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的南部,由64個島嶼組成,面積約126平方公裡,域內島嶼羅列,港灣交錯,地勢險要,是中國東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線,自古以來就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大陸文化傳入臺灣的跳板。
人文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是澎湖列島最大的特色。澎湖列島,位於臺灣本島與福建之間,臺灣海峽之中,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玉石鑲嵌在萬頃碧波之上。該海島被《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活動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第四名。
這裡有美麗的海島風光,清澈的海水,潔白的沙灘,走在海濱,看微波漾碧,白雲浮空,海天一色,美不勝收。而每當夕陽西下,絢麗的彩霞和湛藍的大海互相輝映,景色令人陶醉。暮色漸濃、煙霧迷朦之時,漁火漸升。若逢月夜,皓魄中天,萬千漁船燈火布滿海上,恍如一座不夜城。於海濱眺望,一望無際的海上,環島流動閃爍的萬點漁火,明滅變幻,與空中星鬥、月光交相蚊蚋,蔚為壯觀,這就是著名的「澎湖漁火」,清代時即被列為臺灣八景之一。
澎湖群島歷史
澎湖,古稱「島夷」、「方壺」、「西瀛」、「澶洲」、「平湖」等,16世紀西洋人進入澎湖,稱澎湖為「漁夫之遍」。直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澎湖才正式內入中國版圖,距今已700多年,比臺灣的開發要早400餘年。然而,比起臺灣來,澎湖列島的開發速度顯得十分緩慢。
地形地理位置
澎湖列島的底基為一隆起的玄武巖方山,是經過多次海陸升降、海蝕和火山噴發而形成的,一般在海拔20?30米。位於望安鄉的大貓嶼海拔達79米,為境內最高處。在64個島嶼中,以澎湖本島面積最大,為64.24平方公裡,其次是白沙、西嶼二島。面積超過1平方公裡的島嶼還有虎井、吉貝、望安等8個,其餘53個島嶼的面積都在1平方公裡以下,其中有44個島嶼無人居住。
澎湖列島東與雲林、嘉義兩縣相望,西與福建廈門相對,是臺灣地區唯一的島縣。由澎湖、漁翁、白沙等64個島嶼組成,其分布範圍,南北長60餘千米,東西寬約40千米,陸地面積126.86平方千米,人口9.5萬,轄馬公市和5個鄉,縣治設在馬公市。
澎湖縣因開發早,古蹟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觀,使澎湖縣觀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縣農業和工商業難以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80年代初以後,該縣開始注重發展觀光旅遊業。「澎湖漁火」自清代起即為臺灣「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宮、西嶼炮臺、西嶼東谷均為臺灣省一級古蹟。其他還有觀音亭、順承門、孔廟、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橋、海水浴場,成功水庫、西嶼燈塔。果葉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遊客每年都在l00萬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劃為「特定風景區」,設有澎湖旅遊服務中心,觀光旅遊業已成為澎湖縣最重要的產業。
澎湖縣對外交通主要靠海運和航空,馬公港有至臺灣本島高雄港、基隆港的客貨運輸航線。馬公機場有至臺北、臺南、嘉義、高雄等機場的定期和不定期航班,每年旅遊旺季的6-8月間機票難求,平時又有寥寥無人的情況。1970年建成的聯結澎湖本島與白沙、西嶼的跨海大橋,使三島連為一體,有公路相通,其他各島嶼間主要靠船隻行駛。遇有大風、颱風時,島內外交通則幾乎都陷於停頓。
在澎湖吃海鮮
在澎湖吃海鮮,大致有兩種選擇:一為經濟型,嘗鮮吃肥不計手藝;另一種是餐廳、飯店標榜的精緻海鮮料理,做工與食材都很講究。馬公市的海鮮店家相當密集,三民路底的碼頭小吃區屬平價經濟型,麇集著不少海鮮攤位,每當華燈初上,熱鍋翻炒溢香、人群談笑用餐,將街頭烘託得十分熱鬧;而三民路漁會超市一帶,沿街海鮮餐廳林立,賣的是剛從漁市場批來的現流海產。不論是經濟型或精緻型,店家們都會在店前放置一個個水箱,活蹦亂跳的魚蝦蚌蟹任君挑選,當場論斤秤兩,說好烹煮方式,老饕就可入座等待鮮味上桌了。
除了海鮮大餐,馬公市也擁有不少料好實在的鄉土小吃,如文康市場內的魚羹,仁愛路上的排骨麵、排骨湯以及清蒸肉圓等,雖無醒目招牌,但每日生意熱絡,在馬公市內人盡皆知,而光明路城隍廟附近則有條夜市小吃街,是宵夜的好去處。
澎湖的糕餅特產獨步一方,天一食品的花生酥、盛興餅店的鹹餅、源利軒的黑糖糕均名聞遐邇,到澎湖旅遊的遊客,總不忘專程前往品嘗採購;而澎湖特產的仙人果(紅蘋果)、哈密瓜、綠海苔等,竟然也能製成冰淇淋,可是外地嘗不到的,來到澎湖,不妨也試試這些風味獨特的冰品。
特色購物
澎湖特產文石及造型奇特的貓江石、雅石,其中文石最為珍貴,全世界除澎湖外,僅有義大利西西里島出產。文石在清代貴為貢品,同心圓花紋的文眼石因水、空氣、礦物質氧化而成,色澤瑰麗多變,令人賞心悅目。
