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戶時代,牡蠣是江戶餐桌上的美味,牡蠣殼卻被拿來防火?
在江戶時代的餐桌上不可或缺,但在時代劇中卻基本不會出現的食材,那就是貝類!在一部時代劇中曾經有介紹江戶料理的片段,在這裡簡短地介紹過,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看到過。也許和貝類處理起來麻煩有關。
而在真實的江戶時代,在被稱為「江戶近海」的東京灣能夠捕獲豐富的貝類,特別是玄蛤、馬珂蛤、牡蠣等非常多。在江戶近海的貝類中,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的就是牡蠣。調查牡蠣的歷史,就可以發現江戶時代後期,江戶灣曾經非常盛行於養殖牡蠣。
雖說天然牡蠣日本近海都有,然而真正開始進行養殖業的,則是現今也是日本產量第一名的廣島。大約在戰國時代結束之際,統治安藝國的毛利輝元離開了山間,在沿海的廣島地區築城,並和大批家臣一起移居廣島。
廣島的消費量因此擴大,開始養殖牡蠣。元祿時期後,養殖量超過了消費量,人們開始擔心價格會下跌,因此牡蠣養殖業者就用船把活牡蠣搬運到大阪,並在當地做成食物給人們吃,名為「牡蠣船」的商業買賣就這樣開始了。廣受好評之後,廣島的牡蠣養殖業也就此發展起來。
到了江戶時代後期,廣島以外的地區也開始養殖牡蠣,而東京灣擁有比大阪消費能力還強的龐大人口,這也就是這個地區為何會盛行養殖業的原因。
比起其他的貝類,牡蠣的殼又大又厚,除了食用以外還有許多方式可以活用,其中特別有趣的,就是作為防火用的建築材料來使用。在經常發生火災的江戶,屋頂究竟要用什麼來鋪,是極為重要的事。
江戶時代初期,大名宅邸會利用厚重的本瓦,而民家則大多只會鋪板子。到了明歷三年一月十八日(公元1657年3月2日)發生著名的「明歷大火」以後,由於接二連三發生火災,人們本想用帶有防火效果的瓦片,卻一直無法徹底修繕,一些大型商店也大多仍然使用木板。
於是,幕府呼籲人們在木板上鋪滿牡蠣的殼以預防火災。但實際上,如果牡蠣之間沒有黏土填滿的話,就無法產生效果,再說,若屋頂變重,建築物也會有倒塌的危險,於是說許多人家都省略了這個步驟,導致根本沒有任何防火效果。
此外,牡蠣做的灰泥也有防火效果。在時常發生火災的江戶地區,也鼓勵使用灰泥塗料的土牆倉庫。因此,能夠產出灰泥原料,高品質的牡蠣殼就極度受到重視,甚至出現回收業者為此在城鎮裡穿梭,就是為了能夠回收牡蠣殼。
但效果如何呢?很遺憾,江戶時代不但是德川家的興衰史,也是一部火災史,以至於木材商人基本都能發財。從這方面也能看出,居民的火場逃生經驗豐富(最重要的財產打包掛起來,隨時都能背著就跑)。而防火方面的努力並沒有使得江戶脫離被火焚燒的歷史,以至於後世的人說道江戶時,都會表示「火災和吵架是江戶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