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坂仔人坂仔事」 精彩不錯過
一、村社概況
心田村位於平和縣坂仔鎮東北部,背靠南寮山,東南與東坑村為鄰,西南與仁山村、東風村接壤,北與小溪鎮五村村交界。村域面積15平方公裡。花山溪兩條支流坂仔溪與南勝溪在此交匯,往北流入小溪鎮境。心田因此又名「雙溪」。20世紀70年代之前,雙溪木帆船可通航至縣城。交通便捷,省道牛舊線與瀋海高速複線貫穿村境。氣侯溫和,土地肥沃,以前傳統農作有水稻、甘蔗、水果,現在以水果為主,主要是蜜柚為大宗。據2013年數字統計,村民年均收入為1.08萬元。該村文化底蘊深厚,是心田賴氏族群的發源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是心田宮,乃心田賴氏四萬多族人的宗教信仰中心。心田宮和賴氏家廟被確認為福建省涉臺文物保護單位。
心田村村落形成於元至正年間(1321—1367)。明代至清初屬平和縣清寧裡銅壺社;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乾隆年間(1736—1795)改社為約,心田村屬洋頭約;民國時期為心田保,歸雙寶鄉轄。1950年建立鄉人民政權,設心田鄉,屬平和縣第四區(坂仔);1953年,更名為五三鄉;1958年為坂仔公社五三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五三村。1987年,在臺灣心田賴氏的要求下復名心田村。心田村領屬28個自然村:古林、田中央、古林厝、淡底厝、雲東坑、下土樓、麥高間、下半寨、大學、下葛(荔枝林、賴厝廍、樓腳、舊樓、)寮裡、雙溪、溪坂、大洋、白樓仔、拱秀樓、二老厝,沙墩、崎溝、徐土、頂洋、獅仔樓、橫江頭、鰲坑、下歐。28個自然村又分成上下基點、靠近坂仔溪流的村莊有古林、田中央、古林厝、淡底厝、雲東坑、下土樓、麥高間、下半寨、大學、下葛(荔枝林、賴厝廍、樓腳、舊樓)。稱上基點;其餘村莊大多靠南勝溪流,稱下基點。現(2013年)有1438戶、5800多人。全村當地方言通行閩南語,屬平和縣城關片腔調。
二、姓氏淵源
心田村為心田賴姓族群聚居地,據1980年重修的《心田賴氏淵源志》載,心田賴氏一世祖賴卜隆於元至正年間(1321)由詔安縣下葛鎮田心社遷居而來。譜載:「是處地方寬平,舟車兩至,商貿雲集,往來鬧市,快其意,遂擇地開基作祖」。賴卜隆認為,此地勝過詔安田心數倍,擇日舉家遷徙而來,在今下葛社定居,為不忘故裡,將詔安下葛鎮田心社的「田心」倒轉其名為「心田」。開基地名仍用「下葛」。
賴卜隆生四子,:長景春、次景祿、三景文、四景賢。後宗支繁衍,人丁興旺,傳衍坂仔心田村28個自然村,現心田村賴氏均為二房景祿公派下,最高輩分為19世,最低輩分為26世。又傳衍東坑村、梨洋村、山邊村、仁山村、西坑村,寶南村、五星村、聯建村、國強鄉鳳山村、碧嶺村、乾嶺村、新建村、三五村、古爽村、延山村,崎嶺鄉溪頭村,小溪鎮豆坪村、產坑村等200多社。歷26世,人口逾4萬。此外還有數萬族裔遷徙外縣、外省、港澳臺和東南亞、歐美等國。
心田賴氏從清初開始修譜,已發現的有:清乾隆三年(1738)編修的《賴氏族譜》、民國三十六年(1947)重修的《賴氏族譜·平和心田分派》和1980年再修的《心田賴氏淵源志》。
三、村落建築
心田宮:位於象鼻山麓,為一座明代宮殿式建築物。據1980年修的《心田賴氏淵源志》載,心田宮主祀的保生大帝開祖金身於元至正年間,由心田賴氏一世祖賴卜隆(字元成)自詔安下葛田心帶到現平和坂仔心田開基奉祀。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平和心田賴氏人丁興旺,物阜民豐,始擇地建廟,取名心田宮。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後屢次再修,以2010年修葺最為完整,增華添構,更具恢宏。
