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牡蠣是江戶餐桌上的美味,牡蠣殼卻被拿來防火?

2020-12-16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江戶時代,牡蠣是江戶餐桌上的美味,牡蠣殼卻被拿來防火?

在江戶時代的餐桌上不可或缺,但在時代劇中卻基本不會出現的食材,那就是貝類!在一部時代劇中曾經有介紹江戶料理的片段,在這裡簡短地介紹過,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看到過。也許和貝類處理起來麻煩有關。

而在真實的江戶時代,在被稱為「江戶近海」的東京灣能夠捕獲豐富的貝類,特別是玄蛤、馬珂蛤、牡蠣等非常多。在江戶近海的貝類中,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的就是牡蠣。調查牡蠣的歷史,就可以發現江戶時代後期,江戶灣曾經非常盛行於養殖牡蠣。

雖說天然牡蠣日本近海都有,然而真正開始進行養殖業的,則是現今也是日本產量第一名的廣島。大約在戰國時代結束之際,統治安藝國的毛利輝元離開了山間,在沿海的廣島地區築城,並和大批家臣一起移居廣島。

廣島的消費量因此擴大,開始養殖牡蠣。元祿時期後,養殖量超過了消費量,人們開始擔心價格會下跌,因此牡蠣養殖業者就用船把活牡蠣搬運到大阪,並在當地做成食物給人們吃,名為「牡蠣船」的商業買賣就這樣開始了。廣受好評之後,廣島的牡蠣養殖業也就此發展起來。

到了江戶時代後期,廣島以外的地區也開始養殖牡蠣,而東京灣擁有比大阪消費能力還強的龐大人口,這也就是這個地區為何會盛行養殖業的原因。

比起其他的貝類,牡蠣的殼又大又厚,除了食用以外還有許多方式可以活用,其中特別有趣的,就是作為防火用的建築材料來使用。在經常發生火災的江戶,屋頂究竟要用什麼來鋪,是極為重要的事。

江戶時代初期,大名宅邸會利用厚重的本瓦,而民家則大多只會鋪板子。到了明歷三年一月十八日(公元1657年3月2日)發生著名的「明歷大火」以後,由於接二連三發生火災,人們本想用帶有防火效果的瓦片,卻一直無法徹底修繕,一些大型商店也大多仍然使用木板。

於是,幕府呼籲人們在木板上鋪滿牡蠣的殼以預防火災。但實際上,如果牡蠣之間沒有黏土填滿的話,就無法產生效果,再說,若屋頂變重,建築物也會有倒塌的危險,於是說許多人家都省略了這個步驟,導致根本沒有任何防火效果。

此外,牡蠣做的灰泥也有防火效果。在時常發生火災的江戶地區,也鼓勵使用灰泥塗料的土牆倉庫。因此,能夠產出灰泥原料,高品質的牡蠣殼就極度受到重視,甚至出現回收業者為此在城鎮裡穿梭,就是為了能夠回收牡蠣殼。

但效果如何呢?很遺憾,江戶時代不但是德川家的興衰史,也是一部火災史,以至於木材商人基本都能發財。從這方面也能看出,居民的火場逃生經驗豐富(最重要的財產打包掛起來,隨時都能背著就跑)。而防火方面的努力並沒有使得江戶脫離被火焚燒的歷史,以至於後世的人說道江戶時,都會表示「火災和吵架是江戶的特色」。

