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IGITIMES蔡騰輝
2020「醫療科技展」在12月初落幕,展覽主題除了引領未來醫療+科技的想像外,2020年的主題也和疫情有關。不過較可惜的是,「展覽」方式還是傳統的實體為主,僅極少數展商規劃了在線線下、虛實整合的展覽模式,如「在線3D展式」、「現場在線直播」等。這種融合實體與虛擬的展覽模式,在消除了距離和時間限制下,相信可以創造更大的展覽成效。疫情不僅讓健康照護「數字轉型」,連帶的也可以讓展覽數字轉型。
綜合觀察這次的展覽廠家及內容,在醫療領域,除了部分較新的治療方法如癌症細胞治療,已經是百家爭鳴外,科技是另一重要的主角,許多原本和醫療沒有關係的科技公司,成為展覽場重要的參與者。
另外,「AI」是關鍵字,各種醫療科別的診斷或治療,如果沒有加上AI好像就落伍了,另外,各種冠上「智能醫療」的設備和服務也琳琅滿目。所謂「智能醫療」,多是指運用AI賦能各項健康照護服務或流程,提升效率的概念,只是這些加上AI,強調「智能」的醫療,是不是就是真正的智能,而智能有沒有一個定義或標準,恐怕都還沒有人說得準。
2021年將為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數據,健保給付遠距醫療服務無非是數字醫療的一大步,因為有保險給付,民眾端和供應端都更有誘因接受和提供這類服務。從日前亞馬遜在線藥局上線的消息可看出,生技產業的大環境正在改變,而政府機關能夠做的就是積極調整法規,鬆綁後業界蓬勃發展可想而知。非常樂見政府因應科技的進步,改變健康照護相關政策。
「科技」無疑是驅動健康照護模式改變最大的力量,因網絡發明所衍生的數字科技,包括物聯網(遠端監控、遠距醫療和穿戴工具等)、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而驅動醫療照護發展的,還包括數字醫療設備、基因體學和DNA測序列技術等,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
數字平臺 催生健康照護新商業模式
科技不僅催生出新的醫療服務模式,也催生出嶄新的商業模式,其中「數字平臺」是其中之一。提到「遠距醫療」許多人心中的畫面,可能是傳統醫療機構架設一些設備,醫師在診間,病人在遠端,彼此透過影音設備溝通、討論病情,然後醫師開出處方等模式。然而,我們觀察遠距醫療發展最快速且成熟的中美兩國,公司型態的「遠距醫療平臺」服務是趨勢。
就像當今最成功的企業都是數字平臺,數字平臺具有匯集供需、效率媒合,以及信息透明等特性,因此,不僅民眾有更多醫療院所的選擇,也可以調節供需,讓醫療資源不會過度集中在某些大型機構,讓肩負社區照護重要角色的中小型機構萎縮。如果民眾或病患可以先透過數字平臺,獲得醫師的諮詢,就算最後還是需要實體就醫診療,病患也知道該看哪一科,看哪一位醫師等,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或延誤病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