宮廟坐西朝東,建築面積366平方米,二進。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為廟埕、大門、前殿、天井、後殿。左側附建碧湖室,供奉觀音菩薩。前殿面闊3間,進深3間,懸山頂,三川脊式,脊飾雙龍戲珠剪磁雕,琉璃碧瓦。殿前豎立兩對盤龍石柱,門殿正牆均為石雕鏤刻。後殿面闊3間,進深3間,明間次間通透,金碧交輝,備極華煥。
心田宮主祀保生大帝,民間尊稱大道公。神殿正中額枋懸掛「神光普照」橫匾。宮內外柱聯均為古遺佳句:宮內柱聯1:「何曰大道大德大生滋大化,至哉真人真心真情煉真丹。」宮內柱聯2:「保生有應普天共仰真丹濟,大帝無私四夷旁求妙道施。」宮前牆面聯:「寮崬鍾龍數百裡終趨象穴,大帝神聖億萬年普照四方。」「救人在念豈曰大道難容,濟世為心果然真人無假。」中門對聯:「保生有應福有緣,大帝無邊壽無疆。」左邊碧湖室門聯:「碧嶺曲徑幽通佛海,湖水澄清領悟禪心」。室內柱聯:「雙水惠風歌佛法,象山皓月印慈心。」;「佛日長輝三千界,慈航普渡億萬年」。
心田宮天井石牆嵌有清嘉慶元年(1796)的《心田宮碑記》一文,彌為珍貴(碑文附後)。
心田宮是臺灣臺中市最大的保生大帝宮廟元保宮的母宮,賴氏第八世祖先大輝公是遷居臺灣最早的一個,保生大帝香火也就是清代賴氏祖先奉請到臺灣臺中市北屯區賴厝廍,於乾隆55年(1790)興建元保宮,並以「心田宮」為母宮,幾百年來臺灣宗親經常回母宮進香和尋根謁祖,續修族譜。
據記載,賴氏祖先從第八代開始幾乎每代都有人渡臺,第九世就有五位、十一世祖六位、十二世祖十二位、十三世祖二十位、十四世祖二十六位、十五世祖十四位、十六世祖七位、十七世祖二位、十八世祖四位。據不完全統計,明朝嘉靖1500年至清朝光緒的1800年有據可查的共有97位祖先遷居臺灣。分別居住在臺灣省的彰化大村、桃園、深水、臺中市的北屯區、南屯區、西區、臺北市的五股鄉、新莊、北投區、南投縣的竹山、雲林古坑、彰化縣、嘉義、宜蘭等十四地區,其中以臺中市最多,計有十五位祖先,臺中市的賴厝部、乾溝仔、田心、犁頭店、土庫、麻園頭、後壠仔、東大墩、邱厝仔、三十張犁、水景頭、埔仔、軍功寮、舊社、二份鋪、三份鋪、水楠等十七個村莊,都是賴氏後裔居住地。心田賴氏先祖遷居臺灣歷盡千辛萬苦,拓荒墾殖為臺灣農業的發展和社會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在創和諧社會,兩岸和平的大好形勢下,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居住在臺灣及海外其它地方的賴氏後裔回鄉探親,組團回母宮進香的年年皆有。據不完全統計,自1984年以來,心田宮共接待宗親100多起,二千多人次(這是比較大的組團,其餘不計在內)。
應臺灣臺中市元保宮和臺北保安宮的邀請,平和縣心田宮於2010年5月13日,奉請保生大帝開祖金身,首次赴臺繞境巡禮祈福。心田宮保生大帝赴臺巡禮團到達臺中機場時,由元保宮組織的迎神隊伍,驅車30多公裡早已恭候在那裡。他們接駕後進行了徒步巡禮繞境活動,直至傍晚在元保宮舉行三獻禮,之後,保生大帝在元保宮駐殿三朝,接受信眾朝拜,巡禮團還相繼參訪相關廟宇,進行民間民俗文化交流,取得了豐碩效果。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
附:《心田宮碑記》碑文