相關焦點

  • 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平民食物貝類,是如何成為日本婚宴菜色?
    貝類產品大部分是江戶平民喜愛之物,價格便宜味道鮮美的貝類,一直是江戶仔餐桌上的美味之一。不過將蛤蠣的地位提高,則是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這位德川中興之主,生活極為簡樸,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奢侈享受。而將蛤蠣這種平民食物發展成婚禮宴席菜色,就是他的決定。
  • 牡蠣殼,翻身
    如何化解牡蠣殼的煩惱,當地心有餘而力不足。早年,牡蠣殼的主流處理方式是燒製成白灰,用於粉刷牆壁。「約20年前,村裡有不少殼灰窯,日夜燒制牡蠣殼。」吳志雄還記得,當時牡蠣殼灰在建築領域大有市場,毗鄰的廣東甚至有人專門開著小船前來收購,「一筐可賣2元多」。但牡蠣殼在燒制過程中,易產生空氣汙染,殼灰窯一開火,周邊農民在家裡根本待不住。
  • 牡蠣的功效與作用 牡蠣壯陽嗎牡蠣的功效與禁忌
    魚類貝類都是比較常見的海洋生物,也是我們餐桌上經常能夠見到的海洋生物,當然牡蠣也是其中一種。今天就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於牡蠣的內容,是否像人們所說的可以有壯陽的功效呢。首先和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牡蠣,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把牡蠣叫做生蠔,不僅肉質鮮美,而且藥用價值也比較好,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海產品,尤其是含鋅特別多,可以稱得上是含鋅最高的一種食物。並且也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在我國分布的範圍也非常廣泛,也深得人們的喜愛,經常在餐桌上看到。介紹了這麼多內容,接下來和我們一起來看看牡蠣都有哪些具體的功效和作用呢。
  • 詔安:讓牡蠣殼「變廢為寶」
    東南網11月29日訊 11月22-24日,一年一度的全國農業界營銷盛會——第35屆中國植保雙交會在福州舉行,福建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推出自主自有專利產品「瑪塔牡蠣鈣」參展,一舉贏得了全國數十家經銷商的青睞,展會期間訂單金額超500萬元,實現了新品開門紅。
  • 牡蠣(生蠔)殼的回收處理
    挖坑掩埋、傾倒入海、隨地堆積一度成了大部分牡蠣殼的最終歸宿,但這樣容易引發更多的負面效應,比如造成海域面積減少、汙染鄉村環境等。早年,牡蠣殼的主流處理方式是燒製成白灰,用於粉刷牆壁,但因為牡蠣殼在燒制過程中,易產生空氣汙染,小時候隨處可見的那種燒白灰的小作坊已經關停了。
  • 牡蠣殼變廢為寶,「拯救」飽受風暴侵蝕的美國紐約港
    美國紐約被稱為「牡蠣之都」,上世紀初,過度捕撈和相關的汙染摧毀了紐約市沿海水域的牡蠣礁。但近日,一個新的環保項目讓牡蠣殼變廢為寶,派上了新用場。在美國紐約市的曼哈頓區,遍布著許多以牡蠣為招牌菜的餐廳。比如一家名為扎迪牡蠣的餐廳,在這裡,食客們每周能吃下3000隻牡蠣。
  • 全省最大牡蠣吊養基地 詔安科技將牡蠣殼變廢為寶
    該鎮西梧村村支書吳志雄如此形容牡蠣殼成災的場面:「村道兩旁的牡蠣殼堆成小山,車都開不進來,臭氣燻天,汙水橫流。」早年,牡蠣殼的主流處理方式是燒製成白灰,用於粉刷牆壁。「約20年前,村裡有不少殼灰窯,日夜燒制牡蠣殼。」吳志雄還記得,「一筐可賣2元多。」但牡蠣殼在燒制過程中,易產生空氣汙染。再加上建築業主要原料的拓展,牡蠣殼灰開始失去原有市場。
  • 廣州用牡蠣殼壘牆,牡蠣殼的建築成了沙灣古鎮的特色
    沙灣古鎮在南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這裡是古時的海灣,河水大量湧出,形成了牡蠣殼的大量淤積。不知是佩服古人的智慧,還是取材於當地,將牡蠣殼用黏土砌成圍牆,結果冬暖夏涼,牡蠣殼的建築成了沙灣古鎮的特色。沙灣是舊町古海灣半月形的沙灘的湖畔,古鎮約七萬㎡的古建設群,完全保存了「三街六市歸無法格局」。
  • 十億牡蠣拯救紐約港,淨化環境,造島礁,牡蠣殼也能變廢為寶
    美國的紐約市被稱為「牡蠣之都」,上世紀初,過度捕撈牡蠣和相關的汙染摧毀了紐約市沿海水域的牡蠣礁。在過去,處理牡蠣殼對餐廳而言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而如今,一個名為「十億牡蠣」的公益項目,開始讓牡蠣殼變廢為寶。
  • 天津漢沽大神堂海域投放3萬牡蠣礁 牡蠣殼變身「公屋」
    從昨天開始,3萬個由牡蠣殼組成的人工牡蠣礁附著基被陸續投放到大神堂外海之中,整個投放過程將持續3~4天。相比混凝土組成的人工魚礁,人工牡蠣殼礁更加環保,不但讓廢棄牡蠣殼實現了「廢物利用」,更能夠為牡蠣提供一個最接近天然環境的「專屬家」。
  • 生活:牡蠣殼回收利用可以拯救紐約港
    【生活:牡蠣殼回收利用可以拯救紐約港】導語:牡蠣是一種鹹味和甜味的美味(如果你咀嚼它們)。但是在你完成了啜飲之後,你對貝殼做了什麼?實際上,Matt Hickman在2016年寫了這個小組,當時他們粉碎了5000個馬桶以增加牡蠣種群。他們是牡蠣做得很好的老手。紐約海鮮餐館收集廢棄的牡蠣殼,並將它們放在由Billon Oyster項目合作夥伴一家海鮮供應商,每周五天收集的藍色垃圾箱中。這些炮彈被運往布魯克林,每月一次將這些炮彈運到總督島,在那裡它們可以承受一年的元素,「固化」它們的任何汙染。
