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臺山浮石飄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8年06月18日 00: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江門六月十七日電(陳浩光 臺宣)中國著名僑鄉——廣東臺山市浮石飄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該市繼「臺山廣東音樂」之後獲得的又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今日從該市了解到,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中,廣東臺山市浮石飄色榜上有名。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五百一十項,臺山浮石飄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類。
飄色是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的綜合表演,它的陣容包括有舞獅子、舞龍、耍大頭、鑼鼓八音、戲曲段子、樂隊、花燈、武術隊等,突出故事人物化裝遊行表演。浮石飄色的特色是,兩個小孩裝扮為戲曲人物,由四位穿古代武士服裝的壯漢抬在「色櫃」上行進。飄色的道具,下面的木箱叫做「色屏」,支撐小演員(色仔)的鋼枝,叫做「色架」。每臺飄色有兩個「色仔」,一上一下。坐在下面的色仔稱為「下色」,又叫做「屏」;凌空三米高立在色架上的色仔,稱為「上色」,又叫做「飄」。在觀眾眼中,上色似乎全無依託,凌空飄行,十分神奇。浮石飄色有「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昭君出塞」、「羅通掃北」、「薛仁貴與柳金花」、「呂布戲貂嬋」、「白蛇青蛇」、「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等幾十種造型。「色仔」在八至十歲的小學生中挑選,並訓練和裝扮。
臺山浮石飄色來源於「陝西高抬」。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和各地陝西會館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時上街表演。清代乾隆年間,浮石舉人趙家璧上京會試時,在無意中「識破機關」,掌握其中秘密,帶回鄉中推廣,經過近兩百多年的傳承,形成今天獨具一格的浮石飄色。二000年以來,該市鬥山鎮浮石村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飄色)之鄉」、並獲得廣東省首屆民間飄色藝術表演大賽金獎,還被廣東省文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廣東省民間飄色傳承基地」。此外,在參加第八屆民間文藝山花獎暨中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中,獲得山花獎等榮譽。(完)
【編輯:聞育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