嘉慶元年丙辰族眾重興祖宮,鹹推峰祖金捷公董其事,不得及躬經營慎鳩庇焉,此落成剩小錢九千餘,公設法生放,越明年收金錢佔佛銀十三有奇,益權子母謹出納,餘歲祀大帝外不敢妄費分文,各至丁外,薄有建置,而公己倦勤,峰父友功公,維其志尊其法,鎦累銖積增廣田業銀圓如左。其幫修香亭賠墊族事及通負者不贅也,公既謝事峰思父遠慮變遷儉謀於眾,眾曰區區小錢層累至此,此大帝靈威所憑。而乃祖乃父廉謹之勞亦不可沒焉。宜以其年租付值年進香者收作龍袍執事費,俾後人敬神明溯功績贊承勿替,豈不美哉。峰謹遵眾議刻之石以志不忘。——坐址宮前除實稅粟三石乙鬥價銀六十餘圓——坐址徑仔頭稅粟十乙石價銀一百二十元,大宕邊二丘在內——坐址坎頂墓稅粟三石二鬥價銀三十元——坐址下坂寨稅粟乙石六鬥價銀三十元,以上田假佃耕之人敢甫欠即時起招毋容玩延再志。
道光二十一年嘉月轂旦 弟子太學生賴拔峰立
賴氏家廟:堂號松陽堂,坐落於心田村虎仔山下。始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歷代屢次修葺。祠址相傳為「虎地」,坐丁向癸兼子午分金,佔地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14平方米,磚石木結構,二進,。布局依次為門樓、前廳、天井、正堂。祠前有大埕,祠後築花臺。整座建築飛簷翹角,琉璃瓦頂,石柱木樑,雕鏤彩繪,古樸壯觀。
祠中正堂有一古匾額書寫著「松陽衍慶」。現存有柱聯5副:「龍見心田佇看雕龍俊士躍龍門;,虎負南山試觀繡虎高才登虎榜」。;「賴祖考作之先衍派系從蔡州鄢城松陽遂稱望族;,大門閭貽劂後歷官周有司馬太常御史猶記宗功」。 ;「聳寮崬以鍾靈水抱山朝數百裡來龍終趨虎穴;,溯穎川之衍派前開後繼億萬年種德總在心田」。 ;「周初賜姓元未開基歷穎贛汀漳繩繩勿替;,明代始興清朝三葺願雲祁聳耳翼翼無疆」。 ;「擁深寮以茂本支譜牒原由松郡;,襟雙水而衍世澤宗派直接西川」。賴氏家廟為福建省涉臺文物保護單位。
四、民俗文化
心田村村落形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元霄點燈:農曆正月十五日元霄節,凡是當年新婚、新(添)丁的賴氏族裔,都要到心田宮朝拜保生大帝,再到賴氏家廟點紅燈籠,祭告祖先,以示氏族人丁興旺,繼往開來。
青礁進香:農曆二月初一是心田宮信眾的進香日。傳統慣例,每年由心田村十三甲輪值,負責組織信眾前往祖廟青礁慈濟宮進香。人數少有近千人,最多的達兩千多人,伴以鑼鼓陣、儀仗隊。青礁祖宮割香之後,先返回巖前,將保生大帝金身、聖爐安置在巖前社奉祀香火,至初九日再組織盛大隊伍恭迎保生大帝聖駕回心田宮。
迎神盛會:二月初九是心田宮迎神進宮盛典日。是日,心田十三甲賴氏信眾男女老少幾乎都來參加,此外還有其他鄉鎮信眾前來觀看,多達數萬人。迎神隊伍前面是彩旗隊、龍藝隊、彩車隊,凡是做阿公(爺爺)的人都身著統一服裝、頭戴禮帽,手提大紅燈籠,緊隨其後;接著是身著靚裝、手捧花束的少男少女;隨後是輪值香主甲十名長老,坐著轎子,護送保生大帝的金身、聖爐、令旗、寶劍、印敕等聖物;緊隨著各村社賴姓的曾孫、元孫,戴紅花、騎大馬,以此顯示賴氏人丁之興旺。隊伍中還插著鑼鼓隊、響銃隊、西樂隊,演藝隊、一路敲打、吹奏、鳴放鞭炮,人海如潮,非常熱鬧。保生大帝迴鑾座殿後,請道士在宮裡設壇誦經作法,為合族祈福,並演戲3天,神人同娛。
二月初九日既是迎神日,又是雙溪圩傳統集市。這一天,各地商販雲集,農具、農產品、日常用品大交易,四面八方的民眾到此既看熱鬧又購物,兼走親訪友,參拜神明,一舉四得,何樂不為。民諺云:「二月初九雙溪圩,不去後悔到明年。」
中元普渡: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是心田宮傳統普渡盛會。心田十三甲輪流在心田宮前舉辦中元醮會,搭蓋三座彩棚,彩棚前供品、大米疊成小山,彩棚兩旁豬公趴桌、雄羊昂首,百餘斤重大壽龜供在棚中。入夜,彩棚燈光四射,光彩奪目,引人入勝。
