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螢屏數年,戲曲題材的電視劇終於回歸。
由尹正、黃曉明主演的《鬢邊不是海棠紅》,把我們帶回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見證一代天才京劇名伶商細蕊與愛國熱血商人程鳳臺,因戲結緣,相知相惜,在戰火紛飛的動蕩年代,攜手與殘酷命運抗爭的傳奇故事。
故事背景是民國二十年左右,那時的北平是全中國最熱鬧的地方。但這熱鬧不是燈紅酒綠,十裡洋場,而是正處於鼎盛期的京劇藝術呈現出的百花齊放、流派紛呈之態。千年梨園的輝煌舞臺,在這裡大放異彩。
作為一部講述京劇的民國戲,《鬢邊不是海棠紅》聚焦京劇文化,利用包羅萬象的現代電視劇形式,帶我們一睹了梨園百態,領略了中華國粹之美,也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不斷煥發新生機。
01京味:定格時代烙印,重現梨園芳華
1、回到1933年的北平,在時代沉浮下領略梨園百態
作為一部反映民國沉浮的大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每一幀每一個鏡頭裡,都透露著厚重的時代感,分分鐘把我們拉回到那個遙遠而又熟悉的年代。
劇中有兩個重要的場景,一個是水雲樓,一個是程府。作為戲園的水雲樓,涵蓋著梨園生活的百態,充滿煙火氣息,整個水雲樓嚴謹對稱,主次分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風格。而中式亭閣樓臺和西式裝修完美結合的程府,飛簷、鬥栱、藻井和雕梁畫棟中都能窺見舊時王府的縮影。
這樣十足的年代感,都得益於幕後製作班底在場景還原上的付出,劇組花費了6個月搭建這兩個場景,還1:1還原了京廣、湖廣會館兩大梨園舞臺,著力展現民國建築之美。
劇中最令我大開眼界的場景,要屬商細蕊去的「八大胡同」,這在當年可是北平的一大「地標」,是舊時著名的花街柳巷。胡同上大大小小的青樓,是當年男人們趨之若鶩的地方。而胡同附近的大柵欄,是老北京最有活力的傳統市井商業街,是中國老字號的聚集地。
沒想到《鬢邊不是海棠紅》重現了往日的繁華,劇組請了400多位群演,賣鞋、賣帽、賣布的小商販擠滿了整條街,小吃攤上吆喝不斷,那些極具老北京特色的小吃,焦圈、豆汁......看得讓人口水直流。
這部劇的「京味」,也就在這市井的喧囂中,小販一句句的吆喝聲裡呼之欲出。
2、精美絕倫的服化道,彰顯傳承百年「京繡」技藝
一針一繡,精絕天下;一剪一裁,巧奪天工。
除了精心設計搭建的場景外,《鬢邊不是海棠紅》裡每位演員的服化道也無不吸引著觀眾的眼球,畫面呈現和五毛特效劇的視覺是天然之別。
劇中所用的兩百多套戲服,從繡花線到紋樣材質再到頭面,一針一繡,一剪一裁,都是手工繡制,耗費數月。從版型到花紋,每套衣服都有琢磨,力求從服飾上更加貼合人物性格。
更厲害的是,這刺繡手藝是來自「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屬於和蘇繡、湘繡、顧繡齊名的「四大名繡」之一,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說,演員們身上穿的可都是貨真價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02京戲:方寸國粹戲臺,京劇絕世風華
媚而不俗,痴而不呆,一舉一動皆神韻,一顰一笑皆風情,一招一式皆有範。
《鬢邊不是海棠紅》以京劇作為藝術內核,以民國時期的梨園作為切入口,勾勒小人物在時代沉浮下的掙扎。
如果捨棄掉梨園的行當,《鬢邊不是海棠紅》就好似魚兒失去水,鳥兒折斷翅膀,會失掉靈魂。但若要讓國粹京劇在電視劇裡活起來,劇中每一處和京劇相關的內容都必須到位。從梨園裡的規矩道義、人情冷暖,再到舞臺上的唱念做打,任何一處失真,都可能讓觀眾出戲,也無法讓國粹京劇散發該有的魅力。
為了呈現原汁原味的京戲,《鬢邊不是海棠紅》特聘請梅蘭芳大師關門弟子、九十歲高齡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畢谷雲擔任戲曲指導,確保尹正飾演的京劇名伶商細蕊,在演技和京劇扮相上都能惟妙惟肖。