  • 廢棄牡蠣殼髒了村 這裡到處「白花花」
    縣道旁的牡蠣殼。作為「中國牡蠣之鄉」的清江鎮,一提到牡蠣,不少吃貨們會垂涎三尺。可剔除牡蠣肉後的牡蠣殼被隨意堆放,影響了當地的村容村貌。日前,有市民舉報:清江鎮上埠頭村存在廢棄牡蠣殼堆積現象。9月15日上午,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根據線索前往上埠頭村,在該村一些區域,看到了大量牡蠣殼堆積,影響了周邊的環境衛生。當天上午,在清江鎮上埠頭村一處河邊,堆滿了白花花的牡蠣殼,遠看就像是一處「白沙灘」。走近看時,這些牡蠣殼是白中帶黑,更顯難看。經過長時間的日曬,有些殼已變脆,一踩就碎。
  • 牡蠣是什麼 牡蠣的功效與作用
    牡蠣其實是一種常見的海產品,我們應該都是吃過牡蠣的,現在的牡蠣已經是餐桌上的常見食物了,尤其是靠近海邊的,可能更常吃到牡蠣。那麼牡蠣是什麼呢?牡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牡蠣我們是不是都吃過呢?雖然牡蠣能吃到,但是內陸地區見的還是比較少的,所以我們需要具體了解一下吃牡蠣有什麼功效呢?牡蠣的吃法很多,我們需要了解。
  • 個頭大味道鮮 新品種牡蠣即將走上廈門市民餐桌
    (資料圖)­  牡蠣和菲律賓蛤仔(俗稱花蛤),是市面上最常見的貝類品種,甚至可以說,廈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幾乎都少不了這兩道海鮮,而以它們為原料的蚵仔煎和炒花蛤也可稱得上是廈門大排檔裡最具廈門特色的地道招牌菜。不過,鮮為人知的是,牡蠣、花蛤等看似不起眼的「大路貨」,其實卻決定著福建省貝類養殖業的未來走向。
  • 牡蠣肉、生牡蠣、煅牡蠣
    牡蠣或生蠔,營養價值很高,其肉和殼均可入藥。牡蠣肉,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被稱為蠣黃(lì huánɡ),牡蠣殼,一般也就直接叫做(中藥)「牡蠣」。一、牡蠣肉(蠣黃)中藥牡蠣肉,為牡蠣科巨牡蠣屬動物近江牡蠣Ostrea rivularis Gould、長牡蠣O.gigas Thunberg、大連灣牡蠣O.talienwhanensis Grosse、密鱗牡蠣O.denselamellosa Lischke等的肉。
  • 你們扔掉的牡蠣殼其實是寶貝 既能「吃」又能用
    堆成山的牡蠣殼1月8日下午,記者跟隨「乳山牡蠣體驗之旅」記者團走進了山東溫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現我們視為廢品的牡蠣殼其實既可以作肥料改善土壤,又可以作為飲料餵海參,真是名副其實的「寶貝」。  乳山市牡蠣養殖面積達8萬畝,年產量30萬噸。為人們奉上美味的同時,大量牡蠣殼的處理也成為一大難題。
  • 詔安:開發土壤調節新技術 牡蠣殼不再煩人
    按1∶9的肉殼比,年產超8萬噸牡蠣殼。長期以來,牡蠣殼得不到有效處理,被視為固體廢棄物。詔安引入先進技術,將其加工成土壤調理劑,既為海量固廢提供出路,又能有效修復酸化嚴重、重金屬汙染等土壤問題。煩惱詔安縣四都鎮是牡蠣養殖重鎮。
  • 牡蠣殼還能這麼用?
    在此背景下,廈門瑪塔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市場上的創新先鋒,以一款牡蠣殼為原材料的純天然海洋鈣「瑪塔牡蠣鈣」填補了這項空白,深受廣大農戶的喜愛。據了解,鈣離子在土壤中容易被磷酸根、碳酸根等固定,並且也很容易被各種土壤微生物利用,因而造成農作物缺鈣。缺鈣的農作物不僅植株矮小,而且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甚至病害加重。而農作物土壤補鈣主要鈣源包括以貝殼類為主的海洋生物源和以石灰類為主的礦源鈣肥。
  • 牡蠣殼調理土壤 做成粉每噸600元供不應求
    大眾網威海1月13日訊 (記者 丁藝)吃牡蠣人們通常喜歡,可吃過之後殼怎麼處理也有點小苦惱。會不會汙染環境?1月13日下午,「尋味幸福 遊『蠣』乳山」全國媒體及網絡名博採風團來到山東溫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並在這裡發現,普通人眼裡的「海洋垃圾」,在這裡變廢為寶,成為市場上搶手的熱銷貨。
  • 廢棄的牡蠣殼已開始清理 約談養殖戶提高文明意識
    溫州網樂清支站訊 昨日,曝光清江鎮上埠頭村存在廢棄牡蠣殼隨意堆放現象。清江鎮政府工作人員高度重視,對反映的問題著手整改,昨日,工作人員已針對該村的廢棄牡蠣殼進行清理。  據清江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昨日,他們已組織人員,對上埠頭村村內的幾處廢棄牡蠣殼堆放點安排清理清運工作,並對全鎮進行徹底排查,如查到有廢棄牡蠣殼堆放點,也根據要求進行清運。當天下午,十多名清潔人員開始清理廢棄牡蠣殼和雜草,一車車的垃圾被不斷清運出去。  「報紙上曝光的幾處廢棄牡蠣殼堆放點,堆放的牡蠣殼量較大,部分路段的牡蠣殼堆放點已累積數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