鳳山祭祖: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是心田村傳統祭祖日。由心田宮管委會召集賴氏十三甲裔孫代表,準備供品、祭文,組成祭祖團前往南勝通山橫石鳳山祖墳,祭拜心田賴氏始祖卜隆公。2010年重陽節,臺灣賴興公祭祀公業理事會首次組團,一行42人與祖地裔孫代表一起參加鳳山祭祖活動。
五、鄉賢名人
心田村重視耕讀,興學重教,文化積澱深厚,鄉賢輩出。明、清兩朝出了1個進士、14個舉人、80多個貢生、府縣儒學生;鄉欽大賓數百人。近現代人才輩出,其遷徙外地族裔,亦多文武俊彥。
賴清:明永樂九年(1411)中舉,是心田賴氏第一個舉人,歷任江西玉山縣知縣、沈王藩府長史;賴燧:大明天啟元年辛酉科舉人;賴履葵:大明隆武元年舉人;賴胤儒:明隆武元年,即清順治三年中己丑科進士。(明隆武只有一年時間)賴勳:清康熙二十二年任福建水師提督,加封左都督。賴襲:乾隆甲子科舉人,任雲南宜良縣正堂。賴長春:乾隆庚辰年恩科舉人。賴廷芳:乾隆丙午科武舉人。賴維金:乾隆甲寅科舉人;賴行達:道光丁酉科舉人;賴行善:道光壬午科舉人;賴行進:道光壬辰科舉人;賴行芳:道光甲午科舉人;賴廷輔:道光乙未科武舉人;賴清俊:清道光五年中武舉人。賴傳綸:同治丁卯科舉人;賴高翔:東坑碧厝樓人,心田賴氏唯一登入滿清正史的二品武官。清史載:賴高翔,少入行伍,累功至千總。「鹹豐六年,樂平賊踞縣城,將軍福興檄高翔往剿,賊眾五六千,分道抗拒。高翔督都司馮日坤、勇目刁士樞等迎擊,賊殊死鬥,高翔突陣負創,戰益力。擊斃黃衣賊目,橫衝賊營,賊大潰,乘勝蹙之,生擒偽指揮遜天侯等,餘賊竄景德鎮,遂克樂平。移防弋陽,八年二月,補遊擊。臨江餘寇合撫州賊趨廣豐,福興退駐廣信,高翔自弋陽聞警赴援,轉戰至鉛山之石塘,賊勢益盛,兵寡援絕,力戰死。贈副將,給世職。」
賴秉坤:清末秀才,地方紳士,抗日戰爭期間創辦平和天利植牧場。1939年12月,毛澤東在延安應抗日大學學員賴國民(賴秉坤長子)之約,為天利植牧場題詞:「造成生產戰線上好模範戰勝日寇。」賴乾:祖籍心田,1861年生於臺灣宜蘭,從小習武,與臺灣抗日義軍首領簡大獅結為異姓兄弟,1896年1月14日,賴乾以一支飛鏢刺殺日本中央巡查部長佐藤尚太郎而聞名海峽兩岸,被稱為臺灣抗日英雄。1911年參加抗日武裝鬥爭。任福建先遣軍少校團長,北上會師南京。1923年,創辦石碼第一家機器廠和自來水廠;培養的學徒成為閩西南機械工業技術骨幹。
賴國民:1907年出生於心田村,延安抗日大學畢業,曾任國民政府中央駐閩查辦漢奸主任法官。1949年遷居臺灣,任國民黨中央委員。賴士葆:祖籍心田,1951年出生於臺灣臺中市,歷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第3屆「國大」代表,第四屆「立法委員」。賴幸媛:祖籍心田,曾任臺灣「大陸委員會」主委;賴庚申:心田村人。廈門市政府駐榕辦主任、廈門市機關事務局副局長。賴寒光:心田村人。中福技術服務(澳門)有限公司總經理,福建省駐澳門企業黨總支書記。賴加本:心田村人。杭州學院教授。賴拔萃:心田村人。浙江金華大學教授。賴孟晴:心田村人。現任集美大學工商學院書記。賴怡同:心田村人。湛江市郵政儲蓄銀行行長、書記.。心田賴氏其他村和外鄉鎮,外省市的人才就更多了,在此不再進行表述。
六、參考資料:《心田賴氏淵源志》《平和賴氏族譜總譜》新編《平和縣誌》《漳州姓氏》
圖文 心田宮文史顧問 賴瀚鍾
長按下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