再看劇中正式化妝登臺演出的戲曲,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劇目,在梨園輝煌的舞臺上,被商細蕊鮮活地演繹出來。從《長生殿》、《貴妃醉酒》,到《霸王別姬》、《晴雯撕扇》,每一曲都是一部經典。
尤記程鳳臺第一次見商細蕊那次,方寸戲臺,驚鴻一面,演繹的正是梅蘭芳大師傾盡畢生心力精心改編的經典劇目《貴妃醉酒》。
「尹正咬手絹」上微博熱搜的那場戲,商細蕊扮演《戰宛城·思春》中的寡婦鄒氏。只見他舌尖輕挑手絹,輕輕含在口中。眼神媚而不俗,欲語還休,驚豔眾人的扮相,真叫一個顛倒眾生。
正如程二奶奶所說:「這模樣真俊,簡直比女人還女人呢!」
除了眾多京劇中的著名橋段外,愛奇藝創新上線的觀劇「黑科技」——「鬢邊百科」顯得越發貼心。用戶在觀看到京劇相關片段時,屏幕旁便會彈出一段深入淺出的注釋。幫用戶輕鬆解鎖京劇知識的同時,《鬢邊不是海棠紅》在潛移默化中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引發年輕人當中的「京劇熱」。
03京韻:一顰一笑魅力盡顯,國粹京劇生機煥發
臺上演盡世間悲歡離合,臺下看盡世間人生百態。
京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文化沉澱。如何將戲曲以電視劇的形式呈現出來,不失韻味的同時又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是以傳統文化為底色的影視劇面臨的一大挑戰。處理得不好,國粹元素就只剩一張皮,失去活力。
而《鬢邊不是海棠紅》透過京劇展現人物形象,也讓京劇的韻味在鮮活的人物塑造中越發富有層次。
尹正飾演的商細蕊,是個為戲痴狂的伶人。而黃曉明飾演的程鳳臺,海外留學,學貫中外。
這兩個人的人生本該是兩條平行線,但卻因為一場戲有了交集。
別人看商細蕊的戲,欣賞的更多是商細蕊的好嗓子,而程鳳臺作為一個「外行人」,卻能從商老闆的戲裡看到細膩、豐富、包羅萬象。
商細蕊的那一出《長生殿》,程鳳臺代入了自己當年為戲出走的母親,他從戲裡看到了自己,又聯想到自己家道中落的種種不甘和遺憾。因戲結緣的兩人,逐漸從原來的陌路人發展成為惺惺相惜的知己摯友,能夠在秉燭夜談之時,邊斟酒邊聊天,從京劇聊到國外藝術,從現實狀況聊到人生暢想。
京劇在這部劇中,不僅只是生硬的元素展現,而深深嵌入到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故事情節發展之中。程鳳臺被愛戲成痴的商細蕊所吸引,不僅從商細蕊身上明白了昔日母親為戲出走背後的那份熱愛,自己也深深沉迷其中。這其中貫穿始終的,是京劇不會被時間抹去,經久不變的魅力和韻味。
04寫在最後
於正曾說:「我希望有一部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戲,讓觀眾能真的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偉大和美學,更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傳承下。
那什麼才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呢?在我看來,傳承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令其在時代語境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在電視劇這一大眾文化載體下,《鬢邊不是海棠紅》從精緻到無可挑剔的服裝、道具、妝發,到一幀一幀堪稱壁紙的精美畫面,再到民國動蕩下兩個小人物在梨園的人生百態。劇中濃厚的戲曲氛圍讓國粹京劇始終散發著她獨特的魅力。
時代在前進,而弘揚傳統文化的方式也要隨之創新。《鬢邊不是海棠紅》向我們展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正確方式,讓年輕人在「追劇」過程中能夠沉浸在國粹魅力當中。
本文由@夾子情感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