺山美麗鄉村,自由行
    在臺山,也有一個古老的皇族村,這就是具有640餘年歷史的浮石村。8月8日,周六,多雲,相約臺山,了解人文歷史,美麗鄉村,自由行。第一站:浮石村。1380年趙宗遠從睦洲遷徙至浮石飛鵝嶺下定居,當時,浮山前面還是一片汪洋,浮山之山形像天鵝,宛若浮遊於汪洋中,形如石雁浮湖,因以浮石為村名
  • 【人文臺山】到臺山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自9月9日起,開始推出【印象臺山】、【人文臺山】系列,臺山也是第一個推出系列報導的縣級市。下面請看【人文臺山】之臺山廣東音樂。臺山,是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廣東音樂之鄉」。臺城,歷來是臺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東音樂在臺山以臺城最為活躍。臺山的八音班(鑼鼓架)是廣東音樂的活動形式之一,又是廣東音樂的原生態載體。
  • 臺山2020年基本建成「五個強市」
    大會將確定臺山今後五年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選舉產生新一屆市人大常委會及「一府兩院」領導班子。    回顧過去    過去五年生產總值年均增9 .3%    在本次會議上,臺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李惠文作了《政府工作報告》,總結回顧了本屆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