澎湖列島澎湖列島
不過要追溯澎湖列島的有關歷史,大概還可以更加悠久些。秦漢時期,始皇求海中神仙,尋長生不老藥,有人可能就到過澎湖。史書記載,公元607年至610年,隋煬帝先後派出朱寬、何蠻、阿稜、張鎮協率眾到過澎湖等地。[1]
澎湖列島扼守臺灣海上交通要衝,是控臺灣海峽之鎖鑰,戰略地位重要,有「臺灣海峽之鍵」、「海上橋墩」之稱。澎湖於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國版圖,南宋時屬泉州晉江縣管轄,南宋政府曾遣軍民屯戌。當時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元代移民漸多,至元十六年(1279),元代設澎湖巡檢司,隸屬泉州路同安縣,其開發時間比臺灣本島早380餘年。明代中期,澎湖曾為倭寇侵佔,成為襲掠中國沿海的據點。嘉靖年間,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平倭寇後,派兵駐澎湖,以防倭患。明朝後期,荷蘭殖民者曾多次侵佔澎湖列島。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自廈門出發,首先攻佔澎湖,以為前進基地。康熙間,澎湖列島隨臺灣一併併入清朝版圖,雍正年間,設澎湖廳。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將澎湖割讓給日本,日據時期設澎湖島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歸還中國。1946年設澎湖縣。
行政區劃編輯本段回目錄
澎湖列島東與雲林、嘉義兩縣相望,西與福建廈門相對,是臺灣地區唯一的島縣。由澎湖、漁翁、白沙等64個島嶼組成,其分布範圍,南北長60餘千米,東西寬約40千米,陸地面積126.86平方千米,人口9.5萬,轄馬公市和5個鄉,縣治設在馬公市。
澎湖縣因開發早,古蹟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觀,使澎湖縣觀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縣農業和工商業難以有較大發展的情況下,80年代初以後,該縣開始注重發展觀光旅遊業。「澎湖漁火」自清代起即為臺灣「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宮、西嶼炮臺、西嶼東谷均為臺灣省一級古蹟。其他還有觀音亭、順承門、孔廟、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橋、海水浴場,成功水庫、西嶼燈塔。果葉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遊客每年都在l00萬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劃為「特定風景區」,設有澎湖旅遊服務中心,觀光旅遊業已成為澎湖縣最重要的產業。
澎湖縣對外交通主要靠海運和航空,馬公港有至臺灣本島高雄港、基隆港的客貨運輸航線。馬公機場有至臺北、臺南、嘉義、高雄等機場的定期和不定期航班,每年旅遊旺季的6-8月間機票難求,平時又有寥寥無人的情況。1970年建成的聯結澎湖本島與白沙、西嶼的跨海大橋,使三島連為一體,有公路相通,其他各島嶼間主要靠船隻行駛。遇有大風、颱風時,島內外交通則幾乎都陷於停頓。
地理氣候
澎湖列島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是臺灣省唯一雨量最少、氣候乾燥區域。降雨多集中於5~9月(以6~7月最多),而10~11月最少,冬季和夏季偶有鹹雨。年平均氣溫23℃;2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6℃;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8℃。澎湖列島多風,且風速大,11月至翌年4月多為北東風,11~1月風力最強,6~8月多南或西南風,6~9月多颱風。
澎湖列島與臺灣本島一衣帶水,但氣候差異很大。全縣年平均氣溫為27.7攝氏度。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比臺北市還低;最冷的1、2月份,平均氣溫比臺北市還高1攝氏度。澎湖夏涼冬暖,惟雨量稀少,風力強大,全年平均風速超過6級的大風日多達144天,其中,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大風日每月超過20天。每年除6-8月為南風外,其他月份多為東北季風,最大風速可達每秒20米以上,相當於中度颱風。全縣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是臺 灣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布不均勻,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0%,乾旱期長達180天左右。
—【哈嘍臺灣】—
| 一個專注於臺灣自由行的網站 |
投稿、商務合作,聯繫郵箱darren.poh@hallotw.com
—【圈子】—
專注傳播,樂於分享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臺灣